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利益绑定,治国之策!
徐妙锦闻言,霎时间杏眼圆睁,难以置信地望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灾情发生时,授予他们临时决断之权,这是政务处的决定,朕也是同意。”
“他们利用这一点,滥杀无辜,确实是朕失算了。”
朱允熥很坦承的承认自己的失误。
遇到大灾这种情况,临时下放一部分权力,是历朝历代的惯例。
他也没有去细想这其中的弊端。
还真没有想到,封建时代的官员,竟敢如此无法无天。
“但他们在改革后贪污,并不出乎朕的预料。”
“治理国家,从来都是如此。”
朱允熥的声音冷静而淡然:“若非有足够的利益驱动与诱惑,朕的新政又怎能顺利推行下去呢?”
“那些阻力,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若没有甜头可尝,又怎会甘心顺应?”
“正如你之前所说,若没有新政,没有大明的工业化改革,即便没有贪官污吏,官员个个都清廉如水,那些身陷苦难的灾民,也绝不可能顺利吃上热腾腾的白面馒头和粥饭咸菜。”
“那样一来,大灾时期,因官员徇私枉法而枉死的百姓并不一定会减少,但因饥饿而毙命的灾民,一定不止是数百人,而是数以万计,以十万计,乃至更多!”
徐妙锦听到这番话,娇躯猛地一震。
她痴痴地望着朱允熥,樱唇微张,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间,却终究一个字也未能吐出。
这是事实。
以前的朝廷,没有能力做到今日这样的救灾。
不管官员贪不贪都无济于事。
在黄河溃堤后,饿死的百姓,一定是多得数不清的。
朱允熥轻叹一声,目光中带着一丝常人难以理解的深沉:“你可知朕的新政,在推行之初,你可知朝野内外有多少反对的声音?”
“多少人明里暗里阻挠?”
“纵然它在朝堂之上顺利通过,可真要将其贯彻到底,去具体执行落实的,可并不是庙堂上高官。”
“要推行新政,靠的是遍布大明帝国每一个角落的各级官僚。”
“他们才是新政能否落地的关键。”
“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
“若不给予他们些许利益,不让他们尝到一点甜头,他们又怎会真正地实心办事,竭力而为?”
“那样的话,即便朝堂之上再怎么雷厉风行,再怎么不遗余力地推动,最终新政落实下去,也一定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寸步难行。”
“治国者,从来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朱允熥的眼神坚定而果决,字字铿锵:“朕,别无选择。”
他猛地提高了音量,振声道:“只要能够将新政顺利推行下去,让千千万万的百姓从中受益,就让这些贪官污吏贪墨一点钱财,又算得了什么?”
“相比起新政带来的巨大福祉,这区区蝇头小利,朕可以让出来。”
“此次河南大灾,为何没有出现饿殍遍野的惨状?”
“为何灾民能基本得到妥善安置?”
“这便是新政推行后,实实在在的结果!”
“否则,面对如此规模的浩劫,河南将会变成何等惨烈的人间炼狱?”
徐妙锦被这番话语震撼得无以复加,久久不能言语。
小姑娘虽素来聪慧过人,心思玲珑,但毕竟年岁还不大,且从未涉足治理国家这等宏大的课题,更遑论深入思索其中的权谋与博弈。
此刻,听闻朱允熥将这惊世骇俗的“治国之道”直白地道出,她只觉心神俱震,百感交集,复杂的情绪在胸腔中激荡翻涌。
然而,当徐妙锦细细品味朱允熥的话语,反复思量其中深意之时,竟发现这听似悖逆的逻辑,却又隐隐透着难以辩驳的合理性。
她不由自主轻轻颔首。
此前,朱允熥几乎将所有的心力,都倾注于新政的推行之上。
对于与新政息息相关的政策、规章、措施,他自然是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与革新,不遗余力地扫除一切阻碍。
反之,对于那些与新政关联不大,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波澜的方面,他则秉持着能不动则不动的原则,极力维持现状。
毕竟,新政本身就已触及太多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实在没必要因为其他旁枝末节之事,而分散精力,更不应因此牵连、影响新政的顺利推行。
让官员在一定范围内“分享”新政的红利,甚至允许他们从中获取一部分“灰色收益”,这本身就是朱允熥推行新政时所埋下的一个重要伏笔,亦是新政得以顺利运转的润滑剂之一!
这一理念,与他鼓励藩王和豪绅积极出海,将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通过政策引导,主动让渡一部分给那些藩王和地方豪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并非是简单地施恩,而是精妙的利益捆绑。
让这些人在新政的大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成为其坚定的拥护者。
同样地,设立股市,将大量的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进行上市,同时又允许地主将手中的田地作价,折算成股份参与到新兴产业之中,其深层目的也是如出一辙。
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促使那些世代固守田园的封建地主,迅速完成身份的转换,摇身一变,成为新时代的资本家。
诚然,资本家在某些层面上,或许被世人诟病,带有“逐利”、“贪婪”的负面标签。
但在朱允熥的眼中,他们却比那些思想陈旧、固步自封的“封建地主”要更为灵活,更具开拓性,也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只要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初步转型得以顺利完成,大明王朝便能拥有足够多的、与新政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利益集团。
到了那时,新政的推行与贯彻,便将不再面临根深蒂固的阻碍,而会得到来自内部更为强大的推动力。
官员贪腐的问题,亦是基于此种考量。
在新政推行的初期,若是不能给予官员们一定的利益让渡,不能让他们清晰地看到新政所能带来的巨大好处,那么即便朱允熥手握生杀大权,杀得人头滚滚,天下官僚也会选择消极应对,用懒政、怠政来敷衍塞责,从中作梗,新政最终只会举步维艰,甚至最终胎死腹中。
然而,一旦这些官僚们亲身尝到了新政所带来的真金白银的巨大收益,当金钱的诱惑摆在面前,他们便会迅速转变固有的观念,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从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新政的推动与实施之中去,成为新政最得力的执行者。
触动一个人的灵魂,使其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无疑是极其困难的。
然而,只要改变了其所追逐的利益,让其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灵魂”深处那些顽固的旧思想,也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慢慢地、自然而然地随之转变。
“只不过,他们腐化堕落的速度,着实超出了朕的预想。”朱允熥轻声叹息,眼神中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短短数年,他们的利益便已与新政深度捆绑,朕原以来还要再过几年呢,如今看来,却是不必了。”
“你方才所言,句句在理。如今,时势确已不同。”朱允熥语气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新政既已扎根落地,朕也便无需再姑息纵容他们。”
“是时候,该进行一番彻底的变革了。”
新政的顺利推行,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利益集团已然悄然崛起并逐渐壮大。
这些新生的力量,无疑会成为新政最坚定的拥护者和推动者。
因此,此刻即便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也绝不会动摇新政的根基,更不会影响其后续的深入实施。
朱允熥眼中精芒一闪而过,他对这一切,其实早已心中有数,并且做好了充分的预估。
“用贪官,再杀贪官”,这并非是残忍,而是有时在治国之道上,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
在某些特殊阶段,这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别无他法可寻。
对于如何惩治这些逾越底线的贪墨之徒,朱允熥心中早已酝酿出了一套成熟且周密的方案。
随着大明帝国在工业化和金融化道路上高歌猛进,整个社会形态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显著改变。
以往官员的贪腐行为,大多暴露在明面之上。
例如,他们会直接向百姓勒索钱财,巧立各种名目横征暴敛,或是利用手中的权势巧取豪夺,兼并良田等等。
这些显而易见的贪腐行径,无疑会侵害到无数黎民百姓的切身利益。
因此,只要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投诉检举和监督机制,让老百姓拥有畅通无阻的申诉渠道,便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住这种歪风邪气。
不敢说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杜绝,但至少,绝大多数的官员在面对这种明确的风险时,会心生忌惮,不敢再肆意妄为。
然而,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的贪腐部分,例如涉及工程建设经费的贪墨,仅仅依靠这一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工程建设经费的监管,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后世社会,也依然是一个极其棘手,令人头疼的难题。
它远比那些流于表面,直接欺压百姓的简单贪腐行为,要难以解决得多,也更考验治国者的智慧与决心。
当然,在此之前,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依然是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这个根本问题。
毕竟,事要官员去办,选人永远是第一关。
朱允熥振声道:“官吏选任,必须大幅加强考核机制。”
“考核绝不能仅由一个部门说了算,而应由多个不同部门交叉进行,形成严密的制衡。”
“官员的直属上司要负责考核,吏部也需进行独立的考评。”
“都察院同样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督与察核。”
“各方分别独立进行,确保公正严明。”
“治国必先治吏。”
“凡是进入吏部名录的官员,都必须在吏部建立一份独立的个人档案。”
“所有关于该官员的考核评价资料,无论是正面的褒扬,还是负面的指摘,都必须详尽地纳入这份档案之中,不得遗漏。”
“此档案本人无权查阅。唯有在朝廷对该官员进行考核审查时,方能由三名以上的官员同时开启,共同查阅其中的内容,以示公允,并严格保密。”
“同样,若要向档案中补充新的资料,也必须遵循相同的程序,确保每一项记录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在对官员进行考核时,只要有任何一个部门提出异议,认为该官员不称职、不合格,此人便绝不能走马上任,不得染指任何重要职权。”
“无论他的顶头上司怎么大力举荐,只要吏部或是都察院有异议,那便不行。”
“除非有朕的特旨,方可破例!”
“各部门对官吏进行的任何一项考核,负责考评的官员,都必须对考核结果承担最终责任,并亲笔签名存档。”
“配合上不同部门对同一官员分别进行的独立考核,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的现象。”
“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即便没有特别强的能力,至少不会大奸大恶之官。”
徐妙锦此刻也已从先前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仔细聆听着朱允熥的这番治吏方略,不由得赞叹道:“陛下此法,确是精妙绝伦!”
“只是如此严密的考核机制,其运作成本恐怕不菲。”
“京城官员尚且好说,毕竟近在咫尺。”
“但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官员,恐怕还是要以地方的考核为主吧?”
她提出了自己的疑虑:“京城各部鞭长莫及,难以准确掌握地方的真实情况。”
朱允熥闻言,却轻轻摇了摇头,脸上浮现出一丝自信的笑意:“不然。”
“若是放在以前,京师各部确实难以对地方同部门的官员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监督与考核。”
“但今时今日,早已不一样了。”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401556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