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 第一百四十章 光刻机

第一百四十章 光刻机


“好!这个办法好!”李伟业总工一拍大腿,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郑昊同志,你这个思路,盘活了全局!我们把最大的劣势,变成了最大的优势!”

林教授也抚须而笑:“妙啊!这就像我们古代的工匠,在建造一座复杂的宫殿前,会先用木头搭建一个精巧的样品,在小样上推敲所有结构。我们现在,就是在用这个大的,去设计那个小的!这个方法,务实,可行!”

解决了“设计”的难题,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郑昊身上。那么,“制造”呢?那个更让人头疼的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光源,我们有。”

“透镜,我们国家的光学仪器厂能磨,精度可能差一点,但可以改进!”

“精密工件台,我们的机床所就有这方面的专家!”

“显微镜,现成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眼睛越亮。原来,将那个神秘的“光刻机”分解开来,似乎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这只是第一步,光刻。”郑昊继续说道,“还有后面的腐蚀、扩散、注入……我们同样可以从最原始、最简单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入手。比如,用化学腐蚀替代等离子刻蚀,用高温扩散炉替代离子注入机。我知道,这些工艺很落后,成品率会很低,性能也比不上国外的。但是,这能让我们从无到有!能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工艺流程,培养起自己的人才队伍!”

他看向李伟业和秦志处长:“所以,我们在香山会议上要提出的制造方案,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大饼’,而是一个详细的、分阶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五年计划’。第一年,我们要攻克哪些基础设备和工艺;第二年,要达到什么样的集成度;第五年,我们要造出什么样的芯片!我们会列出需要的技术、人才、设备清单,以及我们预估的预算。我们要告诉他们,我们不是在做梦,我们是在科学地、严谨地,规划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半导体长征路!”

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郑昊描绘的这幅宏伟蓝图给震撼了。他没有回避任何困难,反而将困难一一摆在台面上,然后用最务实、最可行的方式,给出了解决路径。

这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纲领。

刘天柱把手里的烟头狠狠地摁灭在烟灰缸里,他这个粗人听不太懂那些复杂的技术名词,但他听懂了郑…昊话里的那股劲儿。那是一种“愚公移山”的劲儿,是一种“精卫填海”的劲儿。

“干!”刘天柱憋了半天,只吼出这一个字,但这个字里,包含了所有的情绪。

“我们马上成立两个攻关小组!”李伟业总工当机立断,这位老将的眼中也重新燃起了火焰,“郑昊同志,你担任架构设计组的组长,周煜、小张、小李配合你,在一个月内,拿出CPU核心的逻辑设计!孙宇同志,你担任工艺规划组的组长,钱浩、刘天柱配合你,把郑昊同志提出的制造方案,细化成一份详细的、可执行的报告!林教授,您和秦处长负责统筹全局,并帮我们联系所有我们能联系到的专家资源!”

“是!”所有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得窗户玻璃都嗡嗡作响。

一场关乎项目生死存亡的保卫战,就此打响。

接下来的一个月,整个实验室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灯光彻夜不熄,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钟表,精确而高效地运转着。

“架构设计组”这边,郑昊和周煜他们几乎是吃住在了工厂旁边。郑昊凭借着脑中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提出了一个极其精简而高效的指令集架构,也就是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的雏形。他将所有复杂指令,都分解为最基本的“加载”、“存储”、“运算”、“跳转”等几个核心指令。

这个想法在初期遭到了周煜的质疑,他认为这样会大大增加软件编程的复杂性。但在郑昊的指导下,当他们尝试用这些简单的“微指令”,在模拟器上组合出复杂的运算功能,并发现其运行效率和逻辑清晰度,远超之前的设计时,周煜彻底被折服了。他们废寝忘食地进行着设计、模拟、验证、修改的循环,一张张写满逻辑门的电路草图,堆满了整个桌面。

而在另一边,工艺规划组也同样忙得热火朝天。孙宇和钱浩带着人,几乎跑遍了京城的各大图书馆和资料室,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半导体工艺的俄文、德文和英文资料。很多资料,他们看不懂,就立刻拿来找郑昊。郑昊常常是这边刚调试完一段逻辑代码,那边就要拿起字典,帮他们翻译和解读关键的工艺参数。

刘天柱则发挥了他交际广、路子野的特长。他真的组织了一个全国设备零件摸底小分队,通过各种战友、老乡关系,去联系那些可能拥有那些宝贝的工厂和研究所。

“报告!长春光机所,说他们五十年代学苏联,搞过一套实验性的掩模对准装置,后来项目下马,就封存在仓库里了!”

“报告!上海一家化工厂,能小批量生产一种高纯度的三氯氢硅,可以用来拉制单晶硅!”

“报告!沈阳一家仪表厂,有制造高精度温控器的能力,可以用来改造我们的扩散炉!”

一个个零散的消息,像涓涓细流,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孙宇他们将这些宝贵的信息,一点点地拼凑起来,那份原本还很空洞的“制造方案”,开始变得有血有肉,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有说服力。

一个月的时间,在紧张的忙碌中飞逝而过。

香山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晚上,两份沉甸甸的报告,终于摆在了李伟业总工的桌上。

一份,是《HWC—1型8位微处理器架构设计与逻辑实现方案》。

另一份,是《关于自主研发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设备的五年规划草案》。

李伟业和林教授一页一页地仔细翻看着。他们越看,手抖得越厉害,眼神也越来越亮。这两份报告,逻辑之严密,数据之详实,规划之长远,远超他们的想象。

“有了这两份东西,”李伟业总工放下报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明天的香山论剑,我们有剑了!而且是两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郑昊站在窗前,看着远方香山朦胧的轮廓。他知道,明天将是一场硬仗。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王副司长和引进派的质疑,更是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对自主研发的不自信和畏难情绪。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099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