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被儿女冻死后,窝囊老爹重生了 > 第五十四章 一颗糖,两种未来的味道

第五十四章 一颗糖,两种未来的味道


汉斯·迈耶,这位严谨的德国工程师,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成了沙河镇一道最奇特、也最不和谐的风景。

他和他那支同样严谨的团队,像一群精准执行着代码的机器人。

他们从不与村民交谈,从不在警戒线外多停留一秒。

他们吃饭,喝的是从德国带来的、经过严格过滤的矿泉水。

他们睡觉,是在那辆密不透风的、拥有独立空气循环系统的厢式货车里。

他们用行动,向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展示了一种近乎于洁癖的、对“标准”的绝对忠诚。

而江建国则用行动,展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哲学。

他卷起裤腿,和村民们一起,站在混着石灰水的泥地里,一锹一锹地,为土地翻身。

他的午饭,是和张老三蹲在地头,分食同一个烤土豆。

他的夜晚,是在张老三家那盘烧得滚烫的土炕上,听着这个老汉,就着一袋旱烟,讲述着这片土地,过去一百年的风霜雨雪。

两种文明,两种战争哲学,就在这片小小的、中国的戈壁滩上,无声地,对峙着,碰撞着。

对峙,在第五天,被汉斯·迈耶,主动打破了。

这一天,内蒙古草籽站空运来的,第一批紫花苜蓿草籽,运抵了沙河镇。

当村民们,看着那青绿色的、充满了生命气息的种子,被一袋袋地搬下卡车时,整个晒谷场,都沸腾了。

他们知道,刮骨疗毒的第一步,已经完成。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黄土换血”!

也就在这时,汉斯·迈耶带着他那个年轻的助手,穿着一身崭新的、一尘不染的防护服,第一次,主动地,跨过了那条黄黑相间的警戒线。

他径直,走到了孙庆华教授的面前。

“孙教授,”

他通过助手翻译,用一种公事公办的、不带任何感情的语气说道,“根据我们前三天的初步检测,我们有几个数据,需要和您,以及这片土地的所有者,进行一次同步。”

孙庆华放下手里的放大镜,扶了扶眼镜,淡淡地说道:“请讲。”

汉斯·迈耶从助手手里,接过一个平板电脑式的、在当时看来如同科幻造物的仪器。

他点开一份充满了曲线和数据的报告。

“第一,”

他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峰值,“我们对你们用作‘肥料’的草木灰,进行了成分分析。我们发现,除了你们所需要的碳酸钾之外,里面还含有大量的、无法被精准控制的重金属元素,包括铅、镉、以及微量的砷。按照欧盟即将推行的《有机农业生产法案》,这类未经提纯的草木灰,属于三级工业污染物,是绝对禁止被用于农业生产的。”

此言一出,周围那些围观的、识字的村干部,脸色,瞬间就变了。

污染物?

致癌物?

他们祖祖辈辈都用来肥田的宝贝,怎么到了洋人嘴里,就成了毒药?

孙庆华的脸上,却没有丝毫波澜。

他只是冷笑了一声。

“迈耶先生,你们德国的土地,是几十万年前,由冰川运动形成的冲积平原。你们的土,很‘干净’,但也像一张白纸,缺这少那。所以,你们需要用最纯净的肥料,去精准地,补充它所缺乏的元素。”

他弯下腰,从地上,抓起一把那混合了石灰的、黄得有些发白的土。

“可我们这里,是祁连山下的戈壁滩。我们的土,是几百万年来,由风沙和岩石,共同铸就的。我们的土,天生就富含各种矿物质。你口中的那些‘重金属’,在我们这片碱性土壤的特定环境下,恰恰是维持土壤活性、促进作物风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

“你用你家厨房那套精美的西餐餐具标准,来评价我们这口用了五千年的、能炖下整只羊的铁锅。迈耶先生,你不觉得,这很……傲慢吗?”

汉斯·迈耶的眼中,第一次,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被冒犯的神色。

但他依旧保持着职业的冷静。

“教授,我尊重您的经验。但科学,只相信数据。”

他划开第二份报告,“第二,我们对你们的灌溉水源,也就是那口备用井的水,进行了检测。我们发现,水的硬度,以及其中的氟化物含量,严重超标。长期饮用或使用这种水源灌溉,会对人体的骨骼和牙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这一次,不等孙庆华开口,江建国却先一步,笑了。

他走到一个正在用井水和泥的妇人旁边,从她手里,接过那个粗瓷大碗,当着所有德国人的面,“咕咚咕咚”,将那碗在他们看来如同“毒药”的井水,喝了个底朝天。

他抹了抹嘴,看着汉斯·迈耶,用一种最平淡的语气说道:“迈耶先生,我们沙河镇的人,祖祖辈辈,喝这口井里的水,喝了几百年。我们这里,走出过全县,乃至全省,最多的兵。因为我们这里的后生,骨头,都比别处的人硬。”

“你说的那个什么‘氟化物’,我们不懂。我们只知道,这水,养活了我们,也让我们,站得比谁都直。”

汉斯·迈耶,彻底沉默了。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用逻辑和数据来解释的、巨大的悖论里。

他所带来的那套建立在“普世价值”之上的、冰冷的科学体系,在这片充满了“特殊性”与“生存智慧”的、东方的土地面前,第一次,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他看着眼前这两个男人,一个,是中国最顶级的科学家,另一个,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

他们之间,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却又坚不可摧的线,将他们和这片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而他,和他所代表的一切,都是局外人。

“最后一个问题,孙教授。”

汉斯·迈耶收起了仪器,做着最后的、也是最徒劳的努力,“即便,我们抛开所有关于‘标准’的争议。这种‘火烧火燎’式的土地修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态的、巨大的破坏。你们将毒素,富集在草里,然后再一把火烧掉。这难道,不是在制造二次空气污染吗?这种做法,在德国,是绝对违法的。”

这一次,孙庆华笑了。

他笑得,有些苍凉,也有些……

悲壮。

他指着这片广袤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指着远处那在风中,发出呜咽声的、光秃秃的山脉,缓缓地说道:“迈耶先生,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如此不计代价地,救这片地吗?”

“因为,这片地,和你们德国那肥沃的、可以轮耕休养的土地,不一样。我们的人太多了,而我们的地太少了。我们退无可退。”

“我们这代人,如果不能在自己的任期内,解决自己的问题。那我们留给子孙的,就不是一片可以休养生息的土地,而是一片,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的绝境。”

“你眼中的‘二次污染’,在我们看来,”

他看着江建国,看着那些虽然听不懂、却依旧满眼期盼的村民,一字一顿地说道,“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不把麻烦留给下一代,所必须承担的……代价。”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另一种‘标准’。”

汉斯·迈耶,彻底地,被击败了。

不是被科学,而是被一种他无法理解、却又不得不为之动容的、名为“传承”的哲学。

他默默地,对着孙庆华,和江建国,微微地鞠了一躬。

然后,转身,带着他的团队,回到了那辆密不透风的白色货车里。

他们没有走。

他们只是,收起了所有的仪器,变成了一群最沉默的、最忠实的……

观察者。

他们要亲眼看看,这群东方人,是如何用他们那套“不科学”的、却又充满了生命力的哲学,来创造一个他们无法想象的奇迹。

一场无声的战争,以一种更无声的方式,结束了。

江建国看着那辆紧闭着车门的白色货车,他知道,他赢了第二回合。

他走到孙庆华身边,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包皱巴巴的“大前门”,递了过去。

“孙教授,抽一根?”

孙庆华摆了摆手,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了一杆更老旧的、被烟油浸得发黑的旱烟袋。

“抽不惯那个,没劲儿。”

他给自己装上一锅烟,点上,美美地,吸了一口,吐出一个巨大的、呛人的烟圈。

两个来自不同阶级、不同世界,却又因为这片土地而站在一起的男人,就在这漫天的烟圈和尘土里,相视一笑。

那笑容里,有沧桑,有默契,更有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共同的热爱。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644/1111107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