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出任司农
元康元年,春。
长安城的天,似乎都比往年要更蓝一些。
霍氏一族的轰然倒台,像一场剧烈的地震,彻底撼动了整个大汉的官僚体系。
紧随其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政治大洗牌。数十个与霍家有牵连的家族被连根拔起,他们的官职、爵位、田产都被尽数收归国有。
朝堂之上,一下子空出了大量的关键职位。
刘询,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太久了。
他开始论功行赏:
丞相魏相,以“揭发霍氏罪行,安定社稷”之功,封高平侯;
御史大夫丙吉,以“举荐贤能,拨乱反正”之功,封博阳侯;
朝中所有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坚定地站在天子这一边的官员,皆官升一级,赏赐无数。
一个以刘询为绝对核心的、全新的权力班底,就此成型。
而在这场封赏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云梦侯云毅。
这一日的宣室殿大朝会,刘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自下诏:
“云梦侯云毅,”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于国有社稷之功,于朕有存续之恩。其忠,可昭日月;其才,可安天下!朕意,擢升云梦侯云毅为大司农!总领天下之赋税、盐铁、钱粮、漕运!秩中二千石,位同九卿!”
此诏一出,殿中无人反对,甚至连一丝的议论声都没有。
所有大臣,都用一种理所当然的、甚至是敬畏的目光,看着那个从队列中缓缓走出、躬身领旨的年轻身影。
如今的云毅,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靠着天子力挺,才能上位的少年了。
这几年,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早已证明了他的能力:盐铁新议,让国库收入翻了数倍;币制改革,让市场趋于稳定;更不用说,在那场与霍家的生死博弈之中,他所展现出的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政治手腕。
他出任大司农——这个掌管着整个帝国钱袋子的职位——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众望所归。
“臣云毅,领旨谢恩。”云毅的声音依旧平静。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当他接过那枚代表着大司农权柄的印信时,他的心中是何等的波涛汹涌。
“宿主,恭喜你。”系统的声音在他脑中响起,“从今天起,你就是大汉帝国的‘财神爷’兼‘发改委主任’了。感觉如何?”
“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云毅在意识里回答道,“以前我只需要考虑如何‘破’,而现在,我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立’——如何将这个刚刚从一场大病中恢复过来的帝国,变得更强壮,更健康。”
他已经有了他的计划。
三日后,宣室殿小朝会。云毅上任大司农的第一天,他便向刘询呈上了两份早已准备好的计划书。
当刘询展开那两份用上好的帛书书写而成的计划书时,即便是他这个早已习惯了自己这位“毅弟”天马行空想法的帝王,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第一份,叫《天下驰道整修舆图》。
上面用极其精准的笔触,绘制了一张遍布整个大汉疆域的交通网络图。
它以长安为中心,向东直达齐鲁,向南深入巴蜀,向西可抵金城,向北可至雁门。
计划书中,详细地规划了要如何在原有的秦驰道基础上进行拓宽、修复,并增设驿站、烽燧。
其工程之浩大,足以与当年始皇帝修长城相提并论。
而第二份,则叫《关中八百里秦川水利总览》。
里面更是石破天惊。
云毅竟提议,要重新疏浚当年由秦国水工郑国所开凿的郑国渠,并在其基础上开凿数条全新的支渠,引泾水、渭水,灌溉整个关中平原。
其设计之精巧,构思之宏大,让刘询叹为观止。
“毅弟……”刘询放下帛书,看着云毅,眼神复杂无比,“你这是……要将我大汉的国库,给彻底掏空啊。”
“哥,”云毅笑了笑,“这非但不会掏空国库,反而是让国库能真正‘下蛋’的金鸡。驰道,乃国之血脉。血脉通畅,则政令可一日千里,商旅可畅行无阻,大军可朝发夕至。其利在当代,更在千秋。而水利,乃国之根本,关中乃我大汉之根基所在。若能得此水利之便,则关中可再增良田百万亩!即便天下大旱,我大汉亦可高枕无忧!”
“朕知道此事是好事。”刘询揉了揉眉心,“可是钱呢?这两项工程同时开动,所需之钱粮、人力,不计其数。如今霍家虽倒,但其家产尚未完全清点入库。国库之中,恐怕……”
“哥,”云毅打断了他,“国库之中有钱,而且很有钱。”
他从怀中取出了一本厚厚的账册:“这是我接管大司农之后,连夜核算出来的账目。”他将账册递给了刘询,“自我推行盐铁新议,并由云氏钱庄统一币制以来,这两年,仅仅是盐铁一项,上缴国库的税收,便比以往多了近七倍。再加上此次抄没霍家及其党羽的家产……我粗略估算,光是黄金,便有近十万斤!更不用说那些无法用金钱估量的田产、商铺、珠宝、古玩……”
刘询翻开账册,看着上面那一排排他从未见过的、清晰的阿拉伯数字记账法,以及那一长串充满了诱惑力的最终总额,他的呼吸渐渐地变得急促起来。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直观地感受到了,自己这个帝国,究竟有多么的富有!
“这些钱,若只是放在府库里发霉,”云-毅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那它们便只是一堆冰冷的金子和铜。但若我们将它们投入到这驰道与水利之中,它们便会变成一条条平坦的道路,一片片金黄的麦田,一座座繁华的城池,最终……变成我大汉最坚实的国力。”
刘询猛地合上了账册,他的眼中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炙热的光芒。
“好!”他一拍桌案,“就这么办!”
然而,当刘询将这两份宏大的计划拿到朝堂之上,与群臣商议时,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这一次反对的,不再是霍家的党羽,而是那些素来以“清廉”、“耿直”著称的老臣。
“陛下!万万不可啊!”白发苍苍的少府令第一个出列,痛心疾首地说道,“驰道、水利,皆是耗资巨大的工程!如今朝局刚刚安定,正该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若大举兴建土木,必将劳民伤财,重蹈前秦之覆辙啊!”
“是啊!陛下!”丞相魏相也皱着眉头出列说道,“云梦侯所言之利,臣自然知晓。然其所需之钱粮,亦是天文数字。臣执掌百官,深知眼下国库虽有盈余,但若同时开动此两项工程,只怕不出三年,国库便会捉襟见肘啊!”
他们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在他们这些过惯了“苦日子”的传统官僚看来,国家就跟一个家庭一样,有了点余钱,应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不是像个败家子一样,一下子全都给花了出去。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小农思维”。
刘询有些头疼,他看向了云毅。
云毅出列。
他没有与他们争辩什么叫“基础设施建设”、什么叫“拉动内需”,他只做了一件事。他将那本早已准备好的新的国库账册,拿了出来,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一笔一笔地,为他们算了一笔账:
“……霍氏一门,抄没田产共计三万七千顷,按市价可折合黄金两万斤。”
“……其党羽张氏、范氏等,共计抄没家产,折合黄金亦在五万斤之上。”
“……盐铁新议推行两年,国库增收……钱三十亿。”
“……币制改革杜绝私铸,朝廷每年可节省铜料……”
一笔笔,一件件,清晰精确,无可辩驳。
当云毅将最后一笔账算完,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所有的大臣,都像是第一次认识自己这个帝国一样,被那些天文数字给震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我们汉家,已经这么有钱了?
魏相看着那本用全新的、他从未见过的记账法所记录的账册,眼中异彩连连。
他知道,这又是一种他看不懂,但却感觉无比高明的“术”。
“诸位大人,”云毅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些钱是钱。但霍家倒台之后,其名下数以万计的、失去主家的奴仆、佃户,他们是人。朝廷若不安置好他们,他们便会成为流民,流民便会成为盗匪。与其日后花费更大的代价去剿匪、去赈灾,不若现在便将他们组织起来,去修路,去兴修水利。如此,既能让他们有饭吃、有活干、安稳下来,又能为我大汉办成这利在千秋的大业。这,叫做‘以工代赈’,一举数得。”
他看着那些已经目瞪口呆的大臣们,最后总结道:“所以,诸位大人,我们非但不是劳民伤财,我们是在花我们本就该花的钱,去办一件我们早就该办的事。请陛下决断!”
说完,他对着御座之上的刘询深深一揖。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99/2398919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