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周煜提出的问题,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所有人的心头。
用分立元件堆砌出来的“CPU”,在低速运行时尚能勉强工作,一旦试图提升频率,各种不确定性就像幽灵一样冒出来,让整个系统变得不可控。这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你非要他去跑百米冲刺,结果只能是摔得一塌糊涂。
“问题出在信号的同步和稳定性上。”郑昊指着那块“土制CPU”板,沉声说道,“每一个晶体管都有自己的开关延迟,每一个焊点都有微小的电阻和电容效应。当这些成千上万个微小的延迟和效应叠加起来,就会导致时钟信号和数据信号之间产生偏差,从而引发逻辑错误。”
“我们尝试过缩短导线长度,优化布局,甚至用上了当时能找到最好的屏蔽措施,但效果甚微。”孙宇补充道,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中都带着一丝迷茫。这条“土法炼钢”的路,似乎走到了尽头。
“难道,我们真的要放弃总线架构,转回单板机吗?”一个小张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不甘。
郑昊没有回答,他走到黑板前,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放弃总线架构,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未来拓展的潜力,也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
他脑海中飞速闪过前世关于集成电路设计、时序分析、以及各种容错机制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现在这个连像样的示波器都稀缺的年代,显得如此遥远和不切实际。
“我们不能放弃。”郑昊突然开口,声音不大,但却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实验室里的沉闷。
所有人都看向他。
“我们之前的思路,是试图用分立元件去‘模拟’一个完整的集成电路CPU。”郑昊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方框,里面写着“CPU”,“但这条路,在当前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他擦掉了那个方框,重新画了几个小方框,并用线连接起来。
“既然我们造不出一个完整的‘大脑’,那我们就先造出它的‘神经元’和‘神经节’!”郑昊的眼神再次变得明亮起来,他想到了一个大胆而又符合实际的方案。
“我们不强求用分立元件去实现整个CPU的复杂逻辑,那太过庞大和脆弱。我们把CPU最核心的功能,再次进行拆解!”
他指着黑板上的小方框:“我们可以用分立元件,或者我们能搞到的最简单的TTL逻辑门芯片,去实现最基本的运算单元,比如一个8位的加法器,一个简单的寄存器组,一个程序计数器……”
“这些单元,它们的规模相对较小,逻辑结构相对简单,用分立元件搭建起来,它的稳定性更容易控制。”
“然后呢?”周煜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似乎捕捉到了郑昊的思路。
“然后,我们不把它们全部集成在一块板子上,而是将它们做成一个个独立的、可插拔的‘功能模块’!”郑昊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带有一排插针。
“比如,一个‘加法器模块’,一个‘寄存器模块’,一个‘指令译码模块’,一个‘程序计数器模块’。这些模块之间,通过我们设计好的‘内部总线’进行连接!”
他看向孙宇和钱浩:“孙宇同志,钱浩同志,你们要负责设计这些模块的物理接口和电路布局,确保它们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可靠。这些模块的规模小了,信号传输距离短了,串扰和延迟的问题就会大大减轻!”
他又看向周煜的团队:“周煜同志,你们要负责设计这些模块之间的‘内部总线协议’。它比整个系统总线要简单得多,只负责模块内部的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同时,你们还要负责设计一个‘微程序控制器’,它不需要是完整的CPU,只需要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控制信号,去协调这些功能模块的工作,让它们按照指令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完成运算!”
“这……这不就是把CPU给‘模块化’了!”周煜恍然大悟,他激动得一拍桌子,“我们把一个复杂的CPU,拆解成若干个简单功能模块,每个模块用分立元件实现,模块之间再通过内部总线连接!这样既能保证模块的稳定性,又能实现CPU的功能!”
林教授也露出了笑容,他抚摸着自己的胡须,连连点头:“妙啊!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郑组长,你把‘模块化’的思想,从系统层面,深入到了芯片层面!”
“这大大降低了单个模块的实现难度,也降低了我们对元器件性能的严苛要求。”孙宇也激动地说道,“而且,如果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我们也可以像换灯泡一样,直接更换故障模块,大大提高了可维护性!”
“这简直是‘搭积木’造CPU!”小张和小李兴奋得脸都红了。
郑昊看着大家重新燃起的希望,心里也松了口气。这个方案,其实就是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思想的雏形,只不过在硬件实现上,他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分立元件去搭建一个个功能块。
“当然,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郑昊提醒大家,“我们需要设计出最精简的指令集,让这些模块能协同工作。我们需要精确地计算每一个模块的延迟,确保整个‘微程序控制器’的时序同步。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的精细和严谨。”
“但是,这条路,我们能走通!”郑昊的声音里充满了力量。
所有人都被他感染了,眼神里充满了斗志。
“干!”周煜用力地握紧拳头。
“干xxx!”刘天柱也忍不住爆了粗口,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里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而高效。
周煜的团队开始重新设计指令集,他们将复杂的指令分解成更小的“微指令”,每一条微指令都只控制一个或几个功能模块的简单操作。
孙宇和钱浩则带领着618项目的工程师们,开始设计和搭建各种“功能模块”。他们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双面印刷电路板技术,将密密麻麻的晶体管和电阻,以最紧凑的方式焊接在上面。每一个模块都做得像一件艺术品,布局规整,焊点饱满。
小张和小李则根据新的微指令集,开始编写“微程序”。他们的任务,就是将数控系统的各种功能,用这些最基本的微指令,一步一步地“翻译”出来。这需要他们对机器语言和逻辑控制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
郑昊则像一个精密的指挥家,在各个小组之间来回穿梭。他时而帮助周煜优化微指令的执行效率,时而又和孙宇他们一起,讨论某个模块的散热问题,时而又和小张他们一起,调试一段微程序的逻辑。
他知道,他们现在做的,虽然在后世看来是如此的“落后”,但却是中国在微电子和数控领域,从零开始,迈出的最坚实一步。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攻关,更是一种信念的铸造。
在一次午餐时,赵乾部长又送来了热腾腾的包子和稀饭。他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感慨地对林教授说:“林教授,这些年轻人,真是好样的。我看着他们,就觉得我们国家有希望!”
林教授笑着点点头:“是啊,老赵。他们不仅在攻克技术难关,更是在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为我们国家,铺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窗台。实验室里,焊锡的青烟袅袅升起,伴随着激烈的讨论声和烙铁“滋滋”的声响,奏响着一曲不屈不挠的科研赞歌。
他们知道,前方的路依然漫长而充满荆棘,但他们也坚信,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建造一台机器,更是在建造一个民族的希望。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099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