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阳明心学:成圣!从秦时明月开始 > 第八十五章 化光而去

第八十五章 化光而去


东君在外面焦急等待。

终于,第七道门打开。

王歌走了出来。

还是那个王歌,但又完全不同了。

他的眼睛里有星辰,他的身上有光华。

最重要的是,他整个人给人一种“不在此处”的感觉。

仿佛站在这里的,只是一个投影。

“先生...”东君震惊地看着他。

“我要走了。”王歌平静地说,“有些事,需要交代!”

...................................................

离开蜃楼后,王歌开始了他最后的游历。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不是要死,而是要进入另一种存在状态。

七宿开启了那扇门,但要真正跨过去,还需要一个过程。

第一站,他回到了曾经的稷下城。

良知书院还在,虽然已经破败。

“先生!”

狗子认出了他。

当年的小乞丐,现在已经是一个中年人,在废墟上建起了新的学堂。

“您回来了!”

消息迅速传开。

不到半个时辰,整个稷下城的人都涌了过来。

“先生,给我们讲讲吧!”

“是啊,就像当年一样!”

王歌看着这些面孔。

有些熟悉,是当年的学生。

有些陌生,是新的求道者。

“好!”

他站在当年的高台上。

虽然高台已经残破,但他一站上去,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气势。

“今天,我不讲心学。”

人群安静下来。

“我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农夫。”

“农夫每天辛勤耕作,但收成总是不好。他问天: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得不到回报?”

“天没有回答。”

“农夫继续耕作。”

“多年后,他老了,快要死了。”

“临死前,他的儿子问他:父亲,你一生劳作,却一无所获,后悔吗?”

“农夫笑了:我怎么会一无所获?我获得了每一个日出日落,获得了每一滴汗水的充实,获得了养活家人的满足。”

“儿子问:可是你没有变富啊。”

“农夫说:富在心里,不在粮仓里。”

人群中有人若有所思。

“第二个故事,关于一个将军。”

“将军百战百胜,功勋卓著。皇帝问他:你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将军说:我最大的功劳,是教会了士兵不怕死。”

“皇帝又问:你是如何做到的?”

“将军说:我告诉他们,人固有一死,但意义永存。为保家卫国而死,虽死犹生。”

“后来,将军老了,退隐山林。”

“有人问他:你教士兵不怕死,你自己怕吗?”

“将军说:我当然怕。但我更怕的是,活着却没有意义。”

更多人陷入沉思。

“第三个故事,关于一个老师。”

王歌的声音变得轻柔。

“老师教了一辈子书,桃李满天下。”

“临终时,学生们都来看他。”

“学生们哭着说:老师,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老师笑了:我从来没有教过你们什么。”

“学生们愣了:您教了我们那么多知识...”

“老师摇头:知识会过时,道理会改变。我真正做的,只是点亮了你们心中本就存在的光。”

“那光一直在,不需要我。”

“学生们问:那您这一生,得到了什么?”

“老师说:我得到了看着你们发光的快乐。这就够了!”

故事讲完,全场寂静。

“诸位,”王歌站起身,“这三个故事,分别讲了三个道理。”

“第一个,知足常乐。若总盯着得不到的,便成了外部环境的奴隶。要珍惜当下的每一步,脚踏实地专注于自己内心所求!”

“第二个,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在于活出了什么。”

“第三个,真正的传承,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这些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

“为什么?”

“因为他们总在向外求,而不向内看。”

“记住,所有的答案都在你心里!”

“我能做的,只是提醒你们去找。”

说完,他走下高台。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

每个人都感觉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先生了。

....................................................

第二站,巴蜀。

扶苏已经收到消息,亲自在边境等候。

“老师!”

看到王歌的瞬间,扶苏愣住了。

老师还是那个老师,但气质完全变了。

以前的王歌,温润如玉。

现在的王歌,缥缈如云。

“你来了。”王歌微笑。

师徒二人并肩而行。

“老师,您...”

“我要走了。”王歌直接说道。

扶苏的脚步一顿:“去哪里?”

“去一个...很远的地方。”

“还会回来吗?”

“会的,但可能不是以你认识的方式。”

两人来到当年住过的小院。

院子还保持着原样,显然是扶苏特意保留的。

“坐!”

师生对坐。

“我有些话要对你说。”

“老师请讲。”

“第一,关于治国。”

王歌看着他:“你做得很好,但还不够。记住,仁政不是软弱,该硬的时候要硬。但也不要失了本心!”

“第二,关于心学。”

“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内核始终如一。

但随着时代变化,良知的表现形式也会变。不要固守我的理论,要发展它!”

“第三,关于你自己。”

王歌的目光变得深邃:“我知道你压力很大。大秦积重难返,你一个人扛着。”

“但记住,尽人事,听天命。”

“就算改变不了大势,也尽可全力一搏,在大势中守住自己的道。”

“即便最后失败了,只要你践行了所知,就是成功!”

扶苏眼眶发红:“老师,您能不走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王歌摇头,“我的路,到了该转弯的时候了!”

他取出一个木盒:“这是《传习录》的最后一卷。等我走后再看。”

扶苏双手接过。

“还有。”王歌想了想,“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个叫刘季的人,不要小看他。”

“刘季?”扶苏记下了这个名字。

.................................................

第三站,墨家机关城旧址。

当年的机关城已经成了废墟。

但王歌知道,墨家的人还在附近。

果然,他刚到,燕丹就出现了。

“先生!”

燕丹明显苍老了许多。

这些年的流亡生活,让这位墨家巨子两鬓斑白。

“看来你们过得不好!”

“还行,”燕丹苦笑,“至少还活着!”

“青龙呢?”

“在地下沉睡。没有您,我们驾驭不了它。”

王歌点点头:“带我去看看。”

地下密室中,青龙盘踞在那里。

看到王歌,它的眼睛亮了起来。

“老朋友,”王歌伸手摸了摸龙头,“我要走了。”

青龙发出低沉的悲鸣。

“别难过!”王歌笑道,“我在你身上留下一道印记。将来若有人能得到你的认可,印记会指引他使用你的力量。”

他手掌发光,一道玄奥的符文印在龙额上。

“记住,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守护!”

青龙点了点头。

王歌转向燕丹:“墨家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秉持‘兼爱非攻’,总有一天会迎来光明。”

“先生...”燕丹欲言又止。

“有什么就说。”

“先生真的要...成仙吗?”

王歌笑了:“不是成仙,是回归。就像水滴回归大海,我要回到我该去的地方!”

................................................

接下来的日子,王歌走遍了中原。

每到一处,都会有人认出他。

他不再长篇大论,只是简单地解答疑惑,指点迷津。

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静静地走着,看着。

看农夫耕作,看商贾买卖,看孩童嬉戏,看老人闲谈。

每一幕都印在他心里。

“这个世界真美!”他常常这样感叹。

追随者问:“先生既然觉得美,为何还要离开?”

“正因为美,所以要离开。”王歌回答,“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守护这份美!”

......

在前往泰山之前,王歌最后去了一个地方。

道家天宗,太乙山。

时隔多年,故地重游。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

只是物是人非。

“你来了!”

晓梦的声音从观妙台传来。

王歌拾级而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青衣依旧,白发如雪。

她还是那样美,岁月似乎没在她身上留下痕迹。

“弟子王歌,拜见师尊。”

“不必多礼!”晓梦转过身,目光复杂,“你已经不是道家弟子了。”

“师尊永远是师尊。”

两人相对无言。

许久,晓梦开口:“你要走那条路?”

“是!”

“可曾想过后果?”

“想过。但这是我的道!”

“你真的想好了?”

“从下山那天起,就想好了。”

晓梦叹息:“当年我若是留下你...”

“那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了。”王歌笑道,“师尊,谢谢你放我走!”

晓梦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不舍:“当年我送你下山,是希望你能在红尘中找到自己的路。没想到,你找到的路,竟是...”

“竟是超脱红尘。”王歌接过话,“或许这就是命运的玩笑!”

“你可知道,这条路上,从来没有人成功过?”

“那我就做第一个。”

晓梦叹息:“还是那么执拗!”

临别时,她取出一样东西。

是当年的木剑。

“这个,还给你。”

王歌接过,轻抚剑身:“它陪了我很多年。”

“现在,让它陪你走完最后一程吧!”

....................................................

泰山之巅。

消息不知怎么传开了。

来的人出乎意料的多。

有他的学生,有墨家弟子,有农家门人,有各地官吏。

甚至有不少原本的敌人。

卫庄也来了。

“没想到你会来!”

“来看看。”卫庄一如既往的冷酷,“顺便确认一下,你是不是真的要抛下这一切。”

“不是抛下,是换一种方式存在!”

“哼,说得好听。”卫庄转身离去,但走了几步又回头,“你的道...我不认同,但我认可!”

盖聂静静站在人群中。

两人目光相接,一切尽在不言中。

“你的剑,找到答案了吗?”王歌问。

“还没有。”盖聂诚实回答,“但已经有方向了!”

“那就好!”

还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话想说。

但时间已经不多了。

王歌能感觉到,体内的力量在沸腾。

七宿打开的那扇门,在响应他。

“诸位!”

他站在山巅最高处。

时间选在日出时分。

朝阳初升,金光洒在他身上。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

“但请记住,”

“道在人心,不在我身。”

“我虽离去,道却常在。”

“当你迷茫时,向内求。”

“当你痛苦时,问本心。”

“当你得意时,莫忘初。”

“这就是我最后的教诲!”

他盘膝坐下。

“现在,请诸位后退。”

人群退后千步之外。

只能远远看到山巅上那道盘膝而坐的身影。

王歌闭上眼睛,开始运转七宿法门。

这一刻,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山溪边的顿悟,心即是理。

大旱村的格物,天不予则自取。

咸阳城的对峙,道不臣服于器。

稷下城的讲学,人人皆可成圣。

北疆的血战,三千破十万。

蜃楼上的考验,层层剥离见真我。

每一幕都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日。

“原来,一切都正好印证此刻!”

嗡——

一股无形的波动扩散开来。

天地为之变色。

方圆千里的大地都在轻颤。

原本晴朗的天空中,白日里突然群星闪现。

大白天出现星星,这是异象!

不是七颗,而是满天繁星。

但最亮的,是那呈苍龙之形的七星。

角、亢、氐、房、心、尾、箕。

每一颗都大如斗,光芒万丈。

星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将整个泰山山顶笼罩。

更惊人的是,大地开始回应。

一朵朵金莲从虚空中生出,环绕在王歌身边。

不是幻象,而是天地灵气凝聚的实体。

............................................

天宗后山。

晓梦正在溪边打坐。

溪水中的石头依旧如当年。

忽然,她心血来潮,睁开眼睛。

“王歌...”她看着水中倒影,“你终究走到了这一步!”

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就像当年他离开时一样。

............................................

墨家藏身处,燕丹抬头望天。

“青龙在高吟...它感应到了什么?”

某间不知名的小屋,鬼谷子停下手中的笔。

“有人在撼动天地...”

而在某个隐秘之地。

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

“天地异动,有人证道。”

“是他。”黄石公的身影出现,“比我预想的更快。”

“能成功吗?”

“不知道。但他是最有希望的一个!”

.........................................................

“大争之世,竟有人选择出世。”

“是智,还是愚?”

“罢了,各有各的道!”

........................................................

泰山巅。

山顶那道模糊身影开始晶化,化作琉璃石像。

也就在这时,更惊人的事发生了。

身形开始发光。

光越来越亮,最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

“这具身体太小,装不下这颗心了。”

轰——

一声轻响。

光芒炸开。

化作漫天光点,如同无数萤火虫,在空中飞舞。

每一点光都那么美丽,那么纯粹。

它们在空中盘旋一圈,然后向四面八方散去。

有的飞向东方,有的飞向西方。

有的升上天空,有的沉入大地。

漫天光华,融入朝阳。

最后,一切归于平静。

山顶上,只留下一道晶莹的人形轮廓。

隐约间,似还有朦胧心跳传出。

...............................................

“他...成功了吗?”有人问。

没人能回答。

因为没人知道,这算成功还是失败。

肉身没了,但好像又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扶苏望着漫天异象,双目含泪。

“老师,学生一定会守护您的道!”

“不管用多久,一定会让心学传遍天下。”

.....................................................

泰山异象过后三日,咸阳城。

深秋的晨光透过层层宫殿,洒在御书房的青石地面上。

扶苏独坐案前,面前摊开的正是《传习录》最后一卷。

他的手微微颤抖。

老师消失了,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

而他留下的,只有这薄薄几页。

“陛下,”内侍轻声提醒,“早朝时辰到了。”

扶苏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合上书卷。

“知道了。”

殿上,群臣肃立。

这些面孔中,有老秦的忠臣,有新降的将领,也有心怀鬼胎的投机者。

扶苏知道,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大秦的命运。

“诸卿,”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朕今日有三事宣布。”

“其一,追封先生为文圣,立庙祭祀,春秋两祭。”

“其二,《传习录》列为国学,与诸经并列。”

“其三,废除肉刑,改为劳役。”

殿内一片哗然。

“陛下!”一个老臣站出来,“如今天下大乱,正该用重典!废除肉刑,如何震慑宵小?”

扶苏看着他,想起老师曾说过的话。

“刑罚的目的,不是让人害怕,而是让人改过。”

“一个人犯错,斩其手足,他就能变好吗?不,他只会更恨这个世道。”

“但若让他以劳役折罪,施以约束,既惩其过,亦使其以一技之长补官府之役,庶几功过相抵。”

“这,才是王道!”

老臣还想再说,却被另一个声音打断。

“陛下圣明!”

说话的是赵洪,原巴蜀主簿,因政绩卓著被扶苏提拔。

“臣在巴蜀时便见识过陛下的新政。事实证明,恰到好处的仁比严刑更能收服人心。”

渐渐地,支持的声音多了起来。

扶苏很清楚地知道,这只是开始。

要在乱世中推行仁政,比在太平时严刑峻法更难。

但这是他坚持的道。

散朝后,扶苏没有回寝宫,而是来到了新建的文圣庙。

庙很简朴,正如老师生前的风格。

正殿中央,供奉着一尊木雕像。

不是神化的形象,就是老师平日的模样——一袭布衣,手持竹简,面色淡然。

“老师,”扶苏跪下,“学生来了。”

秋风穿堂而过,带起殿内的帷幔。

恍惚间,他仿佛听到了老师的声音: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王歌走后,天下风云突变。

仿佛失去了某种平衡,各地的争斗愈发激烈。

新秦六年春。

关中平原上,麦浪如海。

这是多年来最好的收成。

不是因为风调雨顺,而是因为人心安定。

扶苏推行的新政初见成效:

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了种地的积极性。

开设学堂,教童蒙书律,择里中可者录为官吏,让庶民子弟有了上升的通道。

整顿吏治,首在督责百官各勤其任,使人人用心于事、无暇生奸,贪墨之徒自无所容。

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在朝政影响深远。

“为官一任,先正己心!”

这成了新秦官员的座右铭。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818/2397086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