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七十四章 定策!治水与用人!

第五百七十四章 定策!治水与用人!


眼下的大明,正在进行深入的国土规划。

大明的大片土地,都被精心规划用于种植农作物和植树造林。

每年的粮食产量,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速增长。

这是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后所取得的成就,尽管黄河的溃堤说明其中潜藏的问题也不少,但整体上的成就仍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诸如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成功引进,也功不可没。

此外,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廉价铁器得以普及,农民手中拥有了更多高效的开荒工具,这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为粮食增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朱允熥所制定的粮食战略是,基本口粮必须由大明自己种植解决,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多余的粮食,可以用于出口。

然而,对于天然橡胶、胡椒、苏木、棉花,乃至木材等经济类作物,则主要依靠大量进口。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首先,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最保险的。

大明现在的人口远没有后世那般稠密,可耕地资源完全能够充分满足国内百姓的需求,理论上根本无需进口粮食。

此前之所以仍有粮食进口,仅仅是为了解决短期内因需求爆发而产生的缺口。

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后面再继续进口已毫无必要。

二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粮食产量,实际上都是不太够自己本国百姓吃的。

虽然大明可以进口,但长时间这样做,无疑会激化大明与其他国家的矛盾。

让那些国家底层吃不饱饭的百姓,以为自己吃不饱饭的原因,是由于粮食出口给大明了,从而仇恨大明。

这不利于大明在海外树立光辉伟大的形象,并借此更顺利做生意的。

相反,从这些国家进口经济作物和其他资源就不一样了。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后,他们的经济作物必须也只能出口给大明。

大明再向他们出口粮食,让底层的百姓都能吃得饱饭。

这种做法,将使得大明在世界各国的百姓眼中,形象更友好,更利于开展投资,贸易,以及矿产资源开发。

但这也意味着,大明既要成为一个工业国,也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农业国”。

好在大明也有这样的潜质。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新的农作物种子引入,品种改良,科学种植技术推广,新式农药、以及鸟粪等天然化肥的广泛使用,大明的粮食产量,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蹭蹭蹭地往上涨。

短短数年,大明的粮食产量已经翻了一倍多。

困扰华夏百姓几千年的吃饱饭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熥救灾时,敢于让百姓敞开肚皮吃饱的原因。

现在的大明,还真的不缺粮。

可以预见的未来,朱允熥还有把握再将大明的粮食产量提升数倍,做到有相当多的粮食过剩。

由于煤矿广泛使用后,对柴木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再加上朝廷拨了真金白银,大力进行植树造林,中原地区原本因为过度砍伐而四处变得光秃秃的山头,肉眼可见的重新绿了起来。

出海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配合同时进行的工业技术革命,正让整个大明越来越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黄河的治理,是一项非常难的工程,是困扰了华夏几千年的老问题,也是大明帝国走向工业化极为关键的一环。

故而,朱允熥才亲自前来。

大明的读书人,也并非没有见识。

陈铮治理黄河多年,自然清楚黄河之所以黄的原因。

听到皇帝陛下的话,他猛地一凛,惊讶抬头,望向眼前的帝王身影。

这一刻,陈铮忽然觉得皇帝的身姿越发高大起来。

自陛下登基以来,大力“科学”。

大明通过兴建粮仓、修筑水利、推广粪肥、并从海外进口粮食等一系列举措,让天下百姓得以温饱。

这是几千年来破天荒的第一次。

在此之前,即便史书上大肆吹捧的“盛世”,依旧有无数百姓食不果腹。

而今,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真正做到了路无饥民!

哪怕是此次洪灾肆虐、河南官场贪腐横行的背景下,灾民依旧得到了急需的粮食。

没有发生因为灾情而到处饿死人的事情。

更没有什么“人相食”的惨案。

要知道,“岁大饥,人相食”的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

都不用什么王朝末年,就是王朝鼎盛时期,局部地区因自然灾害而发生这种事情,都数不胜数。

也只有陛下,才做到了让此类悲剧,彻底消失。

陛下,当真是千古未有之明君!

陈铮对此毫无半分怀疑。

他方才之所以那般进言,是担心陛下为了治理黄河,做出什么不切实际的举动。

因为从过往的经验来看,陛下确实有“好大喜功”的毛病。

只是,陛下想做的事,最终都办成了。

陛下的“好大喜功”,也都有了极好的结果。

可他心中那份深深的担忧,却始终难以消解。

陛下是不是太冒进了呢?

大明的各项大工程,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呢?

此刻,听到皇帝陛下言语中的笃定,陈铮的心顿时放下了大半。

自己失言犯错,陛下虽有几分怒意,却并未因此而暴跳如雷,丧失理智,反而在斥责之后,便继续娓娓而谈,对治理黄河的方略了然于胸,胸有成竹。

这才是真正的人君风范啊!

“陛下所言极是!”陈铮从震撼中回过神来,立刻进言道,“臣虽才疏学浅,然治理黄河多年,亦有几分浅薄经验。”

“臣以为,若要黄河长治久安,可采用‘束水攻沙’和‘遥堤防洪’两大措施,双管齐下。”

“‘束水攻沙’,即是修筑缕堤,将河道收窄,迫使水流速度加快。”

“利用水流的强大冲刷力,将河床底部的泥沙带走,从而减少河道的淤积。”

“至于‘遥堤防洪’,则是要扩大河滩的范围,在距离河床较远的地方,修筑第二道防线。”

“河滩内的居民将全部迁徙,但耕地可保留下来,并由朝廷给予免税的优待。”

“当雨季来临,黄河水位暴涨时,可任由河水淹没河滩,仅以遥堤来抵御洪水。”

“这样,黄河在汛期的行洪宽度可扩展数十倍,水流速度因此减缓,水势自然不再凶猛。”

“虽然看上去河面宽阔无边,却反而不似狭窄河道那般险象环生。”

“无论多大的洪水,皆可顺利泄入大海。”

“以此两法,再配合上游植树造林,或可使黄河从此长治久安。”

朱允熥深深地望了他一眼,语带玩味:“你倒是消息灵通,朕在朝堂上所言,竟被你打听得一清二楚了?”

陈铮心头猛地一跳,再次惊慌失措地跪地叩首:“请陛下明鉴!臣绝无私自打探圣谕之举,此番言论皆为臣治河多年之见,绝无刻意窃听。”

他辩解得急切而真诚,生怕被扣上窥探圣意、结党营私的罪名。

朱允熥淡淡一笑,并未深究,只是轻描淡写地摆了摆手:“如此说来,你所见与朕的思路倒是不谋而合了。”

“陛下高瞻远瞩,早已成竹在胸,臣方才不过是班门弄斧,在陛下面前献丑了,臣诚惶诚恐。”

陈铮一边说着,一边以头抢地,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敬畏与羞愧。

他心中确实惊诧不已。

这个治河方略,是他二十年来在黄河一线栉风沐雨、日夜操劳的经验总结,是陈铮铮引以为傲的毕生所学。

论及治理黄河的才干,他自认在大明朝无出其右者。

然而,当听到皇帝陛下说自己提出的方案,皇帝竟早在朝堂上与众大臣商讨过时,他如何能不震惊?

陈铮很清楚,皇帝绝不可能妄言欺骗他。

可问题是,这位年轻的帝王从未亲身涉足“河工”之事,甚至连黄河都没有亲眼见过。

远在千里之外的金陵城中,他竟能凭空想出自己冥思苦想二十年才得出的良策,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原来有如此之大。

陈铮在心中默默感叹。

转念一想,又觉正常。

陛下不仅诗词文章独步大明,更开创了“科学”一脉,带领着大明王朝迈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自己又算得了什么东西,怎配与陛下相提并论?

光是滋生出这种念头,他都觉得荒谬可笑。

陛下之才,天下何人不晓?

又岂是他陈铮能望其项背的。

陛下即便从未做过河工,可天资横溢,照样能洞悉治河的精髓,也丝毫都不足为奇了。

这等非凡的洞察力,正说明陛下乃是天定之君。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虽然口中常言“忠君”,但骨子里,他们其实大多是瞧不起皇帝的。

他们坚信,自己身负经世济民的才华,皇帝只有得到他们的辅佐,才能成就千古帝业。

否则,便终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这便是独属于文人的傲气。

文人们总觉得治理天下这件大事,“非我不可”!

这也是为何,文人入朝之后,总要与帝王争夺权力,希望皇帝能够“垂拱而治”,将治理天下的重任完全交由他们来承担。

说白了,就是他们从内心深处认为,皇帝能力有限,治理不好天下,唯有他们这些文人才能让江山稳固、百姓安康。

因此,皇帝只需安坐龙椅,做一个不插手政务的“虚君”,天下自然太平。

这种“非我辅佐不可”的思维,自儒家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刻入了每一个儒生的骨髓。

毕竟,连儒家圣人孔子,也同样怀有此等抱负,希望君王能完全听从自己的政治主张。

后世的儒生们学习孔圣人,自然也将这一深藏的“思想内涵”继承了下来。

然而,在大明朝,当今这位朱允熥皇帝,却是真正让天下的读书人打心底里信服。

他们头一次生出感慨:原来,陛下没有我们的辅佐,依然能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更胜一筹!

陈铮思绪百转,耳边忽又传来朱允熥的声音:“既然你心中早有良策,为何之前不曾上报?”

“陛下!”陈铮从沉思中惊醒,忙不迭地解释道,“并非是微臣不愿进言,而是心中实有诸多顾虑。”

“‘束水攻沙’之法尚且好说,表面上看,只需用钢筋水泥修筑坚固的河堤即可。”

“然而,此法虽精妙,风险却也极高。”

“束水之后河堤更窄,水流更凶险。”

“一旦河堤被洪水冲垮,所造成的危害将远超从前。”

“要真正实施此法,还必须配合‘遥堤防洪’。”

“要推行‘遥堤防洪’,就必然要扩大黄河的行洪区域。”

“可黄河两岸,皆是肥沃的良田,百姓世代繁衍生息,居者甚众。”

“将他们尽数迁移,绝非易事。”

“这需要朝廷拨付巨额款项,更需要各级官吏通力合作,妥善安排。”

“否则,势必引发两岸百姓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导致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陈铮深吸一口气,语气里透出深深担忧:“微臣正是出于这些考量,才不敢轻率进言,以免误国误民。”

“今日得见陛下有大禹治水之魄力,尧舜之贤明,臣方才敢放心将此计上呈。”

“却不想陛下心中早有韬略,倒是臣献丑了。”

“臣仍有一言上谏。”

“陛下若要实施此法,务必精心挑选廉洁能干的官吏,妥善安抚和安置百姓,万不可草率行事。”

朱允熥轻轻颔首,沉声回应:“朕知道了。”

他的目光转向黄河旁那片曾被洪水淹没的广袤良田。

虽然许多地方的洪水已然退去,但那被冲刷、淤积的水痕依旧清晰可见,触目所及,皆是一片狼藉、残败的景象。

“要办成此事,此人必须有极大的权力,可方便协调黄河沿岸各省官府衙门办事,又需怀有悲悯苍生之心,同时还得具备卓越的治水能力。”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339125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