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栽秧悟道
咸阳传讯的快马尚在潼关道上卷起烟尘,赵玄轩已赤足立于渭水畔的秧田之中。
泥水没过脚踝,带着初夏的温热。他左手握着一把青嫩秧苗,右手稳准地插入泥田。指尖划过水面,荡开的涟漪总在触及邻株前悄然平复。
“先生,您插的秧都成行啦!”田埂上的孩童举着竹篮雀跃,篮中桑椹紫黑,汁液染红了小手。
赵玄轩直起腰,额角汗珠滴落水面,竟与秧苗倒影中那柄残剑的虚影轻轻相触。他唇角微扬——方才接到白起急报时心头腾起的燥意,此刻竟被这满目青绿悄然抚平。
“你们看,”他指向水中,“每株秧苗的根在泥里盘结,茎叶却各自向天伸展。”
孩童们挤到田边细瞧,水下根须果然交错如网,水上的秧苗却整齐列阵。晨风拂过,青秧齐齐向西北倾斜——那是咸阳的方向。
“像先生讲的列国故事!”梳丫髻的小姑娘拍手道,“韩赵魏本是一家,后来分了三家!”
赵玄轩心头猛地一震。
十世轮回的记忆碎片在识海中翻涌:太古仙王玄曦的帝座、酒剑仙杜长庚的酒葫芦、青莲剑仙李青莲的剑穗……这些本应独立的印记,此刻竟如秧苗根须般交缠盘结,却又在他此世的魂魄中界限分明。
“原来如此……”他低语,俯身继续插秧,指尖入泥的力道变得格外轻柔,“并非失了前九世的修为,是它们都化作了滋养此世的根基。”
话音方落,袖中残剑陡然嗡鸣。不再是微弱震颤,而是清晰的共鸣,震得水面漾起细碎金芒。他垂首,水中残剑倒影竟比昨日凝实三分,模糊剑纹深处,隐隐透出“玄”字轮廓。
“人道气运……”赵玄轩指尖轻触水面,金芒随其流转,“果然能愈道伤。”
田埂那头忽起琴音。步青栗坐于老槐树下,瑶琴横膝,指尖流泻的旋律比往日更显清越。琴音漫过秧田,奇异景象顿生——刚插下的秧苗竟以肉眼可见之速拔高半寸,叶尖凝出剔透露珠。
更奇的是,远山林中飞出百只彩鸟,口中衔着饱满谷种,盘旋三匝后,精准投落于秧田空隙处。
“是青栗姐姐的百鸟朝凤曲!”孩童们欢呼,却未察觉谷种落点,恰好勾勒出赵玄轩昨夜沙盘上所绘护山大阵的雏形。
步青栗收琴起身,裙裾沾着草屑:“玄轩这秧田,倒有几分仙家气象了。”她行至田埂,递过竹筒水,“方才感应到你道韵波动,可是残剑有异?”
赵玄轩饮下半口,喉间清甜混着泥土气息,竟比仙酿更熨帖:“它在认这方水土。”他遥指西方,“长城魔气,反催它醒转。”
步青栗望向他映在水中的面庞,忽觉那双温润眼眸深处,多了些什么——似玄曦的苍茫,又似齐天的桀骜,却尽被一层人间烟火裹得温厚。
“琴音听出些端倪,”她拨动琴弦,清响惊起田边蛙鸣,“你的道,不在九霄,在此间方寸之地。”
赵玄轩朗笑,笑声惊得水中鱼群跃起:“故人知我。”他弯腰拔起一株杂草,“你看此物,根扎再深,也成不了青秧。”
步青栗颊染微霞,未及言语,满田秧苗忽如人般齐齐颔首。泥下根须发出微响,竟真在田底交织成阵纹,将百鸟衔来之谷种牢牢护于核心。
“田园道韵初成。”赵玄轩望向天边飘过的紫云——那是咸阳方向涌来的国运紫气,“看来嬴政那小子,《天工谱》用得不错。”
夕阳沉落,孩童们背着书囊归家,田埂留下一串泥脚印。赵玄轩插下最后一株秧苗,直身的刹那,水中残剑倒影骤然迸发金芒,竟与他手中青秧之影重合。
“载世……”他下意识虚握,仿佛握住了无形剑柄,“原来你要的,不是淬炼,是承载。”
步青栗收起瑶琴,见他凝望水面出神,轻声道:“仙庭特使尚在咸阳宫,白起又传警讯,你何时动身?”
赵玄轩转身,泥水顺裤脚滴落,在田埂洇开深痕:“待新米结穗。”他指向东方初现的星斗,“有些旧账,该在稻熟前清算了。”
夜风拂过秧田,沙沙声与残剑轻鸣渐次相合。步青栗望着他的侧影,忽觉这渭水畔的布衣先生,比传说中横压诸天的太古仙王,更令人心定。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879/2387884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