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招兵买马
当满清帝国的北方在内战的战火中呻吟,南方在密谋中躁动不安时,苏宁已悄然穿越烽烟,踏入了齐鲁大地——山东。
选择山东,绝非偶然。
这片土地在清初可谓多灾多难,连年的天灾、繁重的徭役,加上如今中枢崩溃、地方秩序紊乱,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挣扎在死亡线上。
道路上,随处可见面黄肌瘦、拖家带口乞食的百姓,荒野间,倒毙的饿殍亦不鲜见。
正是这种极致的困苦与绝望,为野心家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大潮,其根源也正是源于此地的生存压力。
苏宁看中的,正是这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无序的环境。
他需要人,需要大量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并且易于控制的人。
没有选择繁华却眼线众多的府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鲁西南、鲁中等流民聚集、官府控制力相对薄弱的山区与偏僻乡野。
在一处地势隐蔽、易守难攻的山谷中,他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据点。
启动工业空间,庞大的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出。
堆积如山的粮食、成捆的布匹、闪亮的银元,以及各种看似“奇特”的工具和材料,被迅速地整理出来。
苏宁打出的旗号简单而直接……
“招工垦荒,管吃管住,按月发饷!”
对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流民而言,这无疑是天降救星。
消息如同野火般在流民中传播,无数走投无路的青壮年,甚至一些拖家带口的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涌向了苏宁的“招工点”。
筛选是秘密进行的。
苏宁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身强力壮、背景简单、家破人亡了无牵挂的青壮年。
入选者被带入山谷深处,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不仅有足以果腹的食物和遮风避雨的简易营房,更有他们从未想象过的“纪律”和“训练”。
而训练他们的,并非寻常的教头,而是一群沉默寡言、动作精准到毫厘、眼神冰冷毫无感情的“人”……
正是苏宁从工业空间中调出的AI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被设定为最严苛的教官模式,它们不知疲倦,绝对公正,也绝无怜悯。
从最基础的站立、行走、转向开始,用近乎残酷的方式打磨着这些散漫流民的集体意识和服从性。
负重越野、障碍穿越、耐力训练……不断挑战他们的生理极限。
不仅仅是劈砍,而是分解动作、发力技巧、小队配合,将杀人技系统化地灌输。
利用沙盘和模拟,传授简单的三三制、侧翼包抄、火力(虽暂时是冷兵器,但为未来预留)协同概念。
在训练间隙,由机器人进行最朴素的宣传……
“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受欺压”、“跟随苏先生,创造新秩序”。
整个山谷,俨然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高效运转的军事化训练营。
白天,是震天的口号和机器人教官冰冷的指令;夜晚,是疲惫的鼾声和篝火下对未来一丝渺茫的期盼。
苏宁则居于幕后,通过监控和数据分析,掌控着一切。
他不仅是在训练士兵,更是在打造一件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忠诚且高效的战争工具。
流民们起初对机器人教官感到恐惧和不解,但在吃饱饭和严酷纪律的双重作用下,他们逐渐习惯,甚至开始崇拜那些“铁面无私”的教头,对提供这一切的“苏先生”更是奉若神明。
齐鲁大地依旧混乱,各方势力或在观望,或在为眼前利益厮杀。
无人察觉,在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深处,一条潜龙正在暗中积蓄着足以撕裂旧世界的力量。
苏宁站在山谷的高处,俯瞰着下方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眼神冰冷而深邃。
他知道,当这支力量走出山谷之时,必将给这个已经乱套的天下,带来更加彻底的……颠覆。
……
帝国的崩裂已然势不可挡。
京畿之地,两黄旗精锐杀得血流成河,鳌拜与孝庄两派势力为了那顶染血的皇冠僵持不下;南方,三藩厉兵秣马,反旗将举;关外,神龙教兴风作浪;天地会、沐王府、台湾郑氏更是四处点火。
整个大清,如同一个四面漏风的破屋,在风雨飘摇中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在此等天下板荡之际,山东的文武百官们,早已是人心惶惶,各怀心思。
有的在担忧自己的前程性命,有的在暗中与各方势力勾连,寻找退路,更有甚者已开始盘算着如何在这场乱局中攫取私利。
至于地方上出现的些许“流民聚集”、“大户招工”之事,在他们眼中,只要不打出土匪或反贼的旗号,不冲击州府,那便只是疥癣之疾,无暇也无力去深究。
苏宁正是精准地抓住了这混乱的窗口期,他的“招工大业”得以在官府的默许甚至无视下,如同暗夜中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疯狂滋长、猥琐发育。
然而,苏宁深知,纯粹的隐蔽发展终有极限,且缺乏名分,一旦引起注意,极易被定性为“匪类”而遭到围剿。
他必须为自己的力量寻找一个合法的“外壳”。
内部整军,建制革新。
在山谷基地内,他并未因官府的松懈而放松警惕,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人”的管理与控制。
苏宁彻底摒弃了这个时代常见的营哨、棚等松散编制,强力推行了一套对于当下而言极为陌生且严谨的军事化架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
每一级都明确了指挥层级、兵力配置与职责范围。
班长管十人,排长辖三班,连长统三排……层层递进,权责清晰。
这套源自后世的组织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指挥效率和部队的凝聚力,使得这群昔日的流民开始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任何时代军队的、高度纪律化的面貌。
同时,严密的监察体系和以“苏先生”为核心的个人崇拜教育,确保了这支队伍的绝对忠诚。
外部渗透,金钱开路。
与此同时,苏宁启动了另一项关键计划——贿赂与渗透。
他利用工业空间内几乎无限的物资和贵金属储备,精心挑选目标,对山东各级手握实权的官员、尤其是绿营将领,发起了猛烈的“银弹”攻势。
从掌管民政的知府、知县,到控制兵权的守备、参将,乃至巡抚衙门里的幕僚师爷,都收到了这位神秘“苏员外”或“苏公子”慷慨的“孝敬”。
礼物不仅仅是黄白之物,更有精巧的“西洋镜”、华丽的“呢绒”、甚至是一些“包治百病”的“神药”,可谓投其所好,无往不利。
在金钱与利益的润滑下,原本可能存在的阻碍纷纷消融。
苏宁不仅顺利地为自己的“工坊”和“田庄”获取了更多合法的地契、经营许可,更重要的是,他花费重金,从一个急于变现跑路的没落军官手中,买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在绿营中有备案的守备官职!
这一招堪称神来之笔。有了这个官身,苏宁瞬间从“地方大户”变成了“朝廷命官”。
他麾下的那些“工人”,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变为“乡勇”、“团练”,甚至是纳入他麾下编制的“营兵”!练兵、囤积武器、构筑工事,都变得名正言顺起来。
当苏宁身着守备官服,在一队装备整齐的“家丁”护卫下,出现在山谷“工人”面前时,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那些原本或许还有些小心思的“工人”,看到连朝廷都承认了“苏先生”的地位,敬畏之心更是达到了顶点。
跟着“苏大人”,不仅是吃饭活命,更是有了“官身”的前程!
于是,在山东这片混乱的土地上,出现了一幅奇景:一方是焦头烂额、无所适从的官府,另一方则是一位手握合法兵权、大肆招兵买马、训练方式却迥异于时代的“苏守备”。
苏宁借着帝国的混乱与官僚的腐败,成功地为自己的势力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得以更加光明正大地积蓄着力量。
乱世,成了自己最好的保护色和孵化器。
……
随着时间推移,满清的内战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如同失控的野火,向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疯狂蔓延。
雪域高原,一直对清廷若即若离的西藏地方势力,眼见中原鼎沸,立刻切断了与清廷的官方联系,闭关自守,俨然独立王国。
西北边陲,准噶尔部的铁骑再次躁动不安,开始频繁叩边,试探着清廷已然空虚的边防。
关外龙兴之地,不仅神龙教洪安通闹得欢,北方的罗刹鬼也嗅到了机会,哥萨克骑兵如狼似虎,不断南侵,蚕食着黑龙江流域的大片土地。
南方巨震,平西王吴三桂终于撕下了最后的伪装,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悍然举兵反叛!
然而,这三位老奸巨猾的枭雄,打的旗号却并非“反清复明”,而是极其讽刺的……
“清君侧,诛鳌拜,为康熙皇帝报仇!”
这一手可谓毒辣至极!
他们将自己包装成忠君爱国的“义师”,将所有的罪责推给已背负弑君恶名的鳌拜,不仅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更意在拉拢那些对清廷尚存一丝幻想、却又对鳌拜不满的汉官和绿营将领。
这一下,整个满清统治体系彻底陷入了认知混乱和逻辑悖论。
忠于孝庄和皇室的一派,自然视三藩为乱臣贼子;而鳌拜一派,则指责三藩是借机作乱;更多的地方官员和将领则陷入了彻底的迷茫……
皇帝死了,京城在混战,打着“为皇帝报仇”旗号的反贼和“保护新帝”的“权臣”在厮杀,他们到底该忠于谁?谁能代表大清?
中枢权威彻底归零!
政令不出紫禁城,各地督抚、将军们或拥兵自重,或茫然观望,或被迫选边站队,整个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上而下的无政府状态。
战争的破坏、政权的真空、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灾难,最终都压在了最底层的百姓身上。
苛捐杂税有增无减,兵匪如梳,天灾依旧,无数农民失去家园,沦为流民。
道路上,逃难的人群络绎不绝,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剧时有发生。
整个华夏,如同回到了明末那段最黑暗的岁月,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之地,苏宁的势力却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
帝国的混乱,为他提供了最完美的掩护和取之不尽的兵源。
“苏守备”的官身,以及那“招工垦荒、保境安民”的旗号,在乱世中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四面八方活不下去的流民。
苏宁的山谷基地,已经从一个秘密训练营,扩展成了控制周边数个州县、拥有完善防御体系和初步军工生产的庞大根据地。
麾下的军队,早已不是当初那群面黄肌瘦的流民。
在AI机器人冷酷而高效的训练下,在超越时代的组织架构和充足后勤的保障下,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战术思想远超时代的强军。
光是凭其严整的军容、高效的动员能力和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就足以碾压这个时代任何一支同等数量的旧式军队。
苏宁站在根据地的沙盘前,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天下纷乱的态势。
他的目光冷静而深邃,不再仅仅满足于自保或搅动风云。
“乱吧!越乱越好。”苏宁低声自语,手指轻轻点在了沙盘上山东的位置,然后缓缓向外推移。
“当旧秩序彻底崩塌,便是新秩序建立之时。这华夏的棋局,该由我来制定新的规则了。”
潜龙,已不再满足于深藏山谷。
它的利爪已然磨砺锋利,只待风云际会,便要腾空而起,在这破碎的江山之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等到满清被天下大乱再多消耗一些实力之后,就是自己高举“驱除鞑虏再造华夏”的红旗。
……
(https://www.24kkxs.cc/book/1670/1670935/87399243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