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还是你去干吧” ———毛泽东与陈赓
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1950 年3 月至1951 年4 月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亲选陈赓主云南
陈赓入主云南,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定的。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柳树铺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因为排行第二,被称为“二少爷”。1917 年,为了逃避家人包办婚姻,13 岁的他离家出走投笔从戎,在湘军中,他与彭德怀在一个团。但军阀部队腐败,他后到长沙铁路局当了个职员,在长沙,他认识了主办湖南自修大学的毛泽东,并在此参加自学,不久加入了共产党。
1924 年3 月,陈赓从长沙考入广州程潜办的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一次,他和同学在广州大街上闲逛时,发现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便大呼小叫地喊着:“考错了! 考错了!”然后拽着同学宋希濂,跑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参加在那里进行的黄埔军校入学考试。6 月16 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陈赓被编入第三队,从此走向了不平凡的军事生涯。
陈赓作为一位湖南人,把他与云南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期间,陈赓为中央纵队干部团团长。1935 年1 月,红军再次攻克遵义后,四渡赤水,进入云南境内,佯攻昆明之后,向金沙江急进。红一军团抢占龙街渡,红三军团抢占洪门渡,陈赓奉命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这是金沙江在云南的一个重要渡口。为了争取时间,出敌不意,他和干部团伪装成国民党部队,一天一夜长途奔袭120里。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皎平渡口。
这时江面水深流急,无法架桥,陈赓派人沿江找到了6只小船。毛泽东立即决定全军从皎平渡过江。为确保全军顺利渡江,陈赓亲自带两个营抢占江北的通安州。江边到通安州有40 里地,但有10 多里全是陡立的上坡路。部队快到山顶时,发现左翼山头约有两个营的敌人在运动,右边山上也有敌军防守。两军一接火,超过干部团六七倍的敌人又是开枪打炮,又是顺着山间的羊肠小道向下滚大石头。陈赓观察了很久,发现在小路上面约100米的地方,有一个死角可以集结部队。他召集营连干部布置任务,决定在迫击炮和重机枪掩护下,把一个排运动到隘口下那个“死角”集结;另一个连则沿着右边很陡的山峰爬上去,待两边都到位准备好了之后,他命令两路部队一齐向隘口猛冲,喊杀声震天动地,结果,凭险据守的敌人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这一仗打得很漂亮,军委给予干部团通令嘉奖。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筑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抢占皎平渡和通安州这一仗,使第一次进入云南的陈赓与云南结了缘。以后,他戎马四方,再也没回过云南,但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又把他历史性地推向了云南这个美丽的省份。1949年2月,二野第4兵团成立,陈赓任司令员兼政委,随即他遵照毛泽东主席“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率部渡过长江,旌旗直指粤桂。在歼灭余汉谋、白崇禧集团之初,7月16 日,中央军委决定“陈赓之三个军则于完成广西作战后出昆明,以占领并经营云南为目标”———这是毛泽东决定陈赓出任云南省主席的萌芽。
9 月12 日,毛泽东在北京电示二野刘伯承司令员,让二野陈赓兵团,在配合四野五个军完成广西作战以后,即进占云南。陈赓坚决执行上述部署,开始了他进军云南的新历程。
临危受命显将才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贵州遵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月19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离开遵义,挥师北上。
27 日下午,中央军委到达土城镇。毛泽东决定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对尾追我军不舍的川军实施合围夹击。毛泽东的部署是:红一军团继续北上夺取赤水城,以红三军团3 个师、红五军团2 个师占领土城镇以东地区的两侧,迎击敌人。总司令朱德亲临三军团指挥,参谋长刘伯承坐镇五军团。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土城战役正式打响了。红军将士在丰村坝、青岗坡与敌展开激战,炮火染红了土城的上空。然而,尽管红军勇猛顽强,仍难抵挡敌军的攻势。原来敌人的兵力远不止2 个旅,而是4 个旅,共1 万余人。由于敌军在兵力、武器装备上远远占着优势,红军受到严重挫折。
毛泽东立即派人通知林彪率红一军团速返增援。
但一军团已沿河右岸北上奔袭赤水城,一时难以马上返回。随后不久,敌人突破了红五军团的阵地,抢占了山头,步步逼近土城镇,并进至设在镇东面白马山的中央军委指挥部前沿。山后就是赤水河,若不能顶住敌人的进攻,红军势必陷入背水作战的危险境地。
情况万分危急!
在指挥部里,毛泽东不停地踱着步子,这时他想起了陈赓。
陈赓,湖南湘乡县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参加过南昌起义。1931 年11 月,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师长,后受伤去上海治疗。1933 年8 月,陈赓由上海来到中央苏区,不久担任了红军步兵学校校长。后来,中央军委又将几所军事学校合并,成立红军干部团,陈赓任团长。1934年10月,陈赓率领干部团随红一方面军离开江西瑞金参加长征。干部团装备好,人才济济,特别有战斗力。
毛泽东对身边的参谋说:“赶快通知陈赓,让他带干部团向敌人发起反攻,一定要堵住敌人的进攻!”
陈赓临危受命。他察看了地形后,一面命令营长韦国清组织迫击炮向敌人的机枪阵地进行轰击,一面迅速率领头戴钢盔、手握刺刀的干部团一营、二营向敌人发起冲锋。
刺刀飞舞,杀声震天,敌军决堤似的撤退。下午2点多钟,红一军团第二师也赶到了白马山增援。干部团与红一军团协同作战,连续反击,重创敌军。站在山头上指挥战斗的毛泽东,看着败退下去的敌军,十分高兴地赞许道: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乘蒋介石调滇军前来增援之机,又出其不意地进军云南,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最后完全跳出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1935年6 月13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的达维镇胜利会师。
主政云南建新功
1949 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投向光明。在云南的国民党第八军、第二十六军立即围攻昆明城,二野第五兵团四十九师立即由贵州驰援昆明,蒋军恐遭围歼,仓皇撤离,退集滇南。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阻止敌退入越南、缅甸的指示,刘伯承立即命令已进至曲靖的第五兵团四十九师暂停前进,以麻痹敌军,陈赓率领第四兵团和四野三十八军的两个师立即提前进军云南。
1950 年2月20日,我军正式进入昆明。入城式后,卢汉在五华山宴请陈赓、宋任穷两将军及各军军长、政委。参加宴会的除解放军将领和一些起义将领外,还有各界代表,其中有工人、学生代表。一些工人、学生代表们争着请陈赓、宋任穷题词或签名留念。陈赓看到他们把卢汉冷落在一旁,就亲自过去,说:“请卢先生也给青年人题词留念。”
结果,陈赓的题词为“人民胜利”、人民解放”、“建设新云南”。卢汉的题词为“新生”。
1950 年3月10日,陈赓被党中央任命为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陈赓任云南省主席,实际的时间虽然不到5个月,但是他以自己独特的风采给云南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云南后,陈赓一直在军队工作,但是很挂念云南的建设和发展,多次到云南视察。
接受任命办军校
1951 年4月25日,陈赓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赴朝参战。
1952 年6 月,担任志愿军副司令的陈赓奉调从朝鲜战场回国。毛泽东很快召见了陈赓。
为了彻底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加紧培养技术人才,掌握现代化技术,改善我军落后状态,把我军建设成为优良的现代化军队。这个时候,毛泽东便向陈赓谈到中央关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决定。毛泽东希望陈赓来主持办这个军事工程学院。
毛泽东亲自要陈赓创办军事工程学院,是经过反复思考进行比较后才确定下来的。陈赓身经百战,且屡战屡胜,又经历过抗法、抗美,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而且政治素质高,文化基础扎实,又有在红军时期开办军事学校的经历。这些确能使毛泽东放心。听说毛泽东让自己办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刚开始有些顾虑,害怕办不好。毛泽东就给陈赓鼓劲说:还是你去办吧,不懂就学嘛!
陈赓愉快地接受了创办解放后我军第一所军事工程院校的任务。
然而,要创办一所像样的军事工程学院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时摆在陈赓面前的,可说是一无所有,既无校舍,又无教师、设备,一切都得白手起家。
但困难再大也难不倒陈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是认准了的事就非要办到不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陈赓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
陈赓首先从选定校址入手。他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北上沈阳、哈尔滨,南下上海、武汉,经过反复磋商,最后把校址定在了哈尔滨。同时,确定把这个学院办成一所包括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五个军种的综合学校。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陈赓向中央提出了一个边建、边教、边学的建校方案。
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为了配备师资力量,陈赓四处奔波,找中央,找有关部门。对军事工程学院教师的选调问题,周总理十分关心,他多次指示教育部从各大学选调教员,帮助解决“哈军工”的师资问题,并亲自主持召开两次会议,请教育部、清华大学以及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文教办公室负责人来参加,专门听取学院的工作汇报。由于周总理的大力支持,陈赓很快就从华东、中南、西南、京津等地区抽调了78 名教授、副教授。陈赓又请中央批准,从各大军区挑选了300多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组成助教队,从全国各地陆续到达哈尔滨,由请来的专家、教授给他们讲课、辅导。这批助教后来成为“哈军工”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仅仅一年的时间,陈赓就组建了一支500名教师、300 名实验人员的队伍。师资力量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陈赓除了抓校址选择、组织机构、建立教师队伍等工作外,还花大力气抓紧修建校舍和教职工宿舍。1953 年4 月,哈尔滨冻土未开,“军工”的校舍建筑工程就已拉开了序幕。陈赓时刻关心施工进展情况,经常深入基建工地,同基建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谈解决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在陈赓的督促下,仅7 个月的时间,36幢、10 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便拔地而起。只两三年的时间,“军工”就相继盖起了五个系的教学大楼、40多万平方米的楼房。
经过一年左右的紧张筹备,1953年9 月1日,哈尔滨南岗矗立起一座军人城。
陈赓以院长和政治委员的身份庄重宣布:“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
毛泽东在给该学院颁发的《训词》中盛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周恩来总理送来了亲笔题词。
到1957 年,哈军工就拥有校舍60 万平方米,教师1600 人,专业34 个,实验室149 个,成为培养现代军事科技人才的摇篮。在短短的13 年间,她培养了万名以上的献身国防事业的英才,一百多位将军,数以千计的院所领导、院士、博士生导师和上百名省部级领导,被人称为中国的“西点军校”、中国的“伏龙芝军事学院”。
由于战争年代身负过重伤,加上工作积劳成疾,1961 年3 月16 日,刚过58岁生日的陈赓在上海英年早逝。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677/2456278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