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与文人诗友情结0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才从香港回到桂林。1944 年5 月,当柳亚子还在桂林的时候,董必武自重庆寄诗来,预为柳亚子祝寿,有“诗能报国应长寿”句,柳亚子就作《次韵和必武见寿新诗,分寄毛主席及周(恩来)、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张(曙时)、邓(颖超) 诸同志》诗一律,自云:“誓以心肝酬党国,岂贪姓字上旗常?”1944年秋天,国民党军湘桂大溃退。柳亚子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于9月12 日由桂林搭乘最后一班飞机来到重庆。柳亚子同周恩来、董必武十分要好,时相过从,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经常写诗、填词,歌颂共产党,痛斥国民党。如1945 年1 月他曾在《新华日报》创刊纪念会上公开宣称:“世界的光明在莫斯科;中国的光明在延安。”并撰《延安一首》寄给毛泽东,句云“世界光明两灯塔;延安遥接莫斯科”。与此同时,他对蒋介石发动三次反共高潮是极为不满的,并撰《口号二首》直指蒋介石“顽旧可怜仍反共,滔滔举世欲安之”。
爱憎分明。
毛泽东在戎马倥偬中,也一直怀念这位老朋友。1944年10 月1 日,毛泽东从延安给柳亚子写信,除问候之外,还表达了“很想有见面的机会”的愿望。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老朋友终于见了面。8 月28 日,毛泽东飞抵重庆。毛泽东不畏艰险,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这种大智大勇的气魄,使柳亚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两天之后,柳亚子写了七律《赠毛泽东老友》:“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称赞毛泽东此行“深入虎穴”是“弥天大勇”,是“霖雨”下降而有利于战乱中的苍生。此诗刊登在9 月2 日的《新华日报》上。
9 月6 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去沙坪坝南开学校南津村柳亚子寓所拜望,并以旧作《沁园春·雪》一阕相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7日东征途中,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今高杰村) 一个地方干部的家里。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蒋介石顽固推行“安内攘外”的反动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北匕抗日的正义行动百般阻挠。毛泽东有感于北国的大好河山,敌骑纵横,对由谁来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既不是那些长眠在唐陵、汉塚里的英雄豪杰,也不是那些口含天宪的民贼独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族处在两种前途、两个命运的决战关头,毛泽东把《沁园春·雪》抄赠给柳亚子,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有其特殊的含义了。
柳亚子得此词,惊喜莫名,推崇备至,“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认为不但是宋代的苏东坡、辛弃疾不能比拟,清代的纳兰容若也望尘莫及。“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柳亚子乃撰词次韵和之,词日: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拔剑难平块垒高”。
当时柳亚子正同国民党内民主派人士一起秘密组织了“三民主义同志会”,公开拥护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他从国民党民主派的立场出发,认识到只要中国各党各派、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就能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因此,他在词的结尾,用“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充分表达了柳亚子反对蒋介石法西斯黑暗统治的明显态度与无畏精神。
毛泽东的咏雪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藏,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连同柳亚子、郭沫若、黄齐生等的和词均在各报发表,备受推崇。由《沁园春·雪》一词,还引出了关于毛泽东印章一事。
毛泽东抄赠给柳亚子的《沁园春-雪》一共写了两份,最初是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没有签名,也没有盖章。后来写在柳亚子的纪念册上,写了上下款:“亚子先生教正”,落款“毛泽东”;并钤了两方印章:一为朱文“润之”一为白文“毛泽东印”。
这两方印章的来历是:毛泽东最先把《沁园春·雪》抄赠给柳亚子,柳亚子请毛泽东盖章,毛泽东说:“没有。”柳亚子慨然许诺说:“我送你一枚吧!”柳亚子本人不擅金石,回来请青年篆刻家曹立庵连夜为毛泽东刻了两方,后来盖在毛泽东题写在柳亚子纪念册上的《沁园春》咏雪词上,这张手迹,在解放前的茫茫黑夜里,历尽艰辛终于保存下来,十分可贵。
1945 年毛泽东在重庆期间,柳亚子为了表示他对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崇敬和爱戴,与自己站在革命人民一边,奋斗到底的决心,还请曹立庵另外刻了两方印章。
一方是“兄事斯大林、弟畜毛泽东”。另一方是“前身称正平,后身王尔德;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
这两方印章,本来是柳亚子当时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运用历史典故来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第一方的“兄事”、“弟畜”,出于《史记·季布传》:“长事袁丝,弟畜灌夫。”意思是说季布的弟弟季心好打不平,因杀人逃到吴国,躲在吴丞相袁丝家里,季心像待兄长一样尊敬袁丝,又像待弟辈一样爱护西汉名将灌夫等人。第二方中的“大儿”、“小儿”,语出《后汉书·祢衡传》,东汉建安初年,在京城许都(今河南许昌) 聚集了全国许多贤士大夫,但祢衡只看得起孔融和杨修。他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是数也。”这儿的大儿、小儿是“孺子”、“男子”的意思,是对杰出人物的尊敬。柳亚子深恐有人不知道这段话的含意和原委,特意要曹立庵在印章上刻了边款,以明确的文字,表述了印文的含义。边款说:
予倩立庵治印,授正平例,有大儿小儿语,北海卤德,远在祢上,正平德祖,亦生死肝胆交,绝无不敬意,斯语表示热爱耳,虑昧者不察,以溯其朔,并缀跋如左。一九四五年,亚子。
这两方印章一直保存在柳亚子家。1963 年,为纪念柳亚子,周恩来总理指示征集有关文物,柳亚子的家属把这两方印章献给国家,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十年浩劫时期,果真有了那么一批“昧者”,不查柳亚子印文真谛,运动一开始就对他进行错误批判。林彪、江青的同伙康生,妄图用这两方印章来攻击周恩来,蓄意制造一个“反动图章案”。康生根本不顾专家的鉴定和解释,故意把“大儿”、“小儿”歪曲为“大儿子”、“小儿子”,认为这是对毛主席的亵渎。1966 年7 月,康生一连发了三个“批示”,扬言要“彻底清查”。还派戚本禹到馆监督,将两颗印章砸得粉碎,连拓片也全部销毁。并借此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内掀起揪斗领导干部的黑风恶浪,把馆长、一位长征老干部迫害成终身残废。这是后话。
1945 年10月2日,毛泽东又约柳亚子晤谈于郊外红岩嘴八路军办事处,柳亚子归后赋诗二律,有云:“与君一席肺腑语,胜我十年萤雪功。”诗中“后起多才堪活国”,系指周恩来和王若飞。
当时,柳亚子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复杂形势和重庆谈判的前途有些不恰当的估计。毛泽东10 月4 日写信给他,慰问柳夫人郑佩宜的病;同时道出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两句名言。情意殷殷地期望柳亚子遇事要“多从曲折(即困难) 二字着想,庶几反映了现实,免至失望时产生许多苦恼”,柳亚子收到这封信后,于10 月6 日“以诗代柬”,“感赋二首”
呈毛泽东。诗曰:
曲折延绵溪复溪,光明前途未长迷。
周王防口流于彘,秦帝钧天醉岂泥?
下士君能集资益,见贤我自愧思齐。
驰笺问疾殷勤甚,走合深山慰老妻。
障海东流挥日子,吾曹妙手岂空空?
独夫民贼终为虏,团结和平合奏功。
周土蕨薇怀义士,殷嘘禾黍笑狂童。
三年待纵冲天翼,风起云扬尔我同。
10 月7 日,毛泽东又写信给柳亚子,对他的诗作了很高的评价。信里说,“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还说:“可惜我只能读,不能做。但是千万读者中多了我一个读者,也不算辱没先生,我又引以自豪了。”毛泽东对柳亚子这样赞赏,而自己却这样谦虚,使柳亚子更加钦佩不已。
在重庆与毛泽东相聚的日子里,柳亚子感奋不已,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后,又作《赋赠一首》:“瑜亮同时君与我,几时煮酒论英雄?陆游、陈亮宁卑视,犬尔中山愿略同”。这里,柳亚子又犯了旧诗人的老毛病,恃才自傲了,但也反映出其思想的倾向性。
毛泽东在渝期间,柳亚子商同尹瘦石,以他炽热的爱国诗词同尹瘦石生动的历史画卷合在一起,举行一次展出。他们把这意向告诉毛泽东后,毛泽东大力支持。
特地为《新华日报》编印的“柳诗尹画联合展览会特刊”题写刊头。
在筹办联展期间,柳亚子于1945年10月2日在红岩村再次会见毛泽东,提出由尹瘦石为毛泽东画像,毛泽东欣然同意。10 月5 日下午,尹瘦石专程去红岩村为毛泽东挥毫。第二天(10月6日) 柳亚子在画像上亲笔题诗:恩马堂堂斯列健,人间又见此头颅。
龙翔凤翥君堪喜,骥附骖随我敢吁。
岳峙渊渟真磊落,天心民意要同符。
双江会合巴渝地,听取鹱虞万众呼。
柳亚子以格律严谨和纵横豪放的诗才,与脱尽町畦和独具一格的书法,充分表达了他对毛泽东的衷心爱戴、骥附骖随的心情。
“柳诗尹画联合展览会”是10 月25 日在重庆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展出的。
柳亚子特意把他歌颂共产党、歌颂毛泽东的《七律·三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夜后赋示同座诸子》写成大幅中堂,挂在大厅正中。把他的《赠毛润之老友》和《沁园春》和词写成条幅,并列两旁,把他最新的一本其中包括写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原词与和词的诗稿,陈列在大厅正中的桌子上,供人欣赏。他在书写大幅中堂的时候,有意把“低首擎天一柱来”,改为“低首延都一柱来”,与《赠毛润之老友》中的“重逢握手喜渝州”,相映成趣。
在“握手渝州”的那段时间里,毛泽东的多次谈话和通信,使柳亚子看清了当时的形势和斗争方向,从此,更积极地投身到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运动中,并于1945年撰写了《致美国杜鲁门总统特使马歇尔函》。文中说,“试问今日中国之执政者,为民主乎抑为反民主乎?中原之血迹未干,昆明之惨案又起。”
最后期望美国“远追华盛顿总统立国之继续,迭承罗斯福总统援华之盛意,勿与人民为敌,勿与民主为仇。速撤驻华之兵,远离袒蒋之吏,勿以军械与空运制造中国之分裂,勿以租借法案与政治借款鸩毒中国之群氓,则贵我两国之邦交庶或永垂不朽欤!”充分表示了他和共产党并肩战斗的鲜明立场。
1946 年初,柳亚子回到上海后不久,就参加了在玉佛寺举行的于再烈士追悼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讲。毛泽东得知这消息后,于1 月28 日写信给柳亚子说,“阅报知先生迁沪,在于再追悼会上慷慨陈词,快何如之!”使柳亚子受到极大的鼓励。
柳亚子因国共关系恶化,民主人士颇遭国民党当局压迫。上海不宜久居,便于1947年1 月18 日飞港。在参加国民党留港民主派人士召开的座谈会的同时,柳亚子还积极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何香凝、李济深、彭泽民、李章达、陈其瑗等联名上书宋庆龄,请其指示并领导工作。1948 年1 月1 日,民革在港正式成立,李济深任主席,柳亚子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2日,在与民主党派及文化界人士举行新年团拜时,柳亚子特赋诗一首,以为“团拜应为团结谋”,并云:“国共同盟成鼎足,致公、民进亦千秋。”
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非常关心在香港的民主人士,派人设法把他们辗转送到北京。柳亚子得到毛泽东电召北行,行前赋诗一绝:“六十三龄万里程,前途真喜向光明。”
1949年2 月28 日,柳亚子和叶圣陶、陈叔通、马寅初等诸老同船从香港出发北上。3 月25 日,毛泽东从石家庄到北平,柳亚子随诸老(沈钧儒、陈叔通、黄炎培等) 赴机场迎接。当晚宴集于颐和园益寿堂。归时,柳亚子赋七律三首,第一首末四句为:“民众翻身从此始,工农出路更无疑。但看荼火军容盛,正是东征西怨时。”
3 月28 日,柳亚子撰《感事呈毛主席》一首:“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柳亚子在这首诗中忽然流露出虽全国解放在望,万众欢腾之时,而他个人却有一种“退婴”之意。他竟以出无车而弹铗的冯驩自况,有些个人情绪,准备步严于陵的后法,回江南故乡隐居了。这就反映了柳亚子还没有脱尽旧知识分子的诗人气质。毛泽东作为柳亚子的诤友,婉言劝解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劝他不要回乡隐居了,昆明池的水虽浅,但毕竟还是跟胜利的人民在一起生活的好。但他在得到毛泽东的诗后,仍然表示:“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颐和园曾为慈禧太后一人所独享,现在革命胜利了,应该由人民群众来共享,谁有权力再把它交给一个人享受呢?可见诗人的某些气质不是一朝一夕能脱尽的。
到北平后,柳亚子先暂住在颐和园的谐趣园。谐趣园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清乾隆十六年仿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而建造,后经重修、重建,成为慈禧太后观鱼垂钓之所。其中央部分为荷池,环池有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13座楼台亭榭,并用百间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通,风景十分优美。
1949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毛泽东约柳亚子同游颐和园。两人相见,高兴地相互握手,时值百万雄师冲破长江天险,解放南京。见到毛泽东,柳亚子举着拳头,异常兴奋地说:
“共产党伟大! 毛主席伟大! 人民解放军伟大!”
“人民伟大! 包括你,也包括我。”毛泽东紧接着说。
两人边交谈,边朝颐和园里走去。
这天,毛泽东很兴奋,提议大家游园去,柳亚子当然响应。于是从益寿堂喝茶后下来,便直接进入长廊。
柳亚子感叹道:“慈禧太后腐败无能,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她把中国人民的血汗搜刮起来,奉献给帝国主义,建造她的乐园,真可耻。”
“她用建设海军的钱,建了一个颐和园,当时来说,这也是犯罪。现在看来,就是建立了海军,也还是要送给帝国主义的。建了颐和园,帝国主义拿不走,今天人民也可以享受,总比她们挥霍了要好吧!”
柳亚子被毛泽东这种辩证的妙论折服了。
游完长廊一带后,他们登上游船,泛舟昆明湖。船快到湖心时,柳亚子又挑起话头。他说:今天胜利了,这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共产党要胜利,这是肯定的。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正确,合乎民意,人民拥护支持,这就是胜利的基础。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胜利会这么快,人民解放军很快渡江成功,并且占领了南京,我们不知道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
毛泽东笑了笑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己知彼,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还有,就是先生说的,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一百万军队要渡江,又没有兵舰、轮船,如果没有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不能成功的。靠人民用土办法,靠木船、木排划子,在漫长的江面上,几万只木船一齐出动,直奔对岸,加上我们有很多大炮掩护,很快就过去了30 万军队。你能说这是妙计吗?这是一般的常识。但是,像这样一个普通的常识,蒋介石是不知道的。他想的是长江天险,是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上岸后,毛泽东与柳亚子一起步出大门,在门口握别。
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柳亚子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1 月,民革举行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柳亚子再次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1950 年10 月1日,柳亚子登天安门检阅台,参加第一届国庆节,作诗一绝,末二句云:“此是人民新国庆,秧歌声里万旗红”。10 月3日,于怀仁堂看西南、新疆、吉林、内蒙古文工园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柳亚子应毛泽东之命,即席赋《浣溪沙》一阕,以记大团结之盛况。词日:“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毛泽东乃步其韵奉和:“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柳亚子于1950年移居北京北长街一座环境优美的四合院内,在客厅里悬挂着毛泽东为他写的“上天下地”匾额。其文取自柳亚子和毛泽东《沁园春》一词的摘句:“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新居环境优美,柳亚子自云“精神变好,大非昔比了。”
毛泽东与柳亚子的真挚友情,为我国诗坛添增了千古不朽的诗章,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佳话。
“ 劝君少骂秦始皇” ———毛泽东与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 诗人、历史学家。四川乐山人。1914 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文艺运动。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6 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 年参加南昌起义,后旅居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组织和团结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及其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9年8月,被选为首届全国文联主席。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剧本《屈原》等,学术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怀着满腔爱国激情,从日本回到祖国,随即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2 年郭沫若的剧作《屈原》在重庆上演,对当时“大后方”的民主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炎培当时写诗赞日:“不知皮里几阳秋,偶起湘累问国仇。
一例伤心千古事,茔茅那许辨薰莸。”“阳春自昔寡知音,降格曾羞下里吟。别有精神难写处,今人面目古人心。”沈钧儒《观〈屈原〉》和任之韵》诗云:“春来何意忽惊秋,负剑长歔誓灭仇。湘水不流香草绝,遂令终古有薰莸。”
“雷雨翻空作吼音,楚些原不是悲吟,祗凭一片荃荪意,结集人间亿万心。”柳亚子有《赠沫若新著〈屈原〉》诗云:“怀沙孤坟郁难平,千载犹传屈子名。猛忆嘉陵江上客,一编珍重慰幽情。”这些诗句,是郭沫若这一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历史剧《屈原》的演出,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1944 年1 月9 日,毛泽东给杨绍萱、齐燕铭的信中称赞“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1942 年2 月,郭沫若写成剧本《虎符》,这是国民党政府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之后,那时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面目已经暴露。郭沫若的这个剧本是有影射用意的,因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格检查,该剧在重庆只演出过一次。《虎符》剧本写成后,郭沫若曾托人设法带到延安送给毛泽东。
1944 年1 月9 日,毛泽东请董必武转交给郭沫若一份电报,电报中说:“收到《虎符》,全篇读过,深为感动。你做了许多十分有益的革命的文化工作,我向你表示庆贺。”
1944 年3 月,郭沫若发表了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300 周年的著名论著《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后,于1645年陷入失败的惨痛历史教训。毛泽东看后,深感这是一篇好文章,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大示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但当努力学习,以副故人期望。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故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束是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恩来同志到后,此间近情当已获悉,兹不一一。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毛泽东的这封信,款款写来,平易而亲切,谦逊而真挚,既抒发了深沉的怀念之情,又表示了殷切的期望之意。
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后,就一直渴望能够奔赴延安,同毛泽东以及延安的同志们见面。但是,当时他在国民党统治区,这个愿望无法实现。1945 年8 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飞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郭沫若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多次同毛泽东见面。
9月3 日,郭沫若接到通知,说毛泽东下午要到天官府来看望各界人士。后因当天有胜利大游行,车辆无法通行,聚会地点临时改在毛泽东的住处。当时在座的还有翦伯赞、邓初民、冯乃超、周谷城等。
会谈中,周谷城操着很重的湖南口音问毛泽东:“过去你写过诗,现在还写吗?”
毛泽东风趣地说:“近来没有那样的心情了。从前是白面书生,现在成了‘土匪’了。”大家都笑了。
接着,毛泽东便和大家畅谈起来。毛泽东阐述了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并转身向坐在他左侧的郭沫若说:“你写的《反正前后》,就像写我的生活一样。
当时我们所到的地方,所见到的那些情形,就是同你所写的一样。”在谈话过程中,毛泽东分析了抗战胜利后的时局,谈到了人民渴望民主与和平的愿望,他明确地指出:
“共产党,是私的?还是公的?无疑是人民的。党的做法,应以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好处为原则。如果做来对这些都没有好处,我们就需要改正。”
最后,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对大家说:“和平总是要到来的,然而要达到目的是很不容易的。”
毛泽东谈完后,又谦虚地征求大家的意见,请到会人士发表看法。
郭沫若听觉不好,特别用心地听着毛泽东的每一句话,注视着毛泽东的每一个手势。他看到毛泽东用的是一只旧怀表,会后便把自己的手表取下来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非常珍视这件礼物。他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谈起这件事,并说这块表可不能丢了,不要叫别人拿去。这块表已经修过,表带也换过,但毛泽东生前一直戴着。这件事也体现了郭沫若和毛泽东之间的深厚友谊。
重庆一别后,毛泽东和郭沫若的再次相聚是1949年在香山双清别墅。
那天,郭沫若来到香山双清别墅后,毛泽东像是遇到了知己似的迎接他,相互寒暄一番后,毛泽东便赞道:“你写的李自成进北京为什么失败的两本小册子,很好,我很感兴趣,读了好几遍,并且还印发给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对我们党员干部很有教育意义,以便使我们胜利以后,党员干部不骄傲自大,不重蹈李自成进北京的覆辙。郭沫若先生在蒋管区大后方,和我们配合得很好,对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政策积极支持,在宣传教育文化方面的工作帮得也很出色,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与我们党配合共同反蒋,起了很好的作用。”
郭沫若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都是毛主席英明领导得来的。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过了许多艰难曲折道路的。第一次革命战争失败后,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第三次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盛行时期,把毛主席排斥在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之外,革命失败了,红军被逼迫撤离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著名的战略大转移,即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清算了王明的‘左’倾路线错误,重新确定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以后,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发展壮大,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历史证明,有了毛主席的领导,党和人民的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毛主席的领导,革命就失败。”
毛泽东说:“领导我们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我们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离开了人民,革命就不能胜利。
我们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的文化科学技术非常落后,在建国以后先生要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作用,还要做流落在国外的各方面的爱国科学家回到新中国来的工作,我们也还要派出一批优秀青年学生去苏联学习,培养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人才。”
郭沫若被眼前这位伟人的真诚和信任所感动,急忙说:“我一定尽力而为。”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与郭沫若之间的交往增多了。由于他们俩都是大诗人,所以相互间的交往大多离不开诗。郭沫若常去与毛泽东谈论诗和词,有时毛泽东还请郭沫若为他润色诗稿。
1959年,毛泽东作七律《到韶山》、《登庐山》两首。9月7日,他写信给胡乔木,说:“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郭沫若于9月9日和10日两次写信给胡乔木,直率地提出了修改意见。9日的信中说:“主席诗《登庐山》第二句,‘欲上逶迤’四字,读起来似有踟躇不进之感。拟易为‘坦道蜿蜒’,不识何如。”10日的信中说:“主席诗‘热风吹雨洒南天’句,我也仔细反复吟味了多遍,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大谐协。如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以表示大跃进,似较鲜明,不识如何。古有成语,日‘挥汗成雨’。”胡乔木将两信转呈给毛泽东。9 月13 日,毛泽东又写信给胡乔木,说:“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郭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毛泽东根据郭沫若等的意见,将《七律·登庐山》中的两句做了修改。
1961年10月25日,郭沫若作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看到这首诗后,于11月17日写了一首七律: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1962年1月6日,郭沫若在广州看到毛泽东的和诗,当天依韵和诗《再赞〈三打白骨精〉》:
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迷雾聚成堆。
九千万里明真谛,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警惕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次来!
毛泽东看了郭沫若的这首和诗后,于1 月12 日高兴地写道:“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同时毛泽东还将他的近作《咏梅》送给郭沫若看。
1962 年筹备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 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意在《人民文学》五月号发表他30 年前“在马背上哼成的”六首词。
《人民文学》编辑部请郭沫若写些诠释性的文字,以帮助青年读者阅读。郭沫若欣然同意,于5 月1 日写成一篇《喜读毛主席“词六首”》,发表在同年5 月12 日出版的《人民文学》和同日的《人民日报》上。5 月9日郭沫若收到《人民文学》编辑部送阅的小样,立即写信请毛泽东“加以删正”。
郭沫若在文章中说,毛泽东的诗人人爱读,处处弦诵,然而在事实上却未见得人人都懂,首首都懂。郭沫若举自己对《娄山关》的理解为例,说:今年3月初在广州的第一次诗歌座谈会上,曾经为这首词请教过广州诗歌工作者,他们的见解就很不一致。这首词上阕写的是清早,下阕写的是晚上。我曾问过广州的同志们:这首词所写的是一天的事,还是不是一天的事?他们的回答便有分歧,有的说是一天的事,有的说不是一天的事。可见,对于毛泽东的诗词并不一定真正首首都能读懂。
文中还写道:“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诗作过一番研究,我起初也觉得是一天的事。曾经把新旧《遵义府志》拿来翻阅过,查了由遵义城至娄山关是70 里,恰好是一天的路程。清早由遵义城动身,晚上到达娄山关,那是合情合理的。然而进一步考虑,却发现了问题。红军长征第一次由遵义经过娄山关,是在1935 年1月。
第二次经过娄山关回遵义,是在当年2月。就时令来说都是冬天。为什么词的上阕写的却是秋天?‘西风’,‘雁叫’,‘霜晨’,都是秋天的景物。这怎么解?要说主席写词不顾时令,那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我才进一步知道: 《娄山关》所写的不是一天的事。上阕所写的是红军长征的初期,那是1934 年的秋天;下阕所写的是遵义会议之后,继续长征,第一次跨过娄山关。想到这一层,全词才好像豁然贯通了。”“‘西风烈’,不仅是自然界的西风,也隐喻着受帝国主义支持的敌军力量的相对强大。在这时拂晓的长空中,有下弦的残月,天上有南飞的归雁,地上有长征的红军。马蹄声零碎,喇叭声呜咽,气氛是悲壮的。但到了遵义会议以后,在党和红军中树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国的革命便来了一个转折点。《娄山关》这一首词就是遵义会议前后的革命气势的生动的反映。在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又以百倍勇气重新迈上征途,尽管眼前有多少道铁门关也要雄赳赳气昂昂地超越过去。前途的障碍是很多的———‘苍山如海’。流血的斗争是要继续的———‘残阳如血’。但尽管这样,必然有胜利的明天。”“我对于《娄山关》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我虽然没有当面问过主席,不知道我的解释究竟是否正确,但在广州的诗歌座谈会上,我很高兴同志们是同意了我的见解的。或许有人会问:一首词中所说的一朝一夕为什么所表示的不是一天?这在我们中间的诗歌中倒并不是稀罕的例子。”
然而,郭沫若在广州诗歌座谈会上所说的话,竟是错了。这是毛泽东看了《喜读毛主席“词六首”》后告诉郭沫若的。同时毛泽东对《娄山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作了如下的说明:1935 年1 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之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100 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场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有了毛泽东的这段说明,对《娄山关》的理解就不那么困难了。
在长期而经常的交往中,郭沫若对毛泽东的感情日益加深,尽管在“批林批孔”中曾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但郭沫若从未动摇过对毛泽东的信仰。毛泽东去世后,诗人心中的太阳熄灭了,但是精神上的导师永在,他作挽诗一首,题为《毛主席永在》:
伟哉领袖万民亲,改地换天绝等伦。
三座大山齐扫地,五星红旗高入云。
反抗霸修防复辟,发扬马列育新人。
旰食宵衣躬尽瘁,英雄儿女泪盈巾。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677/2456278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