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布置后手
王莽从堆积如山的文牍中抬起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卫尉大人,”他的声音平静如冰,“律法,不分年少或年长,亦不分有知或无知。只分有罪,或无罪。”
“你……”卫尉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乃孝文皇帝所定之国法。”王莽看着他,一字一句地道,“卫尉大人身为九卿,是欲让莽,违国法而徇私情吗?”
最终,那卫尉的外甥,被依法处以宫刑!
此事一出,整个长安城为之震动!
百官闻“王莽”之名无不心中凛然。
而王莽也因此得了一个响亮的外号——“铁面御史”。
他清正廉洁,不畏强权,只认法理不认人情,这种近乎于“圣人”的道德形象,让他在朝野的清流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声望。
他成为了云毅手中最锋利也最好用的一把刀,完美地执行着云毅的每一次指令,将所有敢于阻碍新政的绊脚石都一一清除。
然而,王莽的声望日益隆盛,却引来了另一个人的警惕。
——当今天子,刘康。
宣室殿,书房。
刘康看着手中那份由他亲自派出的密探所收集到的、关于王莽的所有资料,眉头紧紧地锁着。
资料上王莽的形象堪称完美:孝顺、廉洁、勤勉、博学、不畏强权、一心为公……所有用来形容一个“贤臣”的词汇都可以用在他身上。
正是这种毫无瑕疵的“完美”,才让刘康感到深深的不安。
他不相信这世上会有如此完美的人。
“相父……”他放下竹简,看着坐在对面的云毅,“王莽此人确是能臣干吏。只是朕以为,其声望是否太过隆盛了些?如今朝野上下,只知有‘铁面御史’,而不知有朕,亦不知有相父您了。”
他这番话很委婉,但其中的警惕与不满却已是溢于言表。
云毅看着他,看着这个他亲手培养起来的、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合格帝王的学生,脸上却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微笑。
建成二年(公元前18年),冬。
长安城又下雪了。
云毅站在丞相府的书房窗前,看着窗外那一片苍茫的白色,忍不住咳了两声。
他已经七十岁了。
时间这位最公平的神明,终究还是在他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他的背不再像从前那样笔直,批阅奏章时,手也会微微颤抖。
他知道,留给这个世界的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在他这颗还能转动的大脑彻底停摆之前,为他亲手打造的庞大帝国,做好最后的安排。
这些年来,他已将越来越多的权柄移交到他最得意的弟子王莽手中。
王莽身兼御史大夫与大司农之职,是朝堂之上名副其实的第二人,也逐渐从一个单纯的政令执行者,开始参与到帝国最高层级的顶层设计之中。
然而,云毅却渐渐地发现了一丝不安。
他发现王莽眼中那理想主义的火焰,似乎已经旺盛得有些过头了。
那是一种要将这个世界所有不完美之处都彻底推倒重来,去建立一个绝对公平、纯洁无瑕的乌托邦的狂热,而不是云毅那种承认人性有弱点、承认现实有局限、循序渐进的现实之道。
这一日,一份来自并州的加急奏报送抵丞相府。
“老师!”王莽拿着奏报,脸上满是激愤,“并州大旱,灾民数万。地方官吏赈灾不力,竟有豪强趁机囤积居奇,致使米价一日三涨!学生以为,当立刻派巡查御史前往,将所有囤粮之奸商尽数下狱,抄没其家产,开仓放粮!”
“然后呢?”云毅看着他,平静地问。
“然后?”王莽一愣,“自然是解了灾民之急。”
“明年呢?”云毅继续问,“明年若再有大旱,你再杀一批?杀得尽天下之贪婪吗?你只看到了‘果’,却没有看到‘因’。因在于,朝廷之粮价与民间之粮价,其利差巨大,才给了那些人可乘之机。”
“那依老师之见?”
“当立‘常平仓’。”云毅缓缓道,“丰年,朝廷以高于市价之价收购余粮,以固农本;荒年,则以低于市价之价卖出存粮,以抑米价。如此,则粮价自平,商贾亦无从渔利。”
王莽听着,眼中先是露出思索之色,随即却又变得无比炽热:“老师之策甚善!然学生以为,还可再进一步!我等当将天下所有之粮仓尽数收归官府!由朝廷统一收购、统一售卖!如此则天下再无奸商,百姓再无饥馑之忧!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啊!”
云毅听着,没有说话。
他只是看着王莽那双因过度亢奋而显得有些血红的眼睛,心中那股不安的感觉愈发强烈。
他知道,他亲手打造出了一把最锋利的刀,但他却越来越没有把握去控制这把刀最终会挥向何方。
他必须再为这把刀,套上一道枷锁。
建成二年,十二月。
云毅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发布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丞相令”。
这道政令不涉民生,不涉经济,不涉军事,只关乎一件事——权力。
令曰:
“为保我大汉江山万世不易,为保先帝与陛下之新政能长久延续,臣云毅斗胆,于丞相府、御史台之外,另设立‘集议台’。自臣百年之后,凡军国大事,皆需由丞相、御史大夫及集议台五位辅政大臣共议,拿出处置之策,再上奏陛下由陛下最终裁决。”
“此五位大臣,当由德高望重、一心为公之栋梁担任。臣举荐:故丞相魏相之后魏玄成;故御史大夫丙吉之子丙宇;故大将军张安世之孙张临……”
这道政令一出,整个朝堂再次为之失声。
所有的人都被云毅这神来一笔彻底搞懵了。
集议台?这是什么东西?
丞相、御史大夫再加五个辅政大臣共同议政?这不是在分散相权吗?
尤其是那份辅政大臣的名单——魏玄成、丙宇、张临……这些都是当年宣帝朝最核心的“帝党”老臣的后人!是当今天子刘康最信赖的心腹!
所有的人都不明白了:为何这位独揽大权了十几年的铁腕丞相,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这样一个“自缚手脚”的决定?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99/238207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