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阳明心学:成圣!从秦时明月开始 > 第七十三章 巴蜀能变,天下亦能变

第七十三章 巴蜀能变,天下亦能变


深夜,江州城外的密林中。

赵氏的心腹与一个蛮族头领秘密会面。

“阿骨打首领不在,我可以代为转达。”蛮族头领警惕地说,“你们汉人向来狡诈,为何要找我们合作?”

“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敌人。”心腹压低声音,“那个扶苏,断了我们的财路,也断了你们的活路!”

“哦?”

“他要修商路,驻重兵,到时候你们再想……”心腹做了个抢劫的手势。

蛮族头领眼睛眯起:“继续说。”

“我家老爷的意思是,三月后春耕时节,你们佯攻江州。城中必然大乱,到时候……”

两人密谋良久,最终达成协议。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被人听在耳中。

一个瘦小的身影悄然离去——正是此前在明德堂认罪的里正。他早已暗中投靠扶苏,成为眼线之一。

翌日清晨,郡守府。

“果然如老师所料。”扶苏看着密报,“赵氏要引蛮入关。”

“可有实证?”王歌问。

“只有口供,没有物证。”扶苏皱眉,“而且就算有证据,以赵家在巴蜀的势力,怕是会有人替他开脱!”

“那就不用证据。”王歌轻描淡写,“借力打力,方为上策。”

“老师的意思是?”

王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南蛮为何屡屡犯边?”

扶苏思索:“贫困?”

“不止于此。”王歌摇头,“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被隔绝在体系之外。不能通商,不能为官,甚至不被当作‘人’看待。绝望之下,除了抢掠,还能如何?”

“可是……”

“韩非子说:‘利出一孔’。”王歌继续道,“当所有的利益都被垄断,被排除在外的人就会寻找别的出路——哪怕是毁灭性的。”

扶苏若有所悟:“所以要给他们一条活路?”

“不是给,是创造。”王歌纠正,“记住,施舍换来的是怨恨,交换得来的是尊重!”

“学生明白了!”扶苏眼睛一亮,“与其等他们来攻,不如我先去访。”

“但不是现在。”王歌提醒,“时机未到!先要做另一件事。”

“什么事?”

“分化!”王歌淡笑,“赵氏以为豪强是铁板一块,但他忘了一点——共同利益维系的联盟,最怕的就是利益重新分配。”

扶苏开始了他的布局。

表面上,他依然在明德堂断案,推行温和的新政。但暗地里,一张大网正在悄然织就。

首先是拉拢。

“李公子,”扶苏私下约见李家少爷,“听说你有意革新家业?”

“晚辈确有此意,但家父……”李少爷面露难色。

“令尊是老一辈,思维定势可以理解。”扶苏话锋一转,“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赵家倒了,谁最有机会取而代之?”

李少爷心头一跳:“公子的意思是……”

“我可以给你机会。”扶苏直言不讳,“助我推行新政,李家不仅能保全,还能更进一步。但若继续与赵家同流合污……”

威逼利诱,恩威并施。这是法家的手段。

李少爷沉默良久:“晚辈需要考虑。”

“当然。”扶苏微笑,“但请记住,机会不等人!”

类似的密谈,在这个月里进行了十余次。

王家、陈家、孙家……每个豪强都收到了不同的“橄榄枝”。

条件各异,但核心相同:弃暗投明,既往不咎;合作新政,利益共享。

“分而治之。”王歌评价,“不错,但还不够!”

“还差什么?”

“人心!”王歌指向城外,“豪强的根基在土地,土地的价值在人。如果没有佃户,他们的土地就是废纸。”

于是,第二步开始了。

扶苏颁布新令:所有愿意开垦荒地的百姓,头三年免税,之后税率减半。官府提供种子和农具,还派技术人员指导。

消息传出,佃户们心动了。

“与其给赵家当牛做马,不如自己开荒!”

“可是没有本钱啊……”

“官府不是说提供农具吗?”

“万一是骗人的呢?”

就在众人犹豫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正是石村的村民。

在官府的支持下,他们开垦了大片荒地。一个月下来,庄稼长势喜人。

“真的可以!”

“官府没有骗人!”

越来越多的佃户开始行动。

豪强们慌了。

“反了!这些泥腿子反了!”赵氏咆哮,“没有我们的地,他们吃什么?”

“老爷,管家苦着脸,“他们去开荒了……”

“开荒?”赵氏冷笑,“巴蜀的好地都在我们手里,荒地能种出什么?”

他没想到的是,扶苏早有准备。

春雨绵绵,正是播种时节。

扶苏亲自来到新开垦的土地上。

“诸位,”他卷起袖子,拿起锄头,“今日我与大家一起劳作!”

堂堂长公子,竟然亲自下地?

百姓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公子使不得!”

“有什么使不得?”扶苏笑道,“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我看,真正的治理,是要懂得劳力者的辛苦!”

他真的开始锄地,虽然动作笨拙,但态度认真。

王歌站在田埂上,对身边的官吏说:“儒家说的‘仁政’,不是高高在上的怜悯,而是感同身受的理解。”

消息传开,民心大振。

与此同时,技术指导也在进行。

“这荒地看着贫瘠,但其实另有玄机。”一个老农民被请来传授经验,“山地种药材,洼地养鱼虾,坡地栽果树。因地制宜,收益不比良田差!”

原来,扶苏早就派人调查过。巴蜀地形复杂,但正因如此,物产多样。只要合理利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荒地上,希望在生长。

豪强的佃户越来越少。

“老爷,再这样下去,明年就没人种地了!”

赵氏终于坐不住了:“加快联络蛮族!告诉他们,时间提前!”

然而他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扶苏的掌握中。

“时机差不多了。”王歌对扶苏说,“可以去见见我们的‘朋友’了!”

初夏,山风清凉。

扶苏带着一支小队伍,向南疆进发。

“公子要去哪里?”随行的赵括不解。

“拜访故人。”扶苏微微一哂。

队伍在一处山谷停下。

“来者何人?”蛮族哨兵喝问。

“巴蜀郡守扶苏,请阿骨打首领出来一见!”

片刻后,一彪人马冲出,为首的正是阿骨打。

“汉人官员?”他警惕地打量扶苏,“来做什么?”

“来做一笔生意。”扶苏开门见山。

“生意?”阿骨打冷笑,“你们汉人的生意,向来是欺骗!”

“那是以前。”扶苏从容道,“我带来的,是真正的合作。”

他示意随从打开箱子——里面是精美的铁器、布匹、盐巴。

“这些东西,你们需要吗?”

阿骨打眼睛一亮,但还是警惕:“代价是什么?”

“没有代价。”扶苏说,“只要你们愿意和平通商,这些都可以交换。”

“通商?”阿骨打仿佛听到了笑话,“你们汉人会允许?”

“我说了算。”扶苏拿出官印,“从今日起,每月十五,在此地设立互市。蛮汉两族,公平交易。”

阿骨打狐疑地看着他:“为什么?”

“因为和平比战争便宜,贸易比掠夺持久。阿骨打首领,你是聪明人,应该算得清这笔账!”

阿骨打沉默了。

确实,每次劫掠都要死人,抢来的东西也有限。如果真能通商……

“我凭什么相信你们?”

“凭这个。”扶苏拿出一份文书,“这是正式的官府文书,昭告天下。若我违背,天下人共讨之!”

更重要的是,他当着阿骨打的面,放走了一个蛮族俘虏——那是上次冲突中被捕的。

以德报怨,这是儒家的智慧。

“阿山!”蛮族人惊呼。

俘虏站在那里,衣着整洁,面色红润。

“首领,”阿山的声音有些异样,“这些日子,我在江州……”

他说起了在汉地的见闻。语调平静,像是在叙述别人的故事。

说到江州的市集,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说到孩子们读书的学堂,他的声音软了几分。

说到那些原本是佃户、如今开荒种地的农民,他沉默了许久。

“他们说,”阿山抬起头,看着自己的族人,“说我也可以去开荒。只要肯干活,就能有自己的地。”

空气凝固了。

每个蛮族人都听懂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不是汉人有多强大,而是汉人的日子,可以过得很好。

不是威胁,而是诱惑。

不是恐惧,而是向往。

这才是真正的“以德报怨”——

让你看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让你知道,除了抢掠,还有别的路。

阿骨打的拳头握紧又松开。

他看出来了。

这个年轻的郡守,不是在示威,而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而最可怕的是——

这盘棋里,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成为棋子。

阿骨打的心防终于松动:“你就不怕我是装作同意,实则另有图谋?”

“当然怕。”扶苏坦诚道,“所以我赌的不是你的诚信,而是你的智慧!”

“什么意思?”

“我且问你,”扶苏循循善诱,“是每年冒死抢几次,还是每月安心做生意,哪个划算?”

“是看着族人一个个战死,还是看着他们娶妻生子,哪个是首领该做的?”

“是永远被汉人视为蛮夷,还是成为受尊重的贸易伙伴,哪个更有尊严?”

三个问题,直击要害。

阿骨打看着自己的族人——那些渴望和平的眼神,让他做出了决定。

“好!我信你一次!”

两只手握在一起。

这一握,不仅化解了眼前的危机,更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慢着。”王歌突然道,“阿骨打首领,有人托我给你带个话。”

“谁?”

“赵氏。”王歌慢条斯理,“他说,愿意出一半财富,请你们攻打江州。”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

扶苏也愣住了——老师怎么把这事说出来了?

阿骨打脸色数变:“你……你知道?”

“从一开始就知道。”王歌平静道,“但我们还是来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阿骨打说不出话。

“因为我们相信,聪明人会做出聪明的选择。”王歌看着他,“赵氏能给你一时的财富,我们能给你世代的繁荣。孰轻孰重,不用我说。”

“但选择权在你!”扶苏接过话,“是要做赵家的刀,还是做自己的主人?”

漫长的沉默后,阿骨打哈哈大笑:“汉人中,也有英雄!来人,摆酒!”

当夜,汉蛮两族把酒言欢。

酒过三巡,阿骨打悄悄对扶苏说:“赵家的使者还在我寨中,你要不要……”

“不必。”扶苏摇头,“放他回去!”

“放回去?”

“对。”

“……”

回到江州后,扶苏召集心腹议事。

“阿骨打答应了,但这只是第一步。”他展开地图,上面标注着各个蛮族部落的位置,“诸位请看,蛮族并非铁板一块。大小部落二十余个,彼此间积怨颇深。”

李信问道:“公子的意思是?”

“因势利导!”扶苏指着地图,“阿骨打的部落最强,但也因此树敌最多。我们可以给其他部落更优惠的条件——比如税收减半,优先采购他们的货物。”

“这样阿骨打必然不满。”

“正是要他不满。”扶苏目光深邃,“一个统一的蛮族是心腹大患,一个分裂的蛮族才是可用之力。让他们彼此竞争,彼此牵制,谁也无暇北顾。”

赵括恍然:“公子是要‘以蛮制蛮’?”

“不止如此!”扶苏起身踱步,“《春秋》载,楚国初时也被中原视为蛮夷。可数百年后呢?楚人作《离骚》,与中原文化并驾齐驱。为何?因为他们学了中原的文字,礼仪,制度。”

“我要做的,就是重演这个过程——但要更快,更彻底。”

……

赵氏收到消息时,手中的茶杯掉在地上。

“完了……全完了……”

不仅是计划失败,更可怕的是,他通敌的事已经暴露。

“老爷,快逃吧!”管家慌张道。

“逃?往哪逃?”赵氏惨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日后,赵府被查抄。

罪名不是通敌——扶苏给他留了最后的体面,而是这些年来积累的其他罪行:强占土地三千顷,逼死人命十七条,偷税漏税白银万两……

赵氏在狱中自尽。

临死前,他问前来探视的扶苏:“我输在哪里?”

“你没有输给我。”扶苏叹息,“你输给了时代!”

赵家倒台,震动巴蜀。

其他豪强纷纷“醒悟”,主动配合新政。

李少爷继承家业,第一件事就是释放佃户,改为雇工制。

王家拿出一半土地,建立学堂。

陈家出资修路,方便商贸……

“墙倒众人推。”赵括感慨,“想不到变化来得这么快!”

“不是快,是水到渠成。”王歌纠正,“这四个月,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每一步都在改变格局。”

确实如此。

明德堂的公开审判,打破了豪强的司法垄断。

开荒令的推行,瓦解了他们的经济基础。

互市的设立,化解了外部威胁。

而赵氏的覆灭,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夏末秋初,江州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互市日,汉蛮两族摩肩接踵。

“从今日起,每月十五,在此地设立互市。”扶苏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文书,“但规矩要先说清楚!”

他展开文书:“其一,凡来贸易者,需在官府登记姓名、部落;其二,交易货物需缴纳什一之税;其三,严禁私带兵器入市;其四,若有纠纷,由官府依律裁决。”

“这是要管着我们?”有人不满。

“这是保护交易能长久进行!”

扶苏正色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日你我能坐下谈,是因为彼此克制。明日千百人来往贸易,若无章法,岂不乱套?”

“至于登记造册,”他语气缓和,“诸位想想,若是有人假冒蛮人行凶,事后官府追查,没有册籍如何分辨?这既是约束,也是保护。”

蛮族的皮毛、药材、山货,换取汉人的铁器、布匹、粮食。

“这个好!这个好!”一个蛮族大妈抱着新换的铁锅,笑得合不拢嘴。

“您的药材也好!”汉族商人竖起大拇指,“下次多带些!”

偏见在消融,友谊在生长。

城中,新开的店铺鳞次栉比。

没有了豪强的盘剥,商人们敢于投资,百姓们敢于消费。

“公子,税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成!”李信兴奋地报告。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扶苏当即决定,“拿出一半,修建水利。”

工程开始了。

以工代赈,让贫民有活干,有饭吃。

疏通河道,防止水患。

开凿沟渠,灌溉农田。

“真正的墨家思想,”王歌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兼爱非攻,不是空谈,而是要落到实处。”

三月后,第一批蛮族孩童入学。

扶苏亲自来学堂视察。

“这些孩子天资不错。”教书先生汇报,“尤其是这个叫阿妄的,聪慧过人。”

扶苏看着那个虎头虎脑的蛮族男孩,若有所思:“给他们最好的待遇。衣食住行,都要比汉人孩子更好。”

“这会不会引起不满?”

“要的就是不满!”扶苏解释,“让所有人都看到——读书识字的蛮族孩子过得如何,不读书的又如何。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想自己孩子过得好?”

他走到窗前:“再过十年,这批孩子长大了。他们说汉话,写汉字,行汉礼。除了相貌略有不同,与汉人何异?到那时,还有谁记得什么蛮汉之分?”

“更妙的是,”扶苏回头,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这些孩子将来回到部落,会成为天然的‘带路人’。他们会教族人说汉话,会劝族人守汉法,会让更多人向往汉地的生活!”

“互市看似平等贸易,实则让他们依赖我们的铁器盐巴,再也离不开;

学堂看似广施教化,实则釜底抽薪,断其文化之根;

优待亲善部落,看似施恩,实则分化瓦解,使其再难团结。

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刀剑杀人,不过灭其肉身;文化同化,才是诛其心神!”

“如此三代之后,不用一兵一卒,蛮族之患自然消弭于无形。”

扶苏眼神清明,心中有所明悟。

老师的心学,并非包罗万象。

它不教你兵法,不授你权谋,不传你纵横之术。

它只做一件事——让你看清自己。

致良知,旁观身体的欲,看清心之所向,便是挖掘出一个人的真实潜能。

心学是根,百家是枝叶。

根不正,枝叶再茂盛也是歪的。

但光有根,不过是根枯木桩。

这半年,他用法家立规矩,拿儒家收人心,借墨家聚民力,施纵横分化敌。

都有用!

但若无心学打底,这些不过是权术,是伎俩,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学堂里,书声琅琅。

不分贫富,不分族别,只要愿意学,都可以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汉族孩子和蛮族孩子坐在一起,摇头晃脑地背诵。

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他们的父辈还在互相仇杀?

深秋,收获的季节。

扶苏站在城楼上,看着金黄的田野,满心欣慰。

“老师,我们真的做到了。”

“做到了什么?”王歌反问。

“改变巴蜀啊!”

“不,”王歌摇头,“我们只是开了个头。真正的改变,需要十年、百年。

但最难的一步,让人们相信改变可能发生,我们确实做到了!”

“相信改变可能发生……”扶苏咀嚼着这句话。

“对!”王歌指向城下,“看到那个挑担的农民了吗?半年前,他可能还在想着如何活过明天。现在,他在盘算着明年种什么。”

“看到那个蛮族商人了吗?半年前,他来这里是为了抢劫。现在,他在考虑把儿子送来学堂读书。”

“这就是改变——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潜移默化。”

扶苏若有所思:“老师是说,真正的治理之道……”

“《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歌缓缓道,“但很多人理解反了。不是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而是在治国中修身,在实践中明理。”

“这半年,你学会了什么?”

扶苏沉思良久:“我学会了,法家的严明可以立规矩,但需要儒家的仁爱来温暖人心。墨家的兼爱是理想,但需要纵横家的智慧来实现。而这一切的根本……”

“是什么?”

“是相信人心中有良知!”扶苏看向远方,“只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王歌欣慰地点头:“记住这个道理。因为接下来回到咸阳,你面对的压力会更大。”

“学生不惧。”扶苏正色道,“巴蜀能变,天下亦能变!”

……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818/2430932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