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被儿女冻死后,窝囊老爹重生了 > 第四十四章 京城风雪,一抔黄土问前路

第四十四章 京城风雪,一抔黄土问前路


京城,钓鱼台国宾馆,一号楼。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

一个与县城供销社的喧嚣、与戈壁滩的苍凉,截然不同的世界。

空气里,没有辣椒的辛香,只有经过中央空调过滤后,恒温26摄氏度的、混杂着红木与黄铜气息的、权力的味道。

林晚秋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迪奥灰色套装,脸上挂着最标准、最无可挑剔的商业微笑,亲自为坐在对面的德国男人,倒上一杯刚刚从西湖空运来的、明前龙井。

“施密特先生,”

她的德语,流利,标准,听不出一丝口音,“我们非常荣幸,能邀请到您和莱茵来为我们中国的食品行业,树立一个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标杆。”

坐在她对面的,正是克劳斯·施密特。

一个五十多岁、典型的日耳曼男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如同手术刀般锐利,鼻梁上那副无框眼镜,仿佛都散发着工业时代的冰冷光泽。

他没有碰那杯顶级的龙井,而是轻轻推了推面前一份厚达百页的、全英文的合作意向书。

“林小姐,”

他开口了,声音如同他的眼神一样,精准而又缺乏感情,“您的理念,我很欣赏。建立一套从土壤到餐桌的、可追溯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这在欧洲,也是最前沿的理念。但是……”

他的手指,在“甘肃临泽”那个地名上,轻轻点了点。

“……根据我们的初步评估,您所指定的这个原材料产地,其土壤、水源和传统的耕作方式,几乎不可能通过我们的任何一项基础认证。那里的农户,习惯使用未经处理的农家肥,灌溉用水的标准不明,更不用提什么农药残留的控制。从商业角度看,选择这里,是一个极其不明智的、高风险的决策。”

林晚秋笑了。

那笑容,自信,优雅,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施密特先生,您误会了。”

她柔声说道,“我选择那里,不是因为它‘合格’,恰恰是因为它‘不合格’。”

“我需要莱茵的,不是一份‘通过’的认证报告。我需要的,是一份最权威、最详尽、最无可辩驳的……‘不合格’的报告。”

克劳斯·施密特的眼中,第一次,闪过一丝诧异。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的东方女人,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与商业逻辑相悖的、更深层次的寒意。

“我需要您用最科学的数据,来向这个国家的所有人证明,”

林晚秋继续说道,她的声音,如同最温柔的毒药,“那些所谓的‘原生态’、‘农家肥’、‘老传统’,在现代科学面前,究竟是‘瑰宝’,还是……充满了致病细菌和重金属的‘垃圾’。”

“当这份报告,与我们公司即将推出的、所有原材料全部从澳洲有机农场进口的、全新的【玉琼浆·铂金版】一同面世时,您认为,这个国家的消费者,还会去相信那些充满了‘乡愁’的、不健康的故事吗?”

“不,”

她的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弧度,“他们会恐慌,会愤怒,会觉得自己被欺骗了。然后,他们会像抛弃垃圾一样,抛弃那个叫【淑芬酱】的品牌。而我,将成为为他们带来健康与安全的……救世主。”

克劳斯·施密特沉默了。

他看着林晚秋,像在看一个来自异次元的、可怕的生物。

他终于明白,这个女人,她要买的,不是认证,不是服务。

她要买的,是莱茵这个百年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那不容置喙的、定义“是非黑白”的公信力。

她要的,是一把来自西方的、最锋利的科学之剑,去斩断一个东方品牌的、最根本的文化之根。

“林小姐,”

克劳斯·施密特缓缓地,将那份合作意向书,推了回去,“您要的,不是商业合作。”

“您要的,是一场……战争。”

林晚秋微笑着,优雅地,端起了自己的茶杯。

“您说对了,先生。”

她轻抿一口茶,淡淡地说道,“而且,是一场,我已经提前预知了结局的战争。”

……

也就在这场关于“标准”的战争,在京城那温暖如春的国宾馆里,被正式宣判的同时。

江建国,正蜷缩在一列绿皮火车的硬座车厢连接处。

车厢里,挤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他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

他自己则靠着冰冷的车皮,就着一口凉水,啃着一个从家里带来的、早已变得像石头一样硬的黑面馒头。

他的目的地,也是京城。

他没有介绍信,没有门路,更没有预约。

他只有一个从电话黄页上抄下来的、模糊的地址,和一个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否能敲开的大门中国农业科学院。

他知道,他不能等。

他不能等林晚秋的“认证报告”出来,将他所有的努力都定义为“垃圾”之后,再去被动地反击。

他必须抢在她之前,为自己的产品,为自己那条来之不易的供应链,找到一个同样权威、甚至更加不容置疑的“理论靠山”。

他要找的,不是商人,不是官员。

他要找的,是这个国家,在农业科学领域,真正的“国家队”。

三天三夜的颠簸后,当江建国背着那个黑色的人造革提包,站在农科院那栋充满了苏式风格的、庄严肃穆的主楼前时,他感觉自己像一粒被风吹到这里的、微不足道的尘埃。

门口的警卫,拦住了他。

“同志,你找谁?有预约吗?”

警卫的眼神,充满了审视与戒备。

“我……我想找一位,研究辣椒育种的专家。”

江建国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皱巴巴的“大前门”,递了过去。

警卫没有接,只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我们这儿的专家,都是国家级的,忙得很,哪有时间见你?没介绍信,赶紧走,别在这儿耽误事。”

江建国的心,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

他知道,这条路,比他想象的,还要难走一万倍。

他没有硬闯,也没有争辩。

他只是退到路边,在那棵光秃秃的白杨树下,像一尊石像,一站,就是一整个下午。

他看着那些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行色匆匆的知识分子,从他面前走过。

他知道,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掌握着能改变他命运的钥匙。

可他,却连跟他们说上一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天,渐渐黑了。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他的脸上。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之际,一个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风风火火的年轻人,从他面前冲了过去。

因为骑得太快,自行车后座上捆着的一摞书,“哗啦”一声,散了一地。

江建国下意识地,就上前帮忙去捡。

他捡起其中一本,那是一本关于《植物遗传与变异》的、很厚的专业书籍。

“谢谢您啊,大爷!”

那年轻人停下车,跑回来,满脸的歉意。

“没事,后生。”

江建国将书递给他,目光,却落在了年轻人胸前别着的那枚小小的、写着“作物科学研究所,孙立平”的胸牌上。

“后生,”

江建国的心,猛地一跳,他用一种近乎于抓住救命稻草的语气,问道,“你……是这里的专家?”

“专家可不敢当。”

孙立平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就是个刚毕业没几年的研究员,跟着我们导师,打打下手。”

“那……那你们这儿,是不是有位研究辣椒的老师傅?”

江建国追问道。

“辣椒?”

孙立平愣了一下,“您是说……我们所的‘怪人’,孙庆华孙教授?他倒是一辈子都在跟辣椒打交道。不过……他脾气古怪得很,谁的面子都不给。您找他有事?”

江建国看着眼前这个一脸书生气的年轻人,他知道,这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

他没有说自己是来求助的。

他只是,从自己那个黑色的人造革提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样东西。

那不是钱,不是烟酒,更不是什么珍贵的礼物。

那只是一个用油纸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小小的土包。

“后生,”

他将那个土包,递到孙立平的面前,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虔诚与郑重,“我是一个种地的老农民。这是我从老家,甘肃临泽,带过来的一抔土。”

他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了几颗用手帕包好的、干瘪的辣椒籽。

“这是我们那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板椒’种子。”

他看着孙立平,用一种最质朴、也最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我没读过书,不懂什么科学。我只想请你们这些有大学问的人,帮我这个老农民,看一看。”

“看看我们这片养活了祖辈的土,和我们这些传了几百年的种子,它到底,是瑰宝,还是……像别人说的那样,是不能再碰的‘垃圾’?”

孙立平,被彻底镇住了。

他看着眼前这个老人那双布满血丝、却又亮得惊人的眼睛,看着他手里那抔仿佛还带着地温的黄土,和他那几颗比金子还珍贵的种子。

他感觉,自己接过的,不是泥土,不是种子。

而是一个来自中国最偏远角落的、一个普通农民,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也是最卑微的质问。

“大爷,”

孙立平深吸一口气,郑重地,接过了那抔土和那包种子,“您跟我来。”

他没有再问任何问题。

他只是,推着那辆二八大杠,带着这个神秘的老农,走进了那扇他一个下午,都无法靠近的、庄严的大门。

他将他,带向了那间据说连所长都轻易不敢进的、“怪人”孙庆华的,实验室。

一场关于“本土”与“外来”、关于“传统”与“科学”的、真正的较量,就在这京城的风雪之夜,以一种最意想不到的方式,拉开了,它最原始的序幕。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644/1111108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