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搭设大棚
热日当头西尧村的大棚建设工地热闹非凡。
除了昨天参加土地平整的村民,又来了不少人。男女老少都有,甚至连一些平时很少出门的老太太也拄着拐杖来看热闹。
"这么多人?"郑昊有些意外,"用不了这么多人手吧?"
"大家都想看看大棚是怎么建的。"李建军笑着说,"这可是咱们村的头等大事。"
刘明华从包里掏出一张图纸,摊在地上:"咱们先来看看大棚的结构图。"
村民们围成一圈,好奇地看着图纸。
"这就是大棚的设计图?"张全蛋仔细研究着,"看起来像个长长的拱形房子。"
"没错。"刘明华用手指着图纸解释,"这叫拱形结构,最适合大棚建设。既能承受压力,又节省材料。"
"为什么要建成拱形的?"有人问。
"拱形结构最稳定。"郑昊接过话,"而且雨水和雪能自然滑落,不会积压在顶部。"
"原来如此。"
"还有,拱形空间大,通风效果好。"刘明华补充道,"这样植物才能健康生长。"
"那具体怎么建呢?"老王头问道。
"分几个步骤。"刘明华在地上用木棍画着,"首先搭建骨架,就是用竹竿搭成拱形;然后铺设薄膜,用卡槽和压膜线固定;最后做好通风口和门。"
"听起来不太复杂。"
"确实不复杂,但是要求很精确。"刘明华强调道,"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那咱们开始吧。"郑昊说,"今天争取把骨架搭起来。"
第一步是定位。刘明华拿着测量工具,在昨天平整好的土地上做标记。
"大棚长50米,宽12米。"他一边测量一边说,"每2米设置一个拱架,总共需要26个拱架。"
"拱架是什么?"有村民不懂。
郑昊拿起两根竹竿演示:"就是把竹竿弯成拱形,像这样。"
他把两根竹竿的底部插进土里,然后弯曲到中间,形成一个拱形。
"哦,明白了。"
"看起来挺简单的。"
"简单是简单,但是每个拱架的高度和弧度都要一样。"刘明华说,"不然薄膜就铺不平。"
测量定位工作很细致,需要反复核对。刘明华用绳子拉出大棚的轮廓,然后在每个拱架的位置做上记号。
"昊子,你看这个位置对不对?"刘明华指着一个标记点。
郑昊拿着尺子量了量:"准确,误差不到1厘米。"
"那就行。"
定位完成后,开始挖拱架基础。每个拱架需要两个基础点,每个基础点要挖40厘米深的坑。
"为什么要挖这么深?"
"保证稳固。"郑昊一边挖一边解释,"竹竿插进去以后,还要用石头和水泥固定。"
"还要用水泥?"村民们有些意外。
"当然要用。"刘明华说,"大棚要承受风雨,基础必须牢固。"
挖坑的工作分给了十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大家挥舞着铁锹,很快就挖出了五十多个坑。
"这土真好挖。"郑建军擦着汗说,"昨天翻过了,松软得很。"
"就是,比平时省力多了。"
挖坑的同时,另一组人开始准备竹竿。众多晒干的竹竿需要按照长度分类,然后削尖底部,方便插入土中。
"这竹竿真结实。"张木匠用刀削着竹竿底部,"而且很有韧性。"
"咱这边的毛竹就是好。"孟大爷在旁边说。
"削尖的时候要小心。"刘明华提醒道,"不能削得太尖,也不能太钝。太尖容易折断,太钝插不进土里。"
"明白了。"
知青点的几个人也参与进来了。王家祥和李大伟负责搬运竹竿,张国强则帮着测量。
赵顺也来了,但是站在人群外面,默默地观察着。
"老赵,你也来帮忙啊?"王家祥招呼他。
"我就看看。"赵顺淡淡地说。
"别光看,来参与一下。"
"算了,人已经够多了。"赵顺摇摇头,"我不添乱了。"
王家祥还想劝,但赵顺已经走开了。
"他怎么了?"李大伟纳闷,"昨天他就有些不对劲。"
"不知道,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吧。"
下午三点,基础坑挖好了,竹竿也处理完毕,开始搭建第一个拱架。
"大家注意看好了。"刘明华拿着两根竹竿做示范,"这是关键步骤。"
他把两根竹竿的底部分别插入两个相对的基础坑中,然后慢慢弯曲到中间。
"要慢一点,不能急。"刘明华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竹竿虽然有韧性,但是弯得太快也会折断。"
两根竹竿在顶部交汇,形成了一个标准的拱形。
"哇!"围观的村民发出惊叹声。
"真的成拱形了!"
"看起来还挺好看的。"
"这就是一个拱架。"刘明华用绳子临时固定住顶部,"然后用钢丝加固,再填土固定基础。"
"看起来不难啊。"有村民说。
"确实不难,但是要注意弧度。"郑昊用尺子测量着拱架的高度,"顶部高度必须是2.5米,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
"为什么这么严格?"
"因为薄膜是按照这个尺寸设计的。"刘明华解释道,"高了低了都铺不好。"
测量合格后,开始用钢丝加固拱架。钢丝从底部绕到顶部,再绕回底部,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
"这钢丝真结实。"郑建国拉了拉钢丝,"绷得紧紧的。"
"这是专用的镀锌钢丝,不会生锈。"刘明华说,"可以用很多年。"
第一个拱架搭建完成后,开始搭建第二个。有了第一个的经验,第二个速度明显快了很多。
"熟能生巧。"老王头笑着说,"这第二个比第一个标准多了。"
"是啊,找到感觉了。"
随着拱架一个个搭建起来,大棚的雏形开始显现。26个拱架整齐地排列着,远远看去很壮观。
"真像个房子的骨架。"小妹郑丽拍着手说,"就是没有墙和顶。"
"等铺上薄膜就有了。"郑昊摸摸妹妹的头,"到时候就是一个透明的房子。"
正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付司令又出现了。
"哟,还真搭起来了?"他阴阳怪气地说,"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的。"
"当然像回事。"老王头不客气地说,"这是科学技术,不是胡闹。"
"科学技术?"付司令冷笑,"我看就是瞎折腾。这些竹竿能管用吗?一阵大风就倒了。"
"你懂什么?"刘明华反驳道,"这个结构很稳固的。"
"稳固?"付司令指着拱架说,"就这些细竹竿,能承受多大压力?下雪的时候不得压塌了?"
"不会的。"刘明华耐心解释,"拱形结构能够分散压力,而且竹竿的韧性很好。"
"反正我不信。"付司令固执地说,"等到冬天就知道了。"
"那就等着看吧。"郑昊不想和他争论,"时间会证明一切。"
付司令见没人理他,在工地周围转了一圈,然后离开了。
"这人就是嫉妒。"孟大爷摇摇头,"见不得别人好。"
"别管他,咱们继续干。"
下午五点,26个拱架全部搭建完成。大棚的基本骨架已经成型,看起来很有气势。
"今天的工作完成得很好。"刘明华很满意,"明天可以开始铺设塑料膜了。"
"铺塑料膜是不是更难?"有人问。
"确实要难一些。"刘明华说,"塑料膜很轻,容易被风吹起来,需要很多人配合。"
"没问题,明天我们继续来帮忙。"老王头说。
"对,一定把大棚建好。"
夕阳西下,村民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家。看着已经成型的大棚骨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
"昊子,这大棚建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郑建国感慨地说。
"这还只是开始。"郑昊说,"等铺上薄膜,种上菜,才算真正成功。"
"一定会成功的。"父亲郑大山拍拍儿子的肩膀,"你这个想法很好。"
"谢谢爹的支持。"
当天晚上,村里安排了第一班值夜人员。老王头和张全蛋主动要求第一个值班。
"放心吧,昊子。"老王头拍着胸脯说,"有我们在,保证不会出问题。"
"辛苦你们了。"郑昊很感激。
"不辛苦,应该的。"
夜色降临,西尧村安静下来。大棚工地上,26个拱架在月光下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等待着明天薄膜的覆盖。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108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