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请回族地
宁炀一愣,第一反应却不是拿起密信翻看,而是瞥了眼身侧的陶氏。
月银之事皆是由陶氏主管,宁炀什么都不知道,可家主却责怪他——宁炀并不认为这是家主故意刁难他,相反,这是家主的宽恕。
克扣宁家子嗣钱粮的事若是再由陶氏担着,那她的处罚就不是抄写家规这么简单了。
那这个过错就只能由宁炀担着了。
这般想着,宁炀心里对陶氏也有了几分怨怼,他怎么就娶了这么个蠢妇,当初只记着她是陶家的掌上明珠,备受宠爱,没曾想被宠成了一个蠢货!
事到如今,说这些也已经毫无意义,宁炀只能认罚。
不过宁熠的话到了陶氏和宁允河的耳中,又是另一番意思了。
宁长斓竟然写信给家主告二房的状?!
陶氏低垂的眼中满是怨毒,她究竟哪里亏待了宁长斓?他克死亲生父母她还大发慈悲地让他就在二房,这还不够吗?养了他那么多年,他竟然如此忘恩负义!
简直是该死!该死!
宁允河也是怒不可遏。
难怪家主会突然来宁府,难怪宁长斓任由他打骂,竟是因为宁长斓早就告知了家主,今日这一切,都是宁长斓设下的陷阱,就是为了害他!
宁长斓这个狗杂种!
给我等着,待家主离去,看小爷我怎么整死你!
那头府医已经来了,因请的是宁平侯府的府医,动静不小,二房老太爷,宁熠的二叔以及其他族人都赶了过来,看着跪在地上的宁炀几人,登时皱起了眉。
陶氏是个什么性子,大家都心知肚明,里头受伤的又是宁长斓,几乎不用多问,众人就将发生的事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准是陶氏又欺辱宁长斓了。
老太爷重重叹了口气,走到宁熠面前正要说什么,宁熠却开口拦住了他:“二叔,还是先进屋吧。”
经过府医的诊治和擦药,宁长斓此刻恢复了些力气,见宁熠与祖父进来,忙要起身。
“快快躺下。”老太爷快走几步,按住宁长斓,没让他坐起身,看着他那张清俊的脸上满是伤痕,心里又是愧疚,又是无奈。
愧疚自然是对宁长斓,无奈则是因着着一家乱七八糟的纠葛。
“真是放肆!”一想起这个伤是宁允河打的,老太爷更加愤怒,气得直拍大腿,“你怎么说也是河儿的弟弟,怎么能将你打成这样?怪我,都怪我,是我没能好好约束河儿,长斓,你若有怨,就怨祖父吧。”
话虽这么说,可宁长斓当真能怨恨祖父吗?
祖父把自己提到跟前儿,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在为宁允河说情。
宁长斓心底愈发漠然了。
祖父待他不薄,甚至可以说,自父母去世之后,他唯一能感受到的温暖,就是祖父给他的。
可终究是嫡庶有别,终究是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没有伯父的顶梁柱,没有伯母娘家的实力,宁长斓终究敌不过宁允河。
宁长斓垂着眸,“孙儿并未有责怪堂兄的意思,堂兄因堂弟之死伤心过度,才会行如此之事,孙儿理解的……”
理解?
他也是宁允河的弟弟啊,都是族人,他这条命就不算命了吗?
宁家庶弟何其多,难道因嫡亲弟弟去世,做兄长的就能殴打庶弟了?这是什么道理?这让其他庶弟如何安稳地在宁家生活下去?
这话说出来,只会让人觉得宁允河更加无礼,更会引来其他庶弟心中惶惶。
老太爷又怎么会听不出来,一时神色有些僵硬,看向宁长斓的眼神也变了又变。
不等老太爷回过神来,宁长斓再添一把火,“加之,堂弟之死与我也确有关系。”
屋内的众人一愣,脑中迅速想出了各种可能,莫非还有其他玄机?
宁长斓满脸自责,强撑着坐起来,跪在榻上朝老太爷磕头谢罪,“身为兄长,明知堂弟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却不加以劝阻,致使堂弟酿成大祸,孙儿甘愿受,请祖父原谅。”
“这……这与你何干?”老太爷惊得站了起来,连忙伸手去搀扶宁长斓。
虽同是族中兄弟,但宁长斓毕竟是庶出,又与其只是堂兄弟的关系,他再胡闹,也赖不到宁长斓的头上啊。
而那两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也不是白说的,族人听着只会觉得正是因其无为又愚蠢,才会被逆王党牵扯进去,才会累及二房啊,那跟宁长斓就更没关系了。
可本就毫无关系的事,被二房长子一家这么逼迫,宁长斓竟然还认下了,真是让人心疼的同时,也对二房颇有微词。
宁长斓躲开了老太爷的搀扶,顶着令人看着都疼的伤再次叩首,“孙儿自知罪孽深重,已无颜面在待在京城宁府,请祖父与家主开恩,准许长斓回西北族地,为堂弟祈福忏悔。”
“什么?”老太爷满脸震惊。
宁熠也面露意外。
其他围观的族人们一个个都激动不已,“不可,万万不可啊!”
“长斓,你真是糊涂啊!西北条件艰苦,又毗邻蛮夷,你要是去了,前途尽毁啊!”
这里是京城,遍地都是豪门望族,随便掉下来一块砖,砸到的十有八九是贵族子弟,宁长斓虽是庶出,以他的身份走出去,也是代表了宁家,也是无人敢给他难堪的!
况且这里是天子脚下,什么机会不愁?
宁长斓若要参加会试,在京城只需要学府的一张印信,便能直接去,闭着眼睛都能拿个同进士回来。
这就是京城的便利!
可西北有什么?
西北只有黄沙和泥土!
还有边境随时都有可能进犯的蛮夷!
即便那是宁家主支最早的一块族地,供奉着宁家老祖,也依旧无甚机会,宁长斓若真去了,那时真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长斓你听我说,你好歹饱读诗书,如今科考在即,你此时去了西北,你这些年的努力可就功亏一篑了啊!”
劝宁长斓留下,也是对京城宁家有益的。
谁人不知宁长斓有多爱书,虽不知学业如何,但好歹学了这么多年,以宁家的名义向学府拿个印信去参加会试,宁长斓准能考得功名回来。
宁家武将世家,多一个文人都能让宁家热闹一番,哪能就这么放任去了西北?
“要我说啊,这件事跟你本就毫无关系,你没必要将此事担在自己身上。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真要有一人为此负责,应该是你伯父一家才是。”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370/1111070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