第四十五章 回村
班车在梨花县客运站停下,郑昊和刘明华一起下了车。十月下旬的天气已经有些凉了,秋风吹过,带着一丝寒意。
"刘同志,欢迎来到梨花县。"郑昊热情地说,"咱们村还有十几里路,坐牛车过去。"
刘明华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技术资料和测量工具。他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这里的条件确实比市里差一些。"
"农村就是这样,条件艰苦但民风淳朴。"郑昊一边说着,一边在车站寻找看看有没有村里人的牛车或者骡车。
赶车的是村里的老王头,在县里磨完面,路过车站正准备回家。
看着老王的骡车,郑昊的眼睛顿时一亮,当即喊道:“王叔,是不是要回村呀?”
老王看到是郑昊,脸上露出了笑容:"昊子回来了!这趟出去挺长时间啊?"
"还行,老王叔,去市里有点事。"郑昊谦虚地说,"这位是市农林局的刘技术员,来咱们村指导工作的。"
"哟,市里来的干部!"老王头打量了这位衣着整齐的年轻人,"上车上车!"
骡车在乡间小路上缓缓前行,刘明华看着两边的田野,不时地点头:"这里的土质不错,地势也比较平坦,确实适合搞大棚种植。"
"刘技术员,你对咱们的试验有信心吗?"郑昊问道。
"从技术角度来说,完全可行。"刘明华很肯定地说,"你的方案我仔细研究过,设计得很合理。关键是要精心管理,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
一个多小时后,骡车终于到了西尧村。还没进村,就有村民看到了郑昊。
"昊子回来了!"
"后面的青年是谁啊!"
郑昊笑着和大家打招呼,但没有详细解释,言多必失,两世得来的教训。等大棚建起来了,大家自然就明白了。
"乡亲们,这位是市农林局的刘技术员,是来指导咱们搞农业技术的。"郑昊简单介绍了一下。
"农业技术?"村民们议论纷纷。
"咱们种了一辈子地,还需要什么技术?"
"市里的干部来指导种地?这不是笑话吗?"
刘明华听了这些议论,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各位乡亲好,我是来学习的,向大家学习种地的经验。"
这话说得很谦虚,村民们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
"昊子真是有出息了。"
"听说这趟去市里了呢!"
各种议论声在身后响起,郑昊听了只是笑笑,没有回头解释。
到了家门口,母亲李秀花正在院子做饭。看到儿子回来,她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计,高兴地迎了上来。
"昊子!你终于回来了!"母亲的眼中含着泪水,"妈想死你了!"
"妈,我这不是回来了吗?"郑昊拉着母亲的手,"给您介绍一下,这是市农林局的刘技术员。"
"刘同志好!"李秀花赶紧擦了擦手,"快进屋,快进屋!"
这时,父亲郑大山也从屋里出来了。他看到儿子身边跟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立刻明白这不是普通的客人。
"爹,这是市农林局的刘明华技术员。"郑昊介绍道,"刘技术员,这是我父亲。"
"郑大叔好!"刘明华恭敬地说。
郑大山赶忙回礼,虽然他不知道具体情况,但能让市里的技术员这么客气,说明儿子这次去可能是将那事办成了。
"快进屋说话。"郑大山招呼大家进屋。
刚进院子,小妹郑丽就从屋里跑出来,一下子扑到郑昊怀里:"四哥!你回来了!我好想你!"
"小丽!"郑昊抱起妹妹,发现她明显长胖了不少,脸色也红润了很多,"你长高了,也胖了!"
"嗯!妈说是因为四哥给我买了好吃的!"小妹天真地说。
这时,三个哥哥也从地里回来了。看到院子里有客人,纷纷打招呼。
"大哥、二哥、三哥!"郑昊和哥哥回应,"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市农林局的刘技术员。"
"都别客气,以后还得多多麻烦你们。"刘明华很随和地说。
进了屋子,一家人围坐在炕上。母亲忙着烧水泡茶,父亲则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儿子在市里的情况。
"昊子,你这次在市里到底是怎么回事?"父亲直接问道,"为什么会有市里的技术员跟你回来?"
郑昊看了看刘明华,然后开始详细汇报这次市里的经历。从德国设备维修,到翻译工作,再到蔬菜大棚项目的合作协议。
当他拿出农林局的正式文件时,全家人都震惊了。
"这...这是真的?"大哥郑建国不敢相信地看着文件,"市农林局真的要和咱们村合作?"
"千真万确。"刘明华在旁边证实道,"我就是专门来指导蔬菜大棚试验的。"
"我的天!"二哥郑建军激动得站了起来,"昊子,你真是太厉害了!"
"这么说,咱们真的要搞那个冬天种菜的大棚?"三哥郑国庆也很兴奋。
"是的。"郑昊点点头,"塑料薄膜过两天就运到,我们马上就可以开始建设。"
父亲郑大山拿着文件,看了一遍又一遍,眼中满是骄傲:"昊子,你真是为咱们家争光了!为咱们村争光了!"
母亲李秀花在旁边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不停地擦眼泪:"我儿子有出息了!真的有出息了!"
小妹郑丽虽然不太懂大人们在说什么,但看到大家都很高兴,也跟着鼓掌:"四哥最厉害!"
"刘技术员,真是麻烦你了。"父亲郑大山对刘明华说,"让你这么远跑到我们这个穷山沟来。"
"郑大叔,您客气了。"刘明华谦虚地说,"这个试验对我们农林局也很重要,我们是互相帮助。"
"那你就把这里当自己家,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母亲李秀花热情地说。
正在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聊天时,院子里传来了说话声。
"郑大山在家吗?"
父亲出去一看,是村里的几个干部,包括大队书记李大壮和会计王明。
"李书记,王会计,快进来坐。"父亲热情地招呼。
李建军和王明进了屋,看到郑昊和刘明华,都有些意外。
"昊子回来了?"李建军笑着说,"听说带了市里的干部回来?"
"建军叔,这是市农林局的刘明华技术员。"郑昊介绍道,"是来指导咱们村搞农业技术试验的。"
"农业技术试验?"李建军和王明都很好奇。
郑昊把合作协议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李建军听了越来越惊讶。
"你是说,市农林局要和咱们村合作搞蔬菜大棚试验?"李建军不敢相信,"还要免费提供材料?"
"是的。"刘明华拿出介绍信,"这是我们局长的亲笔介绍信。"
李建军仔细看了介绍信,确认无误后,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这可是大好事啊!咱们村要出名了!"
"是啊,市里的技术试验,成功了可以在全市推广呢。"王明也很兴奋。
"那我们明天就召开村民大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李建军决定道。
"不急。"郑昊说,"先让我和刘技术员选好地点,做好准备工作,再召开大会比较好。"
"对,对。"李建军点头赞同,"凡事要做充分准备。"
当天晚上,母亲杀了一只老母鸡,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招待刘明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气氛非常热烈。
"刘技术员,这个大棚试验真的能成功吗?"大哥郑建国还是有些担心。
"从技术角度来说,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刘明华很有信心,"关键是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不能马虎。"
"那如果成功了,能有多大收益?"二哥郑建军关心经济效益。
"按照预计,一个大棚冬天能产菜两千斤左右。"刘明华算了算,"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入应该很可观。"
"两千斤?"三哥郑国庆吃惊地说,"那可不少啊!"
"而且这还是保守估计。"郑昊补充道,"如果管理得好,产量还能更高。"
父亲郑大山听了,眼中满是期待:"如果真的成功了,咱们村的日子就要变样了。"
"会的,爹。"郑昊坚定地说,"这只是个开始,以后我们还要搞更多的项目。"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10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