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吴国之富
永平十三年,春。
云易的船队自南阳顺汉水而下,入大江,一路东行。
江面日益开阔,往来船只愈发密集,空气中那潮湿的水汽里,也渐渐多了一丝海洋的咸腥与财富的铜香。
他们抵达江东吴国之都——建业。
座船缓缓靠上码头,云易走下船舷,饶是心中早有准备,也被眼前的景象摄住了心神。
巨大的港口之内,桅杆如林,帆影蔽日。
数艘足以容纳千人、远航海外的“五千料”巨型福船,如同浮动的山岳,静静停靠在泊位上。
穿着奇特服饰的大食商人、身毒僧侣甚至还有几个来自传说中黄金之国“东瀛”的矮小商人走下船来。
码头之上,肤色各异、说着各种语言的水手、商人、工坊主川流不息。
他们用夹杂着汉话、希腊语、波斯语的奇怪混合语大声地讨价还价。
这里的一切,都在无声地宣告着,此地并非大汉帝国疆域内的一个普通藩国,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中心
在船队抵达建业的前三日,安陆云氏的使者便已先行一步,将安陆云氏的书信与云易的拜帖送抵了吴王宫。
因此,前来迎接的队伍规格极其隆重。
为首的是一位年近四旬、面容儒雅、身着吴国上卿朝服的中年人。
他乃是当今吴国的丞相,出身吴郡四姓之一的朱旦。
在他的身旁,还站着几位吴国最重要的、皆出身江东本地名门望族的大臣。
“……吴国丞相朱旦,奉我王之命,在此恭迎云公子。”朱旦对着走下船舷的云易深深一揖,态度恭敬却不失一方大国丞相的气度。
“朱丞相不必多礼。”云易亦还了一礼,脸上是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与从容。
云易被迎上了一辆由四匹神骏滇马所拉的安车。
车队穿过那繁华得近乎魔幻的建业港。
他看着窗外桅杆如林、帆影蔽日的景象,看着那肤色各异、说着各种语言的商贾水手,心中被深深震撼——自己种下的种子终于是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安车之上,朱旦抚须笑道:“云公子首次来我建业?”
“是,”云易微微颔首,“早闻江东之富甲于天下。今日一见,方知盛名之下并无虚士。”
接着云易目光扫过窗外一座属于粟特商人的巨大货仓,他不动声色地说道:“江东之富,确实名不虚传。
“只是……朱丞相可知,粟特商会去年新换了族长,其商路重心已自北向南移。贵国在辽东的贸易额,今年恐怕要减三成。丞相身在建业,可知晓这万里之外的商路变化?”
朱旦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随即敛去,换上了一种平辈论交的凝重。
他知道,眼前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其所代表的安陆云氏,那遍布天下的情报网与商业洞察力,远超他的想象。
他沉默片刻,转而感慨道:“云公子洞察万里,朱某佩服。说起来,江东能有今日,亦与令先祖文终侯有莫大渊源。”
他指着窗外一片繁忙的船坞,“追忆先烈王之时,不过以会稽一隅起家,所恃者,文终侯所留之市舶司与几艘楼船而已。”
“然先烈王(孙茂)有大魄力,于王莽乱政之际,力排众议,拒行苛法,广开港口,收留北方流民商贾,更效仿安陆,立江东格物院,方为我吴国立下基业。”
“及至先桓王(孙景)在位,水师之盛,天下莫敢与之争。新息侯数次南征铩羽,便是光武皇帝,亦只能望江而叹,却难渡大江一步,如此方有后来之‘洛阳和会’。”
“天下太平之后,先桓王更是大力推行海贸,组建水师,肃清海盗,通商万里,始有今日这万商云集之盛况。”
“如今我王虽年少继位,然其志更胜其父祖,已命我‘江东格物院’全力研发更巨、更远之海船,欲探那更广阔之天地。”
云易听着,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未置一词。
车队最终停在了吴王宫前。
吴王孙宁,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王者,早已穿着一身最隆重的王服在宫门前等候。
他的身旁没有百官,只有几名最亲近的内侍。
这体现了他对云易这个代表着“安陆云氏”的客人的极高礼遇与尊重。
“安陆云易,拜见吴王殿下。”云易对着孙宁行了一个晚辈对长辈的大礼,姿态放得很低。
“云公子快快请起。”孙宁连忙上前将他扶起,亲自引路。
他看着眼前这个气度不凡的少年,心中亦是感慨万千——安陆云氏嫡系,其尊贵甚至更在他这个吴王之上。
吴国孙氏至今不过三代;而安陆云氏,起于大汉开国功臣云梦侯云宏逸,传承至今已二百多年。
中间虽遭波折却未曾断绝,后来更是出了文终侯、蜀睿王(云离)这样不世出的人物,论名望与底蕴,如今的安陆云氏,恐怕不在刘氏之下。
接风宴设在吴王孙宁的私人后花园,并未开于威严正殿,更显亲近。
宴席虽小,然其奢靡却远胜中原宫廷。
黄金为盏,琉璃作盘,一道道菜肴皆是来自万里之外的奇珍异产。
席间,只有吴王孙宁与丞相朱旦作陪。
酒过三巡,年轻的吴王孙宁放下黄金酒杯,意气风发地笑问道:“云公子,我吴国船队通商南海,所获颇丰。然近来,南下之路却频频受阻于‘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
“此国恃其地利,对我商队征收重税,稍有不从,便出兵劫掠。”
“孤欲发水师,一举平之,以彰国威,永绝后患。不知公子以为此策如何?”
云易闻言,淡然一笑,端起琉璃盏轻呷一口甘蔗汁,不紧不慢地开口了。
“吴王殿下有平定四海之志,易深感佩服。”
孙宁与朱旦眼中皆露出一丝自得。
然而,云易话锋一转,“然,易以为,殿下若发水师平之,虽能收一时之功,恐有三患。”
孙宁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云易不疾不徐地伸出一根手指:
“其一,林邑之地,多为瘴疠之所,我江东士卒恐水土不服,战损必重。且一旦开战,商路断绝,其岁入之失亦非小数。”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其二,林邑之南,尚有‘扶南国’。扶南素与林邑为敌,亦觊觎此商路之利。殿下若与林邑开战,扶南必作壁上观,待双方两败俱伤,再出兵坐收渔利。届时,殿下将是拒虎来狼,反迎一更强之敌。”
最后,他看着孙宁那渐渐变得凝重的脸色,缓缓说出了第三点:
“其三,也是最要者。殿下之志,在通商四海,而非争一地之得失。为一林邑,而损兵折将,断绝商路,更树强敌,此乃舍本逐末之举。”
云易一番话,将此事的利害格局剖析得淋漓尽致!
许久,孙宁才回过神来。
他声音干涩地问道:“……依公子之见,此事当如何解?”
云易看着他,平静的说道:“殿下可知,林邑国之铁器、食盐,皆购自我吴国商队?”
“只需断其商路一月,并暗中联络扶南,许以厚利,允其通商。”
“届时,林邑国内必物价飞涨,人心大乱,无需我等动武,其国主必自缚双手,前来请罪。”
孙宁听完,怔怔地看着云易,许久之后,才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他亲自走下王座,为云易斟满一杯甘蔗汁:“……听君一席话,方知何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孤,受教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99/2375200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