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被儿女冻死后,窝囊老爹重生了 > 第四十五章 一抔黄土,三代人的红线

第四十五章 一抔黄土,三代人的红线


孙庆华的实验室,在主楼最深处,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角落。

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充满了怪味的标本仓库。

空气里,混杂着福尔马林、酒精和各种干辣椒在不同湿度下所散发出的、奇异的复合香气。

墙壁上,挂满了全国各地的辣椒植株剖面图,桌子上,则堆满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玻璃瓶,瓶子里,浸泡着来自天南地北的、数不清的辣椒标本。

一个头发花白、身形瘦削、戴着一副瓶底一样厚的老花镜的老人,正背对着门,趴在一台显微镜前,一动不动,像一尊入定的老僧。

他,就是孙立平口中那个“怪人”,中国辣椒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孙庆华。

“老师,我……”

孙立平推开门,刚想说话,就被老人一个不耐烦的手势,给打了回去。

“别吵!”

孙庆华头也没回,声音沙哑,带着一种长期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不容打扰的偏执,“没看见我正在给‘朝天一柱香’做减数分裂观察吗?天大的事,也给我等我看完这对同源染色体再说!”

孙立平吐了吐舌头,不敢再出声,只能带着江建国,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悄悄地,站在了门口。

江建国没有丝毫不耐。

他只是静静地,打量着这个奇异的空间。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挂在墙上的图谱,扫过那些泡在瓶子里的标本,最后,落在了那个瘦削而又倔强的背影上。

他知道,他找对人了。

只有这样的人,一个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上那一抹红色的人,才能真正听懂,他接下来要说的话。

足足过了半个小时,孙庆华才直起身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转过身,看到门口站着的两个人,眉头立刻就皱了起来。

“立平,我不是说了,不要随便带外人来我这里吗?”

他的语气,充满了“生人勿进”的警惕。

“老师,这位……这位大爷,他……”

孙立平刚想解释,江建国却上前一步,打断了他。

江建国没有介绍自己是谁,也没有说自己是来求助的。

他只是,将手里那个用油纸包着的土包和那几颗辣椒籽,恭恭敬敬地,放在了孙庆华面前那张唯一还算干净的实验台上。

“孙教授,”

他开口了,声音沉稳、沙哑,像戈壁滩上的风,“我从甘肃来。我来,是想替我们那里上百户靠这土、这籽儿活了一辈子的老乡,问您一句话。”

孙庆华扶了扶眼镜,浑浊的老眼,扫了一眼那抔平平无奇的黄土,和那几颗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种子,语气里,依旧带着几分不耐烦。

“问什么?”

江建国缓缓地,将林晚秋和那个德国人克劳斯·施密特,关于“土壤重金属残留”、“农家肥有机标准”、“国际认证体系”的那些,他从黄国强那里听来的、一知半解却又字字诛心的“理论”,用他自己的、最朴素的语言,复述了一遍。

他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夹杂任何个人情绪。

他只是,像一个最忠实的信使,将那套来自另一个文明的、冰冷的“审判书”,原封不动地,呈现在了这位中国最顶级的农业科学家面前。

孙庆华静静地听着。

他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表情一点一点地发生了变化。

从最初的不耐烦,到疑惑,到凝重,最后,当江建国说到“他们说,我们这养活了祖辈的土,是垃圾,我们这传了几百年的种,有毒”时,这位一辈子都与土地和种子打交道的老人,那双浑浊的眼睛里,骤然,爆发出了一团骇人的、如同要将人焚尽的怒火!

“放他娘的狗屁!”

孙庆华猛地一拍桌子,那台精密的显微镜,都跟着跳了一下。

他那瘦削的身体里,爆发出与他外形完全不符的、雷霆般的咆哮!

“一群只认洋人数据、忘了自己祖宗是谁的二鬼子!一帮连中国的土都没踩过、中国的辣椒都没吃过,就敢在这里对我们指手画脚的洋奴才!”

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江建国带来的那抔土,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有些嘶哑。

“重金属?他懂个屁的重金属!他知不知道,我们河西走廊的土壤,是典型的碱性钙质土,土壤里的重金属,天然就处于一种不易被植物吸收的稳定态?”

他又指着那几颗种子。

“有机标准?他德国人的有机标准,是拿来种他们那温室里的番茄的!我们这‘板椒’,是在戈壁滩上,一年三百天,顶着太阳,喝着雪水,靠着风沙长大的!它骨子里,就带着这片土地的魂!拿你们那套娇贵的‘标准’来衡量它?简直是对牛弹琴,是对生命的侮辱!”

孙立平站在一旁,已经彻底看傻了。

他跟了老师这么多年,从未见过他发这么大的火。

江建国的心,却在这一刻,彻底地,放了下来。

他知道,他点燃的,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怒火。

他点燃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最深沉的、关于民族尊严与文化自信的那条红线。

“他们要数据,是不是?”

孙庆华那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江建国,“好!我就给他们数据!”

他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来回踱步。

“立平!”

他突然停下,指着门口,厉声喝道,“去!去把封在档案室最里面的,那份关于‘国家区域性农产品地理标志’的003号课题报告,给我找出来!”

“再去!把我们去年,联合地质所,做的关于‘河西走廊土壤微量元素普查’的所有原始数据,全部调出来!”

“还有!”

他最后,指了指江建国带来的那抔土和那包种子,“把这些,立刻,拿去做质谱分析和基因序列比对!我要用我们中国自己的仪器,我们中国自己的方法,我们中国自己的数据,来告诉那帮洋人和二鬼子,什么,才叫他妈的……标准!”

……

接下来的三天,江建国就住在了这间充满了怪味的实验室里。

孙庆华,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仿佛焕发了第二春。

他带着孙立平和几个最得意的门生,不眠不休,将自己几十年来,所有关于这片土地的研究成果,都翻了出来。

江建国,则成了最好的倾听者和提问者。

他用他那两世为人的阅历和远超这个时代的商业嗅觉,不断地,从一个“市场应用”的角度,向这些科学家们,提出各种匪夷所思的问题。

“孙教授,您说,我们这个‘板椒’,除了辣,它里面的辣椒素,和别的辣椒,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能不能变成一个,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

“老师傅,咱们这个土壤,既然重金属不容易被吸收,那是不是说明,它对某些特定的营养元素,比如铁和锌,反而有更好的富集效果?这个,能不能变成一个,写在包装上的‘卖点’?”

一场奇妙的、跨越了阶层与知识壁垒的“头脑风暴”,就在这间小小的实验室里,激烈地,进行着。

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他们那些躺在故纸堆里的、冰冷的数据和理论,原来,还可以像这样,被赋予鲜活的、充满了市场价值的“生命”。

而江建国,也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认识到了自己手里那份“天火”,究竟是怎样一件,足以颠覆整个行业的、无价的瑰宝。

第四天早上,当一份份详尽的、盖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鲜红印章的分析报告,摆在桌上时。

孙立平拿着最后那份基因序列比对报告,冲了进来,脸上,是无法抑制的、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般的狂喜!

“老师!出来了!比对结果出来了!”

他激动得语无伦次,“这个‘板椒’的基因序列,和我们国家种质资源库里,所有已知的辣椒品种,都有超过15%的差异!它……它是一个全新的、从未被发现和记录过的……古老的地方独有种!”

“按照国际命名法,我们……我们有权,为它,重新命名!”

孙庆华扶着桌子,看着那份报告,那双苍老的手,在微微发抖。

他仰起头,看着天花板,眼角,竟有泪光闪烁。

他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那颗真正属于中国,能代表中国辣椒之“魂”的种子。

今天,他终于,找到了。

他转过身,看着江建国,这个将“希望”带到他面前的、其貌不扬的老农。

他那双浑浊的老眼里,第一次,露出了真正的、发自肺腑的敬意。

“江同志,”

他声音沙哑地说道,“你,为我们国家的种质资源保护,立了大功。”

“这个新品种,它的命名权,应该属于你。”

江建国看着那份报告,看着那串他根本看不懂的、却又无比珍贵的基因序列图,他沉默了很久。

然后,他缓缓地,摇了摇头。

“不,孙教授。”

他看着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一字一顿地说道,“这个名字,不属于我。”

“它属于,养育了它的那片土地。属于,守护了它几百年的,那些最质朴的农民。”

“如果可以,”

他的声音,变得无比郑重,“我希望,它的新名字,能叫【沙河·红一号】。”

他要的,不是个人的荣誉。

他要的,是一张能代表整个沙河镇、代表那上百户椒农的、足以对抗任何“国际标准”的、用科学与民族大义共同铸就的……

金字招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644/111110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