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水北调!再探官场深浅!

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水北调!再探官场深浅!


朱允熥沉吟片刻,道:“即刻给金陵发电报传旨,令夏原吉以政务大臣的身份,领钦差之职,总领黄河‘缕堤’和‘遥堤’的修筑,以及所有相关的移民事宜。”

“凡是沿途官府,必须全力配合,不得有丝毫怠慢。”

朱允熥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严厉道:“凡有违抗圣令、阳奉阴违、从中作梗、趁机贪污、鱼肉百姓、欺上瞒下者,皆许夏原吉视情节轻重予以惩处,便宜行事,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夏原吉在理财与治水方面素有建树,又是政务大臣,地方官府不敢不听他的命令,调他来处理此事,可谓是人尽其用、恰到好处。

听到皇帝调来一位政务大臣总领黄河治理之事,陈铮心中大定,拜服道:“陛下圣明!”

朱允熥的目光重新回到陈铮身上,上下审视道:“你说自己治理黄河二十年,又能想出治黄之策,看来还是有些真材实料的。”

陈铮说自己进献的计策,并不是朝堂上的官员有人泄露给他,朱允熥对此其实是比较相信的。

一则是朝堂上的消息,虽然经常有泄露出来,但只要没有正式公布宣布,也不是陈铮这种远在河南的知府,能随便打探出来的。

特别是皇帝说的话。

大臣们可能外传,但又不会随便外传。

陈铮在河道衙门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最近因归德府遭受洪灾才被提拔任命为归德府的知府。

这种人,几乎肯定是没什么深厚的背景的。

其次,就算他真的打探到了皇帝在朝堂上说的话,要迎合皇帝,可谁都不是傻子。

大家都知道,说得与皇帝一模一样,只会引来猜忌。

聪明人会故意说一些不一样的。

只要一部分与皇帝的想法相同,就足够了。

可陈铮的献策,与朱允熥在朝堂上的说法,完全一致。

这反而说明,他应该真没打探到相关的消息,才会这般献策。

只是两人对治理黄河刚好想到一起了。

这并不奇怪。

说到底,治理黄河就那么几个法子。

只要深入思考,很容易得出一致的结论。

朱允熥语气一转,又道:“依朕看,你的性情,归德府知府这个位置并不适合你。”

当初,政务处将陈铮调到归德府知府任上,或许是察觉到河南官场存在问题,意在从外部调来一个清流。

另一方面,归德府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水灾,也确实需要一个深谙治水之道的官员来处理善后。

然而,日常的地方行政管理与治理黄河的专业工作,两者差异巨大。

朱允熥觉得,陈铮此人,更适合在专业领域发挥作用。

“待此番水灾的善后事宜处理完毕,你就去给夏原吉当副手,协助他处理黄河治理的大事吧。”

“臣领旨,谢陛下隆恩!”

陈铮连忙磕头,喜不自禁。

当皇帝陛下说他并不适合担任知府时,他心头骤然一紧,着实被吓得不轻。

陈铮心中有自知之明,自己在黄河治理上倾注了二十年的光阴,几乎是半生心血尽耗于治黄。

论及所长,自己的那点本事确实只适合继续从事河道之事。

然而,又有谁不想更进一步,平步青云呢?

归德府知府的权力和官位,比他从前的职位高出太多。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他当然更愿意当地方的知府,主政一方,体验那种指点江山的滋味。

可皇帝陛下竟然直言他并不适合知府之位?

这又如何不让他感到紧张和忐忑?

万万没想到,皇帝不仅没有贬他的官职,反而将他再度提拔。

当初从一名普通的河道官员被提拔为归德府知府,已然是政务处对他的重要。

只是归德府是一个个刚刚遭受大灾的府,这其中,便有几分“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意味了。

做好了,知府的位子才算稳固。

做不好,那恐怕就是官位归零,乃至人头落地了。

只是,陈铮对此仍信心十足,誓要将归德府治理好,向政务处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可刚刚上任,便立即遭遇了河南官场上下齐心的抵制。

若不是皇帝陛下亲临河南巡视,他这个被“架空”的知府,只怕迟早要走和前任知府一样的路。

要么和河南官场的官员同流合污,要么就被当成“替罪羊”推出去,被朝廷问罪。

地方官场的复杂,远远不是河道衙门能比的。

而今,皇帝陛下让他重返河道,却又直接成了政务大臣夏原吉的副手。

尽管品级尚未明确,但仅凭此事由一名政务大臣亲自领衔,便足见其重要性。

能成为政务大臣的副手,更是比在归德府担任知府更接近权力核心,前程也更为光明。

陈铮心中自是欣喜若狂。

朱允熥随后又详细询问了归德府灾民的安置情况,以及黄河决堤后各项善后事宜的进展。

待了解清楚后,又了一些指示,随后便返回住处,开始更为详尽地拟定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方案。

次日清晨,朱允熥动身前往视察京杭大运河。

尽管隋朝的灭亡与京杭运河的开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可否认,这条宏伟的水道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元朝定都北平后,为了将南方的漕粮顺利运往北方,曾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便是“截弯取直”,极大地提升了运河的航运效率。

毕竟,此前的京杭运河,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向洛阳和长安输送粮食,

与后世为了往北平漕运而开通的格局,有着很大不同。

元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比前朝更强,粮食调运量一度达到高峰。

但自元朝覆灭之后,运河年久失修。虽然大明为北伐做过一定程度的修缮,可整体状况依旧远不如前。

加之黄河屡次决口,泥沙淤积,运河也随之阻塞,航运愈发不畅。

在朱允熥看来,运河的最大价值,并不单单在于漕运粮食。

毕竟,有了蒸汽船之后,海运比河运更划算,运力也更强大。

更何况,蒸汽火车已经问世,南北纵贯的铁路铺设,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如今就已经有人在进行铁路的勘探与规划,前期准备正逐步展开。

运河毕竟是人工开挖,河道深度和宽度都有限。

虽然能行船,但运输能力并不算大。

元朝时期,每年往北输送的粮食大约三百万石。

若按历史原有的发展,至明清的鼎盛阶段,一年也不过四百万石。

一石约合一百二十余斤,折算下来,年运送量在五亿斤左右,也就是二十五万吨。

乍一看似乎不少,但这是整整一年的总量。

为了维持这样的规模,朝廷还不得不养着几十万漕工。

平均下来,一个漕工一年也就能运送一吨粮食,甚至更少。

若将漕工和他们的家属所消耗的口粮算在一起,恐怕消耗的粮食,远比运的的粮食更多。

从效率角度看,这样的运输方式可谓低得惊人,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

不过,朱允熥并没有打算废弃京杭大运河。

相反,他心中早已方案,要让这条运河发挥更大的价值。

不仅仅是继续承担物资运输,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南水北调的通道!

小冰河时代的前奏,已经悄然拉开。

各种反常的天气与气候接连出现,令人心生不安。

今年黄河流域虽然遭遇水患,但朱允熥心里十分清楚,未来几年,北方最大的危机,恐怕不是水灾,而是随着严寒气候而来的大面积旱情。

因为在小冰河的背景下,北方最突出的特征,便是降雨极度稀少。

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尽早启动。

毕竟,这样的浩大工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此时的大明,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浪潮。

蒸汽机被源源不断的制造出来,钢铁产能大幅跃升,各地水库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整体上,已基本具备了开展南水北调的能力。

至于漕运物资,不过是此项工程所带来的附加收益罢了。

更何况,有了蒸汽机船和一整套新技术的加持,同样的一条运河,其运力远不止一年区区四百万石。

在朱允熥的计算中,其物资运输能力完全有可能提升十倍,甚至百倍!

视察过后,他当即拍板,决定将京杭大运河的修缮与黄河治理统筹联动,亦由夏原吉总领其事。

自此,大明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

朱允熥特地召集当地官员训话,要求各地必须做到既要防洪,也要抗旱。

要将广阔的华北平原,建成大明的粮仓。

而不是长期依赖从南方调粮。

皇帝的讲话当场引起极大震动,更通过电报传回金陵,并刊登在《大明日报》之上,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国。

事实上,电报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大明日报》的运作逻辑。

以往,除了地方分社负责编辑和印刷的区域性报纸之外,其余全国发行的报纸,全部需要在金陵印制,再由马车统一分运至各大城市分销。

如今有了电报,总社的新闻稿件可直接传至各地,地方分社便可就地排版、印刷、发行,不再受困于交通延误。

先由金陵的总部,对《大明日报》拟刊登的内容进行统筹汇编,逐字逐句确认无误,再通过电报传送至各省分部,由分部排版印刷,继而分销至各地。

如此一来,山西太原的百姓,便能与金陵城中的读者在同一天读到同样的报纸。

信息传播的速度,由此发生了质的飞跃。

诚然,如今电报以字数计价,《大明日报》每日将大量新闻内容编制成电文发往各地,资金耗费极为惊人。

可若与先前的模式相比,在金陵印刷后再用马车辗转运送到各大城市,电报反而能节省不少人力物力。

这一转变,不仅使报馆受益,也为电报部门开辟了新的盈利途径,推动了电报站与电报线路的进一步建设和投资。

南水北调的规划,无论在官员还是百姓眼中,都显得过于超前,真正能理解其中深意的人屈指可数。

然而,朱允熥乃是手握实权的皇帝,又有足够的魄力,他要推行的事,自然无人能阻。

在这道圣旨颁下之后,朝中提出异议的声音并不多。

毕竟,皇帝陛下的思路向来不同寻常,但每一次的决策,都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大臣们即便心中惊疑,最终也只能折服。

渐渐地,朝廷之中对他新政提出反对意见的官员,已是越来越少。

办妥这些事后,朱允熥并未多作停歇,而是马不停蹄,继续北上赶赴山东。

好不容易出京一趟,他当然要尽可能多巡视几地。

此次黄河溃堤,山东同样受灾,只不过灾情程度较河南要轻不少。

河南官场的贪腐,是他亲临之后才得以察觉的,那么山东呢?

山东是否也潜藏着同样的积弊?

要知道,那个曾经在路上拦驾鸣冤的女子席照雪,正是山东人士。

她控诉的弟弟席云琅遭陷害一案,案情简单,却在地方官场遭遇官官相护,迟迟不得昭雪。

虽然朱允熥并未亲自审理此案,但他心中始终记挂此事。

这次既要察看灾情,他也要顺势探一探山东官场的深浅。

再者,山东是孔圣人的故乡,朱允熥此行也打算顺道前往,亲自祭祀一番。

虽然他正在全力推行“新学”与“科学”,与孔夫子所倡导的许多理念可谓背道而驰,但朱允熥素来秉持实用主义。

他的做法并不是彻底否定旧有的“圣人之道”,而是巧妙地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生生解释为相通。

“新学”和“科学”一旦披上“圣人理论”的外衣,那些口口声声拥护儒家教条的人,便再无立场去反对。

否则,那便是反对圣人了!

至于本就支持新学和科学的人,自然一眼便能看出这是借孔夫子的虎皮做旗号。

他们不会反对,反而乐见其成。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337070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