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开局绑定曹操,美人洒尽红颜泪 > 第817章 最该落子的棋盘

第817章 最该落子的棋盘


徐庶闻言笑了,窗外的月光正落在那株麦芽上,像是给它镀了层银霜。他忽然明白,曹操那日在茅屋说的天下,正在这一粒粒谷种里,在一双双忙碌的手心里,在每个盼着丰收的春夜里,悄悄生长。

开春后,各州的麦田里都热闹起来。曹操站在许都的田埂上,看着农人用新改良的犁耕种,忽然对身边的荀彧说:“你看这田垄,多像棋盘。只是这棋盘上的棋子,是麦子,是农人,是每寸土地。”  荀彧望着远处正在调试水车的郭嘉,笑道:“相爷说得是,这才是最该落子的棋盘。”

刘备在南阳的田地里教流民育秧,指尖沾着泥土,额角的汗滴落在秧苗上。一位白发老农忽然拉住他:“刘公,您看这新育的秧苗,比往年壮实多了。”  刘备直起身,望着漫山遍野的绿苗,忽然觉得袖中的谷种像是在发热,那热度顺着血脉漫遍全身,竟比握着剑时更让人踏实。

徐州的集市上,一个卖炊饼的老汉正吆喝着:“新麦做的炊饼,热乎的!”  两个穿粗布衣裳的孩童挤上前,踮着脚递出几枚铜钱。老汉接过铜钱,给他们各递了个炊饼,“慢些吃,不够还有。”  孩童们捧着炊饼跑远,笑声像撒在地上的麦粒,滚得老远。

曹操路过集市时,见这情形停住了脚步。卖炊饼的老汉认出他,忙用布包了两个热饼递来:“相爷尝尝?这是用新麦做的,比往年的甜。”  曹操接过炊饼,咬了一口,麦香混着芝麻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竟与那日在茅屋吃的一模一样。

他忽然想起郭嘉说过,去年颍川的麦收后,农人们自发留了三成新麦做种,说是要让明年的麦子长得更好。那一刻,他望着集市上往来的人群,看着他们手里的炊饼、肩上的农具、怀里的谷种,忽然觉得这喧闹的集市,比任何朝堂都更像天下的模样。

入夏时,各州传来的农报堆满了曹操的案头。冀州的麦收比往年早了半月,徐州的新麦种亩产多了两石,幽州的流民垦荒达千亩……  荀彧将这些竹简分类整理,忽然发现最厚的一卷是关于各地农书的修订,落款处有曹操、刘备、徐庶的笔迹,竟像是三人一同批注的。

七月流火时,刘备在南阳的试验田迎来了第一次丰收。他站在麦田里,看着农人收割新麦,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马蹄声。抬头见是曹操带着郭嘉,忙迎上去:“孟德怎么来了?”  曹操举起手里的陶罐:“奉孝说你这里的新麦酿酒最好,特来讨一坛。”

郭嘉已经钻进麦田,正捧着麦穗笑得开怀:“元直的法子果然管用,你看这麦粒,比寻常的饱满多了!”  刘备让下人取来新酿的麦酒,三人坐在田埂上,就着月光饮酒。远处的打谷场上,农人正唱着丰收的歌谣,歌声混着麦香,飘得很远。

曹操望着满天星斗,忽然举杯:“敬这天下,敬这土地,敬每粒麦子。”  刘备与郭嘉一同举杯,酒液入喉,竟带着些微的甜,像是融进了整个春天的暖意。

秋收后,各州的粮仓都堆得满满的。徐庶在颍川的书院里教孩童们辨认五谷,忽然见曹操和刘备并肩走进来。他笑着迎上去:“二位怎么有空来?”  曹操指着墙上的农图:“来学学,省得下次被奉孝笑话连稗子和麦子都分不清。”

窗外的田埂上,老农正带着孙子播种,小小的手掌里攥着新收的谷种,像是握着整个天下的希望。徐庶忽然想起那个雪天,三人在茅屋下棋,郭嘉醉卧,炭盆里的火光跳跃,将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徐庶望着窗外那祖孙俩的身影,指尖无意识地在案上的竹简上轻点。案上摊着的是新绘的《农时月令图》,墨迹尚未全干,边角还留着孩童们用炭笔涂抹的歪扭小太阳。

“元直这书院倒是比军营还热闹。”  曹操伸手拂过孩童们堆在墙角的陶罐,里面盛着各色谷物,标签是稚嫩的笔迹写的  “麦”“黍”“稷”。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脚够架子上的陶罐,刘备伸手将罐子递到她怀里,小姑娘脆生生道了谢,怀里抱着陶罐跑回同伴中,引得一阵雀跃的笑闹。

郭嘉不知何时也晃了进来,手里还攥着半块麦饼,见着曹操便扬了扬下巴:“孟德今日倒有闲情,不去查勘新修的水渠了?”

“奉孝不也没去清点军械?”  曹操挑眉,目光落在郭嘉嘴角的饼屑上,忽然笑了,“看来颍川的麦饼比许都的合你胃口。”

徐庶端来三碗热茶,水汽氤氲了三人的眉眼。“前几日收到河北急报,袁绍那边遣人来求购粮种。”  他将茶碗推到三人面前,“说是冀州去年遭了蝗灾,今年的谷种不够用。”

刘备捧着茶碗的手指微微一顿:“袁绍向来眼高于顶,竟会主动求援?”

郭嘉咬着麦饼含糊道:“他粮仓里的陈粮怕是见底了。去年蝗灾时他只顾着扩军,不肯开仓放粮,如今秋收虽丰,却耗不起从头育种的功夫。”  他咽下麦饼,接过徐庶递来的茶,“不过这粮种可不能轻易给。”

曹操指尖在茶碗沿划了个圈:“给,但不能白给。”  他看向刘备,“玄德以为呢?”

“可附条件。”  刘备沉吟道,“让他开放边境互市,许我等在冀州推广新粮种。”  他顿了顿,补充道,“派些农师同去,教冀州百姓辨识良种,如何沤肥,如何防虫害。”

郭嘉啧了一声:“玄德这是要把冀州也变成你的麦田?”

“天下的土地本就该养天下的人。”  刘备望着窗外,老农正弯腰将孙子手里的谷种播进翻松的土里,“去年雪灾时,奉孝不也说过,雪水融了都是一样的墒情?”

曹操忽然拍了拍案几:“就这么办。让荀彧拟文书,派二十名农师随粮种同去冀州。”  他起身走到墙边,指着《农时月令图》上标注的  “冬至”  字样,“再过三月便是农闲,正好让各州农师齐聚许都,编一部《齐民要术》。”

徐庶眼睛亮了:“此事若成,便是千秋功业。”

郭嘉打了个哈欠:“编书之事枯燥得很,我就不掺和了。”  他晃了晃手里的空茶碗,“不过农师里头若有擅酿酒的,倒是可以唤来与我切磋切磋。”

正说着,院外传来马蹄声,张辽掀帘而入,见着厅内情形愣了愣,随即拱手:“主公,徐州急报,陈登大人说今年冬小麦长势喜人,只是……”

“只是什么?”  曹操追问。

“只是有流民往徐州聚集,说是听闻那里有新粮种,能亩产三石。”  张辽递上竹简,“陈登大人问是否要增派人手疏导。”

刘备接过竹简细看,眉头微蹙:“流民多是青壮,若能安置妥当,便是上好的劳力。”  他抬头看向曹操,“不如让屯田都尉去徐州一趟,教他们开垦荒地。”

“玄德这话正合我意。”  曹操点头,“就让枣祗去,他最懂屯田之事。再让李典带三百兵卒护送,免得沿途生乱。”

郭嘉忽然笑了:“我也去凑个热闹?听说徐州的狗肉炖得不错。”

曹操瞪了他一眼:“你去了怕是要把屯田都尉的酒都喝光。”  话虽如此,嘴角却带着笑意,“想去便去,只是得记得带些新粮种回来,别光顾着吃喝。”

几人正说着,忽然见那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一支麦穗跑进来,奶声奶气地喊:“先生,你看我找到的!”  徐庶笑着接过,麦穗沉甸甸的,颗粒饱满。小姑娘又指着刘备腰间的玉佩:“这个好看,像我娘戴的花。”

刘备解下玉佩,递给小姑娘:“送你了,要好好保管。”  小姑娘欢天喜地地跑了,徐庶望着她的背影,忽然道:“当年在颍川,我也常带孩童们去田埂上认庄稼。”

“那时奉孝总说你是在耽误孩童们学兵法。”  曹操回忆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怀念。

郭嘉摸了摸鼻子:“我那是怕元直把孩童们都教成农夫,将来谁来帮孟德打天下?”

“打天下不就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心种庄稼?”  刘备轻声道,目光落在窗外那片刚播下种子的土地上,“若天下太平,谁不愿妻儿绕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曹操举杯,茶碗相撞发出清脆的声响:“那就为这太平,再拼上几年。”

秋收后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便到了冬至。徐州城外的屯田区里,流民们盖起了简陋的茅屋,田埂上的冬小麦冒出了绿油油的嫩芽。陈登陪着郭嘉在田埂上散步,见他不时弯腰查看麦苗,忍不住笑道:“奉孝何时也成了农师?”

“这你就不懂了。”  郭嘉捻起一株麦苗,仔细看了看根部,“这新粮种可是我跟着元直试验了三年才成的,比寻常麦种耐寒,产量还高。”  他忽然压低声音,“你可知孟德和玄德为何如此看重农事?”

陈登摇头。

“因为他们都明白,这天下的根基不在城池,不在兵马,而在这每一寸土地,每一粒粮食。”  郭嘉望着远处劳作的流民,“去年雪灾,多少人易子而食?若不是提前备下了粮种,推广了新的耕作之法,今年秋收哪能有这般光景?”

正说着,忽然见刘备带着几名农师走来,农师手里捧着陶罐,里面是沤好的绿肥。“奉孝也在?”  刘备笑着打招呼,“这绿肥效果不错,你看这麦苗,比旁边的壮实多了。”

郭嘉蹲下身,用手指扒开泥土看了看:“确实不错。玄德这本事,怕是连老农都要佩服。”

“不过是跟着元直学了些皮毛。”  刘备谦逊道,“倒是奉孝,上次在颍川说要学认五谷,如今学会了吗?”

郭嘉嘿嘿一笑:“勉强能分清麦子和稗子了,再学几日,说不定能赶上孟德。”

几人正说笑,忽然见一名兵卒匆匆跑来,对着刘备拱手:“主公,荆州刘表遣人送来书信,说想要求购一批新粮种。”

刘备接过书信细看,眉头微蹙:“刘表向来与我等不睦,今日怎会突然求购粮种?”

陈登道:“听闻荆州今年遭了水灾,粮食歉收,怕是撑不过这个冬天了。”

郭嘉摸着下巴:“刘表此人优柔寡断,若不是走投无路,断不会开口求援。”  他看向刘备,“玄德打算如何应对?”

刘备沉吟片刻:“粮种可以给,但不能像给冀州那样轻易。刘表麾下多有能臣,若能借此机会与之交好,对将来总是有益。”

“玄德倒是想得长远。”  郭嘉笑道,“不过刘表此人,怕是难当大任。”

“不管怎样,救民于水火总是没错的。”  刘备提笔写了回信,交给兵卒,“让来使带些新粮种回去,再派两名农师去荆州指导耕作。”

兵卒领命而去,陈登望着刘备的背影,对郭嘉道:“玄德仁厚,难怪能得民心。”

郭嘉叹了口气:“仁厚是好事,可这天下,光靠仁厚是不够的。”  他望着远处的炊烟,“不过也罢,有孟德的雷霆手段,再加上玄德的仁厚,或许真能闯出一番天地。”

冬至过后,天气愈发寒冷。许都的相府里,曹操正与荀彧商议来年的春耕之事,忽然见郭嘉裹着厚厚的狐裘闯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封书信。

“孟德,你看这个。”  郭嘉将书信递过去,脸上带着兴奋,“孙策在江东打了胜仗,占了庐江,还送了些江东的新粮种来。”

曹操接过书信细看,笑道:“孙策这小子倒是有几分能耐。这江东的稻种据说能一年两熟,若是能在南方推广,可是天大的好事。”

荀彧道:“只是南方水网密布,与北方的耕作之法不同,怕是需要派些熟悉水性的农师去指导。”

“我看可以让邓艾去。”  曹操道,“他熟悉水利,又懂农事,派他去再合适不过。”

郭嘉忽然打了个喷嚏:“说起来,玄德在徐州怎么样了?前几日听说那里下了大雪,不知流民们可有足够的御寒之物。”

“放心吧,玄德早已让人准备好了棉衣和柴火。”  曹操道,“他还说要在徐州建一座粮仓,专门储存新粮种,以备不时之需。”

正说着,忽然见刘备推门而入,身上还带着雪沫子。“孟德,奉孝,你们都在。”  他搓了搓手,“徐州的雪下得真大,不过幸好早有准备,流民们都安然无恙。”

“我就知道你办事妥帖。”  曹操笑着递给他一杯热茶,“刚还说要派邓艾去南方推广稻种,你觉得如何?”

刘备接过热茶,暖了暖手:“邓士载确是合适人选。不过南方多瘴气,得让他多带些药材,以防不测。”

“还是玄德想得周到。”  曹操点头,“我这就让人去安排。”

郭嘉忽然笑道:“你们都在说正事,我倒想起一件趣事。上次在徐州,我见陈登家的厨子做了一道鱼脍,味道极鲜,等开春了,咱们一起去尝尝?”

曹操和刘备相视一笑,连日来的忙碌似乎都在这笑声中消散了。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将整个许都裹进一片洁白之中,而屋内的炭火正旺,映着三人的笑脸,温暖而明亮。

转眼便是开春,万物复苏。各州的农田里都热闹起来,农人忙着春耕播种,田埂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许都的书院里,徐庶正教孩童们绘制《春耕图》,忽然见曹操、刘备和郭嘉一同走进来。

“元直,我们来向你辞行。”  曹操道,“奉孝要去江东,我和玄德要去河北,看看新粮种的长势。”

徐庶笑道:“看来三位又要大忙一场了。”  他转身从案上拿起三卷竹简,“这是我整理的各地农事纪要,或许对你们有用。”

三人接过竹简,郭嘉翻开一看,里面详细记载了各地的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和适宜种植的作物,不由得赞道:“元直真是有心人,有了这个,我们就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了。”

刘备也翻开竹简细看,忽然指着其中一段道:“这里说北方适合种植粟米,南方适合种植水稻,若是能在南北交界处试种一些耐旱的稻种,或许能有意外收获。”

“玄德这个想法不错。”  曹操点头,“等从河北回来,我就让人去试试。”

几人又说了些闲话,曹操忽然道:“元直,等我们回来,还在这书院里聚聚,到时让奉孝做东,尝尝他从江东带来的好酒。”

郭嘉笑道:“没问题,不过你们可得多带些新粮种回来,让元直也开开眼界。”

徐庶笑着点头:“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三人辞别徐庶,走出书院。春风拂过,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埂上的野花竞相绽放,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刘备望着远处的农田,忽然道:“真希望这样的光景能一直持续下去。”

曹操望着满天的风筝,忽然笑道:“会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总有一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郭嘉举起手中的酒壶,对着春风一饮而尽:“为了这一天,干杯!”

刘备和曹操也一同举杯,酒液入喉,带着春天的清新与甘甜,仿佛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远处的田埂上,老农正带着孙子播种,小小的手掌里攥着新收的谷种,像是握着整个天下的希望。

三人在春风中豪情畅饮后,各自踏上了不同的征程。曹操带着他的壮志与谋略,奔赴河北战场,决心在那片土地上建立不世之功,为实现天下太平的宏愿踏出坚实一步。刘备则心系农田与百姓,开始思索如何将那田野间的生机,拓展至天下的每一寸土地。而郭嘉,摇着他的羽扇,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这看似平静的局势下,谋划着更深层次的布局。

曹操的军队如汹涌的潮水,迅速在河北地区集结。营帐连绵不绝,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宛如一片黑色的海洋。曹操站在营帐前,望着远方,心中满是对这场战役的坚定信念。他深知,只有统一北方,才能为天下的太平奠定基础。此时,他的谋士们围聚在他身旁,纷纷献上自己的计策。荀攸指着地图,详细地分析着敌军的部署:“主公,袁绍虽占据河北要地,但内部矛盾重重,我们可先从其薄弱环节入手,逐步瓦解其势力。”  曹操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郭嘉虽未亲临战场,但他临行前的一番话,仍在曹操耳边回响:“主公,袁绍刚愎自用,但其麾下不乏能臣猛将,切不可轻敌。可先以奇袭扰乱其军心,再以正兵决胜。”  曹操将这些话语铭记于心,他知道,这一战,关乎着天下的未来。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曹操的军队如猛虎下山,向袁绍的阵营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骑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曹操亲自率军冲锋,他的身影在战场上格外显眼,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双方军队短兵相接,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大地。在激烈的战斗中,曹操的军队逐渐占据了上风。袁绍的军队开始出现慌乱,士兵们纷纷四处逃窜。曹操抓住时机,乘胜追击,一举攻破了袁绍的多处防线。

刘备回到自己的领地后,立刻着手实施他关于农田的计划。他亲自走访田间地头,与老农们交谈,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他还召集了当地的能工巧匠,商议如何改进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他的倡导下,一场农业改革悄然展开。新的灌溉系统被引入农田,清澈的水流顺着沟渠流淌,滋润着每一寸土地。耐旱的稻种也在南北交界处开始试种,刘备满怀期待地看着那一片嫩绿的秧苗,仿佛看到了百姓丰收的景象。他深知,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才能真正太平。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刘备还在各地设立学堂,教授百姓种植知识。他亲自授课,耐心地解答百姓们的疑问。在他的努力下,百姓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https://www.24kkxs.cc/book/1659/1659648/2330653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