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联合实验
会议室里,长条桌的两侧泾渭分明。一侧是以李伟业、秦志和郑昊为首的815项目团队,他们身上还带着一股工厂里雷厉风行的实干作风。另一侧,则是以青华大学精仪系618项目的几位教授和青年教师为代表的学院派。
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老教授,姓林,是国内精密仪器领域的泰山北斗。他身旁坐着一个年轻人,年纪与郑昊相仿,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卡其布上衣,但浆洗得笔挺,一丝不苟。他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锐利而专注。
“我来介绍一下,”李伟业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开了口,“这位是林承德教授,我们合并后项目组的技术总顾问。”
林承德郑昊这边点了点头,目光在郑昊身上停留了片刻,眼神里没有轻视,但带着一种审视和探究。他听说了这个项目之前的奇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用软件算法解决了困扰行业许久的电机振动问题,这让他充满了好奇。
“这位就是郑昊同志,”李伟业又向青华那边介绍,“我们815攻关小组的组长,S曲线控制算法的提出者和实现者。”
林教授扶了扶眼镜,露出一丝温和的微笑:“郑昊同志,你的事迹我听说过了。思路巧妙,工程实现上也很扎实。后生可畏啊。”
“林教授您过奖了,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郑昊谦虚地回答。
客套话过后,会议很快进入了正题。第一个议题,就是整个数控系统的顶层架构设计。
按照常规流程,李伟业先请郑昊介绍一下他的初步构想。
郑昊也不怯场,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没有画复杂的电路图,而是画了几个大方框。
“各位老师,各位同志,”郑昊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对于新的数控系统,我的想法是,打破现有的一体化、集中式设计思路。我提议,采用一种‘总线式’的模块化架构。”
“总线式?”周煜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对。”郑昊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粗重的横线,“这条线,就是‘总线’。它负责地址、数据和控制信号的传输。然后,我们可以把整个系统,拆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像积木一样,挂在这条总线上。”
他一边说,一边在总线下方画了几个方框,并分别标注上“控制模块”、“存储器模块”、“输入/输出(I/O)模块”。
“控制模块,就是我们的大脑,专门负责运算和逻辑判断。存储器模块,负责存放系统程序和加工代码。I/O模块,则负责和外部设备打交道,比如接收操作台的指令,输出控制电机的脉冲信号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郑昊的语速不快,但逻辑非常清晰,“第一,开发可以并行。负责控制模块的专心搞控制模块,负责存储的专心搞存储,大家约定好总线接口协议就行,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第二,维护和升级方便。哪个模块坏了,直接拔下来换一个新的就行。以后技术发展了,我们想升级,也只需要开发一个新的控制模块,插上去,系统性能就提升了,而不用把整个系统推倒重来。”
郑昊讲完,815项目这边的人,尤其是小张小李,听得是两眼放光。这种把复杂系统拆解成标准模块,再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起来的想法,对他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来说,简直太有吸引力了。刘天柱更是听得连连点头,虽然他不懂计算机,但他懂工程,这种标准化、模块化的思想,正是现代工业的精髓。
然而,618项目组那边的气氛却有些凝重。
林教授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似乎在思考。而他身边的马前德,却直接开了口。
“郑昊同志,你的这个构想,非常新颖,理论上也很完美。”马前德的语气很平静,听不出褒贬,但用词却很讲究,“但是,恕我直言,这个方案在工程实现上,恐怕存在着巨大的,甚至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紧张了起来。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交锋开始了。
“愿闻其详。”郑昊看着马前德,做了个请的手势。
“第一,总线标准。”马前德站了起来,走到黑板前,指着那条粗线,“你要定义一套全新的总线协议,包括时序、电平、握手逻辑等等。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我们自己闭门造车,要走多少弯路?要花多少时间?”
“第二,总线驱动能力和信号完整性。当多个模块挂在一条总线上,高速数据传输时,信号的反射、串扰、时钟偏移,都会成为噩梦。我们现有的元器件工艺水平,能保证信号在长距离总线上的稳定可靠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软件的复杂性。”周煜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在你的架构里,控制模块需要通过总线去访问内存和I/O,这中间的地址译码、总线仲裁、中断处理,会让操作系统变得异常复杂。我们国家在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有能力开发出如此复杂的系统软件吗?”
马前德一连抛出三个问题,每一个都直击要害,切中时弊。他不是在抬杠,而是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指出了这个超前方案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的致命弱点。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一些,但观点依旧鲜明:“所以我认为,一个更稳妥、更现实的方案,是采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单板机结构。将控制模块、少量内存和I/O接口,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点对点连接。虽然扩展性差一些,但结构简单,技术成熟,控制逻辑清晰,研发风险要小得多。我们应该先解决‘有’的问题,再追求‘好’的问题。”
周煜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青华的几位老师显然更倾向于周煜的方案,那是他们熟悉的领域,是教科书上的经典架构。而815项目这边,钱浩和孙宇也面露难色,他们是搞硬件的,周煜提到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他们一听就头大。
就连李伟业和秦志,心里也开始打鼓。郑昊的方案听起来很美好,像是一座空中花园,但马前德的分析,则像是冰冷的现实,告诉他们脚下是万丈深渊。
周煜看看郑昊,急得抓耳挠腮。他虽然信服郑昊,但周煜说的那些“总线”、“串扰”,他也听不懂,没法帮腔。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了郑昊身上。这是他担任小组长后,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挑战。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对他领导能力和技术权威的一次公开考验。如果他不能说服周煜,那么他在青华大学的权威将受到质疑。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100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