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芯片问题
项目的启动是热烈的,但很快,现实的冰冷就浇了所有人一头。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集成电路的短缺。
要实现郑昊提出的总线式架构,核心是各种集成电路芯片:CPU芯片、存储器芯片、总线接口芯片等等。然而,在那个年代,中国自己的集成电路产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少数研究所能生产一些简单的逻辑门电路,但要达到数控系统所需的运算速度和集成度,简直是痴人说梦。
“林教授,我们现在能弄到的,最好的也就是一些晶体管和二极管,还有一些简单的TTL逻辑门。”周煜愁眉不展地对着林教授和郑昊汇报,“至于CPU芯片,存储芯片,国内根本就没有。就算能从国外搞到一些样品,也数量稀少,价格昂贵,根本不可能满足我们批量生产的需求。”
林教授的眉头也紧锁着。这是他最担心的问题。没有芯片,再好的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让所有人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郑昊看着面前的几张采购清单,上面列出的都是一些国外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型号。他当然知道这些东西国内没有,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他前世的经验告诉他,芯片制造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烧钱的工业。短期内指望国家能搞出自己的CPU,那是不现实的。
“我们不能等。”郑昊打破了沉默,声音不大,但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既然没有现成的,那我们就自己造!”
所有人都愣住了。自己造?这怎么可能?他们是搞数控系统的,不是搞芯片制造的。
“郑组长,您是说……我们自己设计,然后找工厂去生产?”周煜试探性地问。
“不,不是找工厂。”郑昊摇了摇头,“我们现在没有那个条件。我的意思是,我们先用现有的分立元件,把这些‘芯片’给搭出来!”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用分立元件搭CPU?郑组长,您这是开玩笑吧?”一位青华的青年教师忍不住发问,“一个CPU里有成千上万个晶体管和电阻电容,我们用分立元件搭出来,那得有多大?功耗得多高?速度得多慢?”
孙宇和钱浩也面面相觑。他们是搞电路的,知道这其中的难度。用分立元件搭一个简单的加法器都够呛,更别说一个完整的CPU了。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疯狂。”郑昊看着众人怀疑的目光,脸上却带着一丝笑容,“但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最好的工具,就放弃最好的设计。我们先用‘笨办法’,把CPU和存储器模块的功能给实现出来。”
他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门电路图。
“一个与门,我们可以用两个晶体管和几个电阻搭建。一个非门,一个晶体管就行。有了与门和非门,我们就能搭建出或门、异或门,进而搭建出触发器、寄存器、加法器……”郑昊在黑板上飞快地画着,一个个复杂的逻辑单元在他的笔下变得简单清晰。
“最终,我们可以用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分立元件,一块一块地,拼凑出一个简陋的‘CPU’和‘存储器’。”郑昊的眼神亮得惊人,“它的体积会很大,功耗会很高,速度会很慢。但它能跑!它能验证我们的总线架构,能验证我们的操作系统!”
“这就像我们修自行车,没有现成的轴承,难道我们就不能用钢珠和铁圈自己磨一个吗?”刘天柱突然插了一句,他虽然不懂微电子,但他懂这种“土法炼钢”的韧劲。
林教授看着郑昊,他知道这个年轻人不是在胡闹。这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是在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去实现最先进的理念。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
“郑组长,您说得有道理。”马前德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看着郑昊画的逻辑图,脑子里飞快地计算着,“这确实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路。但工作量会是天文数字。而且,用分立元件搭建的CPU,它的性能,能满足数控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吗?”
“所以我们需要优化。”郑昊看向周煜,“周煜同志,青华大学在逻辑电路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需要设计出最精简的指令集,最优化寄存器分配,以及最紧凑的逻辑电路结构。把每一个晶体管的性能都压榨到极致!”
他转向孙宇和钱浩:“孙宇同志,钱浩同志,你们是电路专家。我们需要你们把这些理论上的逻辑电路,用我们能弄到的国产晶体管、电阻、电容,以最巧妙、最紧凑的方式,焊接出来。这需要你们发挥极致的工艺水平!”
郑昊又看向小张和小李:“小张,小李,你们的任务更重了。我们这个‘土制CPU’的性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操作系统必须极致精简,每一个指令都要斤斤计较。你们要用机器语言,把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用最少的代码量实现出来。你们的程序,将直接决定这个‘土制CPU’的运行效率!”
一番任务分配下来,所有人都被震撼了。这哪里是搞研发,这简直是搞一场“微电子领域的长征”!
“好!就这么办!”林教授终于拍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就是我们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精神!”
接下来的日子,青华园的这间实验室,彻底变成了热火朝天的战场。
小张和小李搬来了成堆的晶体管、电阻、电容,以及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手册。他们像一群被饿了很久的蜜蜂,贪婪地啃噬着这些知识,试图从最基础的元器件开始,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电路。
孙宇和钱浩则拿着烙铁和放大镜,在一块块实验板上小心翼翼地焊接。他们要用密密麻麻的分立元件,搭建出一个个逻辑门单元,再将这些单元组合成更复杂的寄存器、计数器。他们的手艺之精湛,让青华的几位老师都叹为观止。
周煜则带着他的团队,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纸稿和算盘中。他们要设计出最精简的指令集,最合理的寻址模式,以及最有效的总线仲裁机制。他们争论不休,甚至为了一个数据位宽,能讨论到深夜。
郑昊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他时而帮周煜推导一个逻辑表达式,时而帮孙宇解决一个元器件的参数匹配问题,时而又和小张他们一起,对着一张手绘的CPU指令周期图,争论一个时序信号的细节。
他脑子里装着的,是后世集成电路发展的整个脉络。他知道,现在他们做的这些“土法炼钢”,虽然效率低下,但却是理解芯片底层原理最好的方式。这就像是让学生从零开始,亲手搭建一个简易的收音机,虽然市场上有很多成品,但只有亲手搭过,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
日子一天天过去,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疲惫,但充满希望。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又浮现出来。
“郑组长,出问题了!”一个下午,周煜冲到郑昊面前,手里拿着一张测试报告,脸色凝重,“我们用分立元件搭建的这个‘土制CPU’,在进行高速运算时,出现了严重的逻辑错误!而且,每次错误的位置都不一样,根本无法定位!”
郑昊接过报告,仔细看了起来。他知道,这是分立元件搭建的复杂电路,在高速运行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信号延迟、毛刺、串扰、温漂……这些都可能导致逻辑混乱。
这就像他们辛辛苦苦用火柴棍搭了一个精密的鸟巢,结果一阵风吹过,鸟巢就散架了。
周煜提出的,正是“土法炼钢”最致命的缺陷。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么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
“这是我们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周煜叹了口气,“分立元件的性能指标,实在太不稳定了。而且,数量越多,这种不确定性就越大。”
实验室里的气氛再次变得压抑起来。
郑昊看着那份报告,又看向桌上那块密密麻麻、焊满了晶体管和电阻的“土制CPU”板。
他知道,这不是靠简单的修修补补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炼钢”方式。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099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