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 > 第208章 山东红旗军

第208章 山东红旗军


山谷之中,旌旗猎猎。

不再是往日低调的“工坊”或“团练”,一面巨大的、赤红如血的旗帜在风中狂舞,旗面上,一条狰狞的五爪金龙昂首腾跃,仿佛要破空而去!

旗下,是军容严整、鸦雀无声的数千精锐。

他们身着统一制式的深色劲装,盔甲虽非全覆盖重甲,却透着一种简洁实用的杀气,眼神锐利,站姿如松,与任何一支已知的军队都截然不同。

苏宁,一身玄色戎装,外罩红色战袍,立于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

他目光扫过台下这片由他一手打造的力量,心中豪气顿生。

蛰伏已久,潜龙终要出渊!

“弟兄们!”他的声音通过简易扩音装置,清晰地传遍全场,只有金石般的铿锵,“鞑子无道,窃据中原,屠戮我同胞,践踏我文明!如今更是天怒人怨,自相残杀,致使神州陆沉,万民倒悬!”

手臂猛地一挥,指向南方:“就在那里!济宁州!鞑子吸食我汉人膏血的漕运命脉!那里堆积着从江南搜刮来的百万石粮秣,本该属于天下百姓,却被鞑子用来喂养他们的鹰犬,延续他们的暴政!”

“今日,我苏宁,在此以‘驱除鞑虏,再造华夏’为誓,正式起兵!我们,便是山东红旗军!我们这面赤龙旗,就是要用鞑虏的鲜血染红,就是要在这黑暗的世道里,烧出一片朗朗乾坤!”

“目标,济宁!”

……

济宁乃大运河“咽喉”之地,控制此处,等于一刀切断了清廷赖以生存的南北漕运大动脉。

漕粮一断,无论是京畿对峙的鳌拜与孝庄,还是各地纷乱的清军,都将面临即刻的粮荒,其震动效应远超攻占十座普通城池。

济宁仓中常备的百万石漕粮,正是红旗军崛起最急需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批粮食,不仅能支撑军队长期作战,更能大规模赈济灾民,收取民心,实现滚雪球式的发展。

相较于济南等重兵布防的省府,济宁作为漕运枢纽,经济功能远大于军事功能,驻军力量相对薄弱,且在此天下大乱之际,防备必然松懈,正可一击而下!

夺取济宁,便占据了绝对的主动。

向北可兵锋直指山东省府济南,震慑整个山东清廷势力;向南可与未来可能出现的江淮反清力量连成一片;向西则可跃入中原,逐鹿天下!

“红旗所指,所向披靡!”苏宁拔出腰间佩剑,直指苍穹,声震四野:“为了华夏,进军!”

“为了华夏!驱除鞑虏!”台下数千精锐齐声怒吼,声浪如潮,震撼山岳。

那面赤色龙旗在狂风中怒展,引领着这支新生的力量,如同燎原的星火,悍然扑向了清廷最为脆弱而要害的命门——济宁州!

一场旨在撕裂旧秩序、再造华夏的风暴,终于从山东的山谷中正式席卷而出!

它的第一个目标,便要让这已然摇摇欲坠的庞大帝国,感受到彻骨的疼痛与恐惧!

……

深秋的运河,笼罩在破晓前的浓重寒意中。

济宁州城如同往日一般,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沉寂,只有漕运码头上零星亮着几点灯火,以及城头守军无精打采巡逻的身影。

他们绝想不到,一场蓄谋已久的雷霆风暴,已兵临城下。

苏宁将麾下红旗军精锐分为三路:

左翼军由AI教官率领两个连的精锐,携带飞钩绳索,悄无声息地运动到城墙防御相对薄弱的东南角,负责攀爬突袭,夺取城门。

右翼军,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夜色的掩护下,潜伏至运河码头区外围,一旦城内火起或城门得手,立刻突入,控制码头、粮仓,并阻击可能从水陆两路来的援军。

中军由苏宁亲自率领主力,在城外密林中待机,作为总预备队和最终决定性的打击力量,随时准备在城门打开后,以泰山压顶之势涌入城内,肃清残敌。

寅时三刻,行动开始!

左翼军如同暗夜中的鬼魅,利用城墙阴影和守军换岗的间隙,迅速贴近墙根。

特制的飞钩带着浸油的绳索,悄无声息地扣住了垛口。

数十名身手矫健的红旗军战士,如同壁虎般迅速向上攀爬。

城头一名打着哈欠的守军似乎听到了些许异响,刚探出头来,便被一支精准射来的弩箭贯穿咽喉,哼都未哼一声便软倒在地。

“敌袭——!”终究还是有守军发现了异常,凄厉的警锣声划破了寂静!

但为时已晚!

率先登城的红旗军战士已然跃上城头,刀光闪处,几名惊慌失措的守军瞬间被砍翻。

他们迅速组成小型战斗队形,沿着马道向城门楼猛扑过去!

城头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与喊杀之中。

“快!夺城门!”  AI教官冰冷的声音在对讲机中响起。

红旗军装备了先进的对讲机,自然是让士卒更加的崇敬,认为苏宁就是天上下凡的神仙。

而苏宁也是利用了民众迷信的这一点加强统治,增强红旗军的凝聚力,如今首要任务还是尽快在鲁西南地区立足。

……

与此同时,右翼军听到城头警讯,立刻如猛虎出闸,向码头区发起了迅猛的突击!

驻守码头的少量清兵和税丁几乎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便在红旗军凌厉的攻势下溃散。

粮仓、码头、漕船迅速被控制。

城内,得知城墙被突破、码头失守的消息,济宁知州和守备吓得魂飞魄散,一边派人向城外求援,一边仓促组织衙役、营兵和家丁,试图在通往州衙和主要街道上设置障碍,负隅顽抗。

然而,他们面对的不是传统的流寇或叛军。

当苏宁亲率领红旗军主力出现,如同红色的铁流般从洞开的城门涌入时,清军的抵抗意志便是彻底崩溃了。

这支军队的进攻方式让他们感到陌生而恐惧:他们不以个人勇武为先,而是以班、以排为单位,交替掩护,火力与突击结合紧密,前进路线刁钻,专攻薄弱环节。

清军习惯的阵列在对方小群多路的渗透分割下,迅速变得支离破碎。

更让他们胆寒的是那面在晨曦中越来越清晰的赤色金龙旗,以及旗下那个身先士卒、剑锋所指便掀起血雨腥风的身影——苏宁!

“驱除鞑虏!再造华夏!”

“跪地弃械者不杀!”

震天的口号伴随着凌厉的攻势,不断瓦解着清军残存的士气。

许多绿营兵和衙役本就是汉人,在红旗军强大的武力威慑和政治口号下,纷纷丢弃武器,跪地投降。

战斗主要集中在州衙附近。

守备率领的亲兵做了一番困兽之斗,但在红旗军绝对的优势兵力和新式战术面前,如同冰雪遇阳,迅速消融。

那名守备被数支长矛同时刺穿,钉死在了州衙的大门上。

辰时初,战斗基本结束。

赤色的金龙旗帜,高高飘扬在了济宁州城的城头之上!

城中残余的清军被肃清,粮仓、银库、武库、漕船等重要设施全部落入红旗军手中。

尤其那堆积如山的漕粮,让所有红旗军将士都为之振奋!

苏宁站在城楼上,俯瞰着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的城池,以及城外蜿蜒流淌、如今已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运河。

阳光刺破云层,照在那面猎猎作响的赤龙旗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传令下去!”苏宁沉声道,“张贴安民告示,打开部分粮仓,赈济城中贫苦百姓!严明军纪,骚扰百姓者,立斩不赦!全军休整一日,同时派出哨探,严密监视济南、徐州方向清军动向!”

“尊令。”

……

济宁的陷落,如同在已是一片混乱的满清帝国心脏部位,又狠狠插上了一刀!

漕运断绝的消息,将伴随着“山东红旗军”和“金龙红旗”的威名,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引起更加剧烈的震荡。

红旗军的反清大业,至此,终于迈出了夺取关键战略要地的第一步!

一条真正的金龙,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现出它峥嵘的头角与搅动风云的磅礴力量!

……

济宁城头易帜,金龙红旗飘扬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以远超以往任何流言的速度,借助大运河这条信息通道,迅速传遍南北。

京城,正在殊死搏杀的两黄旗听到了后方粮道被断的噩耗,军心为之浮动;

南京,观望的江南士绅与惶惶不安的清廷官员,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切肤之痛;

昆明,吴三桂抚掌大笑,乐见清廷腹背受敌;

就连在各处零星行动的天地会也注意到了山东红旗军,总舵主陈近南派来使者前来联络红旗军。

当然他的目的还是想把山东红旗军团结在朱三太子旗帜下,这样一股力量已经成功搅动了天下大势。

紫禁城深处,无论是孝庄还是鳌拜,都不得不将一部分目光从眼前的死敌身上,投向了山东那片突然崛起的、陌生的红色风暴。

然而,就在天下各方势力都在猜测这支胆大包天的“红旗军”接下来是会北上威胁济南,还是南下席卷江淮,准备做出相应反应之时,苏宁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分兵携缴获之大量粮秣、军资,迅速西进、南下,目标直指曲阜、泗水、蒙阴,转入沂蒙山区!

此举堪称神来之笔。

济宁虽是要害,但地处平原,四战之地,易攻难守。

以红旗军目前的实力和底蕴,若固守孤城,必将成为清廷和三藩势力优先打击的靶子,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

而沂蒙山区,群山林立,沟壑纵横,易守难攻,足以抵消清军可能的兵力优势。

山区广阔,便于周旋,可有效规避敌军主力围剿。

山中不乏水源、木材及可开垦之地,具备一定的长期坚持基础。

山区百姓历来受压迫深重,且相对封闭,易于发动和组织。

行动如风,攻掠如火!

红旗军主力并未在济宁过多停留,仅在完成物资搬运和必要宣传后,便有序撤离。

他们兵分数路,如同红色的溪流,迅速渗入鲁中南的丘陵山地之中。

接下来便是需要尽快在鲁西南站稳脚跟,然后抗击住满清的第一波进攻才可以。

……

曲阜,孔府所在,象征意义巨大。

红旗军一部轻装抵达,并未攻击孔府,反而张贴告示,申明“敬重圣贤,驱逐鞑虏,保护文教”,此举极大地缓和了当地士绅的抵触情绪,甚至暗中赢得部分对清廷不满的读书人的同情。

泗水、蒙阴等县城的清军本就薄弱,见连济宁这样的重镇都被轻易攻破,红旗军兵锋所指,大多一触即溃,或闻风而逃。

苏宁充分利用了这时间差和清廷内部混乱、反应迟缓的宝贵窗口期。

他麾下军队超越时代的组织度和执行力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周,仅仅用了短短七天时间!

当临近的济南、兖州清军还在争吵由谁出兵、如何进剿时,红旗军已经完成了战略转移,在沂蒙山区初步站稳了脚跟。

以蒙阴为核心,建立了稳固的大本营;

控制了曲阜至蒙阴、泗水之间的数个关键山口和隘路,构建了外围防线;

将缴获的巨量漕粮、银钱、军械成功运入山中仓库;

派出了大量工作队,深入山区村落,宣传“驱除鞑虏、均田免赋”的主张,开始着手建立基层政权,招募新兵。

一周之内,金龙不仅露出了锋利的爪牙,更完成了由“奇兵突袭”到“扎根立足”的关键转变。

它不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将龙的巢穴,安在了易守难攻的千山万壑之中。

天下人这才反应过来,这“山东红旗军”绝非普通的流寇或叛军,其首领更是一个深谙“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道的可怕战略家。

一条真正的潜龙,已然入渊,正在积蓄着下一次腾飞、必将更加石破天惊的力量!

沂蒙山区,这片古老的土地,即将成为埋葬旧时代、孕育新秩序的红色摇篮。

……


  (https://www.24kkxs.cc/book/1670/1670935/87399108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