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钱总编的来信
"哎,这辣椒苗怎么有点蔫?"
刘明华蹲在大棚里,皱着眉头看着刚出土的辣椒苗。几片嫩叶有些发黄,不如小白菜和菠菜那么精神。
郑昊赶紧跑过来查看,心里暗自庆幸:幸好有刘明华这个专业人士在,不然自己光凭前世的粗浅印象,还真容易出问题。
"水浇多了?"郑昊试探性地问。
"有可能。"刘明华用手指探了探土壤,"这块地的排水不如其他地方好,积水了。"
"那怎么办?"
"先松松土,然后减少浇水频率。"刘明华说着,从工具箱里拿出小铲子,"辣椒比较娇气,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
两人正忙着抢救辣椒苗,大棚门外传来说话声。
"哟,这么早就在干活呢?"
郑昊回头一看,是村里的孟大爷,手里提着个水壶。
"孟大爷,您这是?"
"闲着没事,过来看看这些小苗苗。"孟大爷笑呵呵地说,"我活了六十多年,还没见过冬天种菜的,新鲜得很。"
刘明华停下手里的活,主动介绍:"大爷,您看这小白菜,长得多好。再过十天半个月,就能吃了。"
"真的假的?"孟大爷蹲下身仔细看,"这才播种几天啊?"
"大棚里温度高,长得快。"郑昊说,"不过也有问题,你看这辣椒就有些不对劲。"
"咋了?"
"水浇多了,有点烂根的趋势。"
孟大爷仔细观察了一下,点点头:"确实,这叶子发黄就是水大了。我们种庄稼也是这样,宁旱勿涝。"
听到这话,郑昊心里一动。老农的经验还是很宝贵的,虽然没搞过大棚,但种地的基本道理都是相通的。
"孟大爷,您看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郑昊虚心请教。
"这个嘛..."孟大爷在大棚里转了一圈,"你们这土翻得挺好,肥料也足,就是这通风口开得有点小。"
"通风口?"刘明华来了兴趣,"大爷怎么看出来的?"
"你看这薄膜上的水珠,"孟大爷指着大棚顶部,"雾气太重了,容易生病。"
郑昊仔细一看,果然,薄膜内侧凝结了不少水珠。
"那应该怎么办?"
"多开几个通风口,让空气流动起来。"孟大爷说,"种地和人一样,也要透透气。"
这话说得郑昊直点头。前世他虽然知道大棚种植,但具体的管理细节确实不太懂。现在有刘明华的专业指导,再加上老农的实践经验,应该能避免不少问题。
"那我们下午就改造通风口。"刘明华决定道。
孟大爷喝了口水,又说:"还有一个事,你们要防着点老鼠。"
"老鼠?"
"这大棚里又暖和又有嫩菜,老鼠最喜欢了。"孟大爷说,"我看你们这门缝有点大,晚上要堵严实了。"
郑昊这才注意到,大棚门确实有些不合缝。这要是让老鼠钻进来,辛辛苦苦种的菜就遭殃了。
"谢谢孟大爷提醒。"郑昊真心感激,"我这就去把门缝堵好。"
"不客气,大家都是乡亲。"孟大爷笑着说,"你们这个新鲜事物搞成了,我们也跟着沾光,说不定以后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菜了。"
送走孟大爷,郑昊和刘明华开始总结这几天的经验教训。
"看来管理大棚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郑昊感慨道。
"是啊,每种蔬菜的习性都不一样。"刘明华也有些头疼。
郑昊犹豫了片刻,开口说道:"我觉得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管理制度。"
"什么制度?"刘明华闻言有些愣住。
"比如浇水的时间和用量,通风的频率,温度的控制范围,这些都要记录下来。"郑昊努力回想着前世的标准化流程操作,"这样以后推广的时候,农民就有章可循了。"
刘明华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好像打开了新的思路。
"那我们从现在开始记录。"郑昊说,"每天的温度、湿度、浇水情况、蔬菜生长情况,都详细记下来。"
"对,还要记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刘明华兴奋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第一手的技术资料。"
两人说干就干,开始制定详细的记录表格。温度要记录早中晚三次,湿度要观察薄膜上的水珠情况,浇水要记录时间和用量...
"这工作量不小啊。"郑昊看着密密麻麻的表格,"一天要记录十几项内容,真是辛苦你了。"
"我觉你你的思路是对的,种植就是要精细化管理。"刘明华说,"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农林局再进行推广会事半功倍的。"
两人正忙着制定表格,小妹郑丽蹦蹦跳跳地跑进大棚。
"四哥,明华哥,你们在写什么?"
"在写管理大棚的方法。"郑昊放下笔,"小丽,你能帮我们个忙吗?"
"什么忙?"小妹眼睛亮亮的。
"告诉我们每天大棚里的情况。"郑昊说,"比如哪些菜长得好,哪些菜有问题。"
"我能行吗?"小妹有些怯生生的。
"当然能行。"郑昊鼓励道,"你眼睛尖,最能发现问题了。"
听到夸奖,小妹高兴得拍手:"好,我来当四哥的小帮手!"
这时,院子里传来母亲的声音:"昊子,有你的信!"
郑昊心里一跳,赶紧跑回家。果然,桌上放着一封信,是出版社钱编辑寄来的。
"什么时候到的?"
"刚才邮递员送来的。"母亲说,"我不认识字,不知道写的啥。"
郑昊拆开信封,里面是钱总编的亲笔信:
"郑昊同志:
近来工作顺利否?听说你在搞农业试验,很了不起。翻译工作不要耽误,我们等着用呢。另外,如果你那个大棚项目成功了,可以写篇文章投稿,我们愿意发表。
看完信,郑昊心里既感动又惭愧的。钱总编不仅关心翻译工作,还对大棚项目很感兴趣,甚至愿意帮忙宣传。
但是反观自己,这都快半个月了,才刚下笔。
"写的啥?"母亲好奇地问。
"催我快点翻译,还说要是大棚成功了,可以帮我们宣传。"郑昊简单说了一下。
"那你赶紧翻译吧。"母亲催促道,"人家这么关心你,可不能让人家失望。"
"知道了。"郑昊点点头,心里却在想别的事情。
下午,郑昊和刘明华开始改造通风口。原来只有一个通风口,现在要增加到三个,分别设在大棚的两端和中间。
"这样空气就能形成对流。"刘明华一边干活一边与郑昊闲聊,"湿度就不会太高了。"
"还是孟大爷有经验。"郑昊感慨道,"虽然没搞过大棚,但种地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是啊,我们搞技术的,也要多向他们学习。"刘明华说,"他们的经验很宝贵。"
改造通风口花了两个小时,效果立竿见影。大棚里的空气明显流动起来,薄膜上的水珠也减少了很多。
"这下应该好多了。"郑昊擦着汗说。
回到家里,郑昊坐在桌前继续翻译工作。钱总编的催促让他有些紧迫感,必须加快进度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稿纸上,郑昊专心致志地翻译着。这本机械制造手册的内容对他来说并不难,主要是工作量大,需要耐心。
翻译工作虽然枯燥,但郑昊做得很认真。每一个术语都要准确,每一个句子都要通顺。这不仅关系到报酬,更关系到国家工业的发展。
傍晚时分,刘明华又来检查大棚情况。
"辣椒苗恢复了不少。"他高兴地说,"看来排水和通风的改进很有效。"
"太好了。"郑昊也很高兴,"咱们的第一次技术改进成功了。"
"对了,我把今天的情况都记录下来了。"刘明华拿出记录本,"温度、湿度、通风改造、辣椒苗的恢复情况,都详细记录了。"
"辛苦你了。"郑昊翻看着记录,"这些资料以后肯定会大放异彩。"
夜幕降临,郑昊在煤油灯下继续翻译工,必须得加快进度了,不能辜负钱总编的心意。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107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