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七十六章 文明的灯塔!压垮百姓的风俗!

第五百七十六章 文明的灯塔!压垮百姓的风俗!


要知道,新学与科学的推广固然顺利,可积淀数千年的封建传统势力依旧不可小觑。

哪怕他们在大势之下暂时偃旗息鼓,却仍能深刻左右无数民众的思想。

改革推进得越快,观念上的碰撞也就越激烈。

朱允熥这一招,绝妙之处正在于,即便反对者明知他是在借圣人之名行自己的新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来。

除此之外,朱允熥还怀有更长远的谋划。

那便是将“圣人理论”传播到海外。

“科学”是大明独有的财富,而“圣人”却是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象征。

朱允熥强调,周边各国若想像大明一样富庶强盛,首先要学习的并非科学和新学,而是孔夫子旧有的道统!

这不仅是大明对外的宣传口径,更是朝廷反复强调的“普世真理”。

文化的扩张,是提升大明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步。

要让列国之民心悦诚服、由衷仰慕,就必须令他们相信大明才是文明的灯塔。

因此,朱允熥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亲自祭祀孔圣人,本身便是最有力的姿态,也是一份极具分量的外宣。

这些儒家的“普世真理”,大明自己可以不信,或者仅仅装着信的样子,披儒家之皮,行科学之实,但对外面的国家,却一定要让他们相信。

这亦是让大明始终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

……

有了河南的前车之鉴,此番在山东迎驾的,只有巡抚李崇文、巡按王守廉,以及他们直属的随从官员。

地方上除了所在府县的知府、知县之外,再无多余官员出面。

河南官场在皇帝巡视之后已被搅得天翻地覆,一切皆是从全省官员们集体接驾开始。

山东官员们纵然心思再迟钝,也不可能再犯和河南一样的傻,给自己惹祸上身。

行过迎驾大礼后,朱允熥开口询问山东的施政情形。

巡抚李崇文立即上前,滔滔不绝地答道:

“自臣上任山东巡抚以来,秉承圣意,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新学’与‘科学’。”

“数年来,共新建新学及科学讲堂书院四座,兴办各类学校五百七十一所。”

“新建规模较大的工厂共有六百八十三家。”

“境内兴修水库五十二座,铺设水泥道路一百零六条,其中国道六条,省道……”

他说起自己任上所办之事,如数家珍。

修建了多少学校,设立了多少工厂,开凿了几座水库,铺了多少条驿路,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开垦了多少荒田,甚至包括引进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的亩数与产量,都一一罗列出来。

那股熟练劲儿,似早已在心里背诵过无数遍。

后世有句俗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意思是,当官要有政绩,就得拿得出确凿的数字作凭证。

李崇文虽然未在后世做官,却深谙此道,把其中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各种政绩数字皆是信手拈来。

不过,朱允熥倒没有因此反感。

若放在后世,他对这种以数字堆砌政绩的官员,大抵是不屑一顾的。

可眼下终究还是大明,尽管他正全力推行改革,但多数官员出身皆受儒家教化,向来喜欢空谈文章道德,对切实的数字和具体政绩往往麻木迟钝。

在做官一事上,这些出身儒门的读书人,最大的心得并非如何兴利除弊,切实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而是如何以所谓的道德文章去“感化”百姓。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里,官府素来讲究无为而治。

只要不扰民,让百姓安生度日,便被称作是清官。

哪怕整日高谈阔论,只讲仁义礼智,不做任何实事,也未必会被视作无能。

这反而是传统封建时代官员的“为官之道”。

越是“清官”,越喜欢这样。

可如今的大明,在朱允熥的推行下正急速蜕变,朝廷所需的,已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之士,而是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能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的能臣干吏。

相比之下,李崇文这种以“数字”论政的官员,反倒更合朱允熥这个皇帝心意。

至少,他会为了政绩数字而付诸实际实动,做一些实事,这才是朱允熥想要的结果。

“嗯,不错,不错!”

李崇文将政绩一一道来,朱允熥不断点头称许,“若李爱卿所奏不虚,那山东在你的治理下,确实是蒸蒸日上,朕很是欣慰。”

李崇文心中一松,立刻伏地叩首,声音铿锵而恭敬:

“臣承蒙陛下不弃,擢升为山东巡抚,得以主政一方。”

“臣必竭尽全力,勤勉为政,治理好山东,不负朝廷所托,不负陛下圣恩!”

朱允熥朗声一笑,挥手示意他起身,道:

“有这份心便好。只要实心实意为朝廷办事,朕绝不会亏待你们。”

说罢,他的目光转向一旁始终未语的山东巡按王守廉,道:

“王爱卿,你可有何事要奏?”

先前李崇文滔滔不绝,而王守廉却站在一旁,始终保持沉默,两人形成了鲜明对照。

此时见皇帝点名,王守廉方才有了反应,拱手行礼:

“启奏陛下,李巡抚治理山东,卓有成效,臣亦心生钦佩。”

“臣身为巡按,首责乃是监察山东百官行事。”

他略顿片刻,接着道:

“恕臣直言,山东这两年,经济发展确实迅猛。”

“从前饿着肚子的百姓,如今几乎家家有余粮,衣食已不再是难题。”

“四野再无饿殍横陈。”

“即便黄河溃堤,灾势汹涌,赈济仍然井然有序。”

“灾民皆能得食,衣食无忧,再无饥寒之苦。”

“此乃陛下圣德所及,亦是李巡抚治理山东的显著功绩。”

“仅此一事,便可称为不世之功!”

王守廉语声一转,眉宇凝重:

“然而,功绩背后,亦藏有隐忧。”

“山东经济繁盛,百姓丰衣足食,人心却已不似往昔那般淳厚质朴。”

“昔日之山东,乃孔孟之乡,礼法森严,人心向善。”

“可如今风气骤变,几乎人人逐利,个个唯钱是图。”

“此风蔓延愈烈,若不早加警惕,恐将酿成大患。”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陡然高了几分,面色亦愈发激动:

“如今山东已渐养成‘笑贫不笑娼’之俗!”

“只要能赚到钱,纵然沦为娼妓,也有人视作能耐,甚至趋之若鹜。”

“反之,若是清贫守节,哪怕德行高洁,却往往遭人轻视、被讥为无能。”

“昔日山东嫁女,择婿必先看其礼义人品,贫富倒在其次。”

“而今世道风气已变,动辄索要高额聘礼,唯钱是问,不问德行。”

“与其说是嫁女,不如说是卖女!”

王守廉言辞愈加激烈,痛心疾首:

“此类歪风,不止一端,层出不穷。”

“虽不致使百姓立刻流离失所,却潜移默化,极大腐蚀人心。”

“长此以往,百姓皆以逐利为先,不顾廉耻礼义,何谈‘孔孟之道’,何谈社稷根本?”

王守廉深深一揖,声音沉重:“臣以为,此绝非小事!朝廷若不加理会,陛下若不明察,恐怕大明的江山社稷,也会因风气之腐朽而渐渐动摇。”

朱允熥闻言,眉头缓缓蹙起。

大明社会风气剧烈变化,他并非毫无所觉。

探听司送回的情报,诸多大臣的折子,皆提及过类似的问题。

朱允熥心里早有分寸。

这股风气,并非偶然,而是大明社会在转型中的必然产物。

从封建社会森严的宗法秩序,走向以资本为主的工业格局,社会逐利、人人向钱看,实属顺理成章。

在旧日的士大夫眼里,这样的风气剧变,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礼崩乐坏”。

若非他以“利益”为诱饵,让地主、士绅在这场变革中也分得厚利,恐怕改革之路早已遭到激烈的抵制与反扑。

逐利追“钱”,并非全然是坏事。

至少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关口,它的确能刺激生产、释放潜力,推动大明向前迈步。

可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风俗浇薄、人心浮躁、礼义廉耻渐失。

若朝廷对此放任不管,只会让社会的根基逐渐动摇。

因此,必须在舆论导向上不时纠偏,使社会风气不至彻底堕落,让人心仍能维持在相对良性的轨道上。

朱允熥收敛思绪,缓缓开口问道:“依卿所见,朝廷当如何处置?”

王守廉立刻伏地叩首,随即从怀中取出一份奏折,双手高举过顶,声音恳切:

“臣斗胆上奏,请朝廷拔款重修孔庙,并请陛下亲临曲阜,祭祀圣人,以彰儒风之正统,端肃世道人心!”

朱允熥微微一怔,旋即含笑颔首:“爱卿所言甚是。朕此行来山东,本就有此打算。”

王守廉闻言大喜,连连叩首,额头触地作响,激动道:“陛下圣明,万世之福!”

朱允熥静静凝望着他,眼底闪过一抹复杂之色。

王守廉这份奏请表面无懈可击,合乎礼义,合乎时势。

可朱允熥心中却有明悟,恐怕王守廉此举,并非他所说的那般简单,背后或者另有一层隐秘用意。

不过,对方既然讳莫如深,朱允熥也懒得再追问,转而问起另一桩更关切的事。

“方才卿言,民间借嫁女索要巨额聘礼,已成风俗之弊,是否确有其事?”

他心中对此事早有印象。

此前席照雪拦路告状,就是因她弟弟准备娶妻时,被索要巨额聘礼而起。

如今再听堂堂山东巡按当面陈说,怎能不格外留意?

王守廉躬身答道:“回陛下,确然属实。”

“近些年,民间嫁娶,往往不论人品贤愚,只计聘礼高低。”

“聘礼索得愈多,女方之家便觉得是无上荣耀,更被宗族亲友、邻里街坊赞誉为能耐,颇以此为光。”

“反之,若聘礼菲薄,立时遭人讥笑,称之‘赔钱嫁女’,甚至骂此家生女如生赔货,令人难堪至极。”

“此风一长,各家自是非有巨额聘礼不嫁。”

“那些待婚的男子,为筹聘礼,不惜耗尽全家积蓄,甚至典当家产。”

“更有甚者,举债成婚已成常态。”

“借不到银行的钱,便转向市井借高利贷。”

“豪强富户见此有利可图,公然设立所谓‘聘礼贷’,以男女婚姻为饵榨取血汗钱。”

“一旦男子落入其中,利息层层相加,利滚利,利滚利,终生难以解脱。”

他顿了顿,神色更愤慨:“更可恶的是,有些原非良家之女的娼妓,竟混迹其中,假借婚嫁之名,行欺诈之实。”

“待得聘礼到手,便远走高飞,逃之夭夭。”

“如今朝廷施行新政,人口迁徙无拘无束,她们一旦逃往外地,几乎无从追索。”

“还有一些刁民之家,虽不逃婚,却借故滋事,强行赖账,将聘礼据为己有,拒不履婚约。”

“遭此类诈骗,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

“其中亦有愤而暴起,持刀杀人报复者,由此酿成人命惨案。”

“诸如此类乱象,层出不穷。”

朱允熥剑眉一挑,沉声追问:“既然明知婚嫁风俗败坏,危害深重,山东官府难道就全然束手无策?”

“尔等就未曾思索应对之法?”

王守廉忙叩首道:“陛下恕罪!此事实非臣等无能。”

“只是婚丧嫁娶,本为民间风俗,官府若强行干预,极易引起怨怼,事倍功半。”

“况且,大明律法,对此亦无规定。”

“他们所行之事虽不堪,却并不违法,官府自难随意介入。”

“此前,臣虽惩治过几名假借‘嫁女’行骗的刁民,对这些人绳之以法,并加以重刑,但终究只是杯水车薪,难以逆转大势。”

他略一沉吟,又道:“此风并非山东独有。”

“据臣所知,江南诸省,较山东尤甚。”

“江西、福建的聘礼之高,远超山东,直令人瞠目结舌。”

“寻常百姓自不必说,就连官宦士绅之家,亦不敢轻言娶妻。”

“只因娶妻一事,已成为压垮门第的沉重负担。”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334817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