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七十七章 惩治不良之风!朱允熥的办法!

第五百七十七章 惩治不良之风!朱允熥的办法!


江西、福建等地,此风更甚?

朱允熥眉头骤然一挑,眼神亦似是深邃几分。

此前探听司上陈的情报中,的确提到各地婚嫁攀比之弊。

但在当时的他看来,这不过是“饱暖思淫欲”的表现。

百姓温饱有余,便转而追逐所谓的体面与虚荣。

在某种意义上,这甚至还可视为自己治理天下的成果。

百姓能因吃饱穿暖而操心“面子”,也算盛世的景象。

若是连饭都吃不饱,谁又会关心这些呢?

故而,朱允熥当时只是付之一笑,将此当作民间趣谈,从未上心。

此刻再听王守廉的话,才明白原来事情并非那般简单。

眼下这股风气,已经不仅仅是“虚荣之病”,而是隐隐成了祸患。

“依爱卿之见,朝廷该当如何扭转此等不良风俗?”朱允熥目光灼然,紧追一问,又沉声道:“是否应当立法,明令禁止借嫁娶索要聘礼的行为?”

王守廉神色一肃,伏地答道:“陛下,臣以为,婚丧嫁娶,本属礼制。”

“百姓循礼而行,自有法度可依。”

“朝廷固然可倡导少要聘金,却不宜粗暴干涉,更不宜立法强行约束。”

“此事之解,在于大兴礼义,弘扬儒学,重教化而轻末利。”

“须使百姓懂得廉耻,明白道德之重,远高于金钱。”

“唯有如此,民间风俗方能悄然转变。”

他谈起这些来,口若悬河。

“陛下亲往孔庙致祭,正是关键所在。”

“此举可昭示天下,告诫百姓:钱财不过身外浮物,礼义道德方为根本。”

“至于那些唯利是图的商贾,朝廷必须有所抑制,不可任其铺张奢靡,争富斗阔。”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居其末。”

“唯有恢复本来的秩序,压低商人的地位,使其知晓财富不足为尊,道德文章方可传世,才能正源清流,荡尽世间浊气,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原来说来说去,不过是想把一切拉回原来的老路。

打着“整肃风气”的旗号,实则是对当前改革的抵触与否定。

朱允熥心头不由一沉,顿生失望。

这种思路,无异于削足适履。

只因出现弊端,便全盘抹杀、彻底禁止。

若照此逻辑,世上凡有风险之事皆该禁绝。

汽车可能撞死人,那便不要汽车。

工业革命带来思想震荡,令世人一切向“钱”看,索性一刀切,干脆堵死转型的道路。

这实在太过于荒谬。

要知道,大明的社会变革与工业浪潮,正是由他一手开创、亲自推行的。

怎会因区区弊病,便退缩止步?

若因惧怕风险便裹足不前,又如何能使大明在工业革命居先机,引领天下?

唯有不断突破,不断加速,方能始终站立潮头。

华夏便不会再有百年国耻,而是永远做世界的中心。

更别说,若是不改革,老百姓又会重新回到饿肚子的困境。

连饭都吃不饱,其他的就别谈了。

“朕知道了。”朱允熥神色淡然,只轻轻吐出四字,不曾呵斥,也不予辩驳。

自穿越至今,长时间执掌权柄,他已愈发明白何谓“帝王之术”。

身处高位,很多时候,最忌轻易表态。

仓促亮明立场,只会令自身陷入被动。

但不表态,并不代表没有立场。

事实上,世人皆知“新学”因他而兴,而“科学”更是由他亲自奠基、全力推行。

他这个皇帝的态度,从未模糊过。

王守廉身为山东巡按,封疆大吏,岂会对此一无所知?

他却偏偏选择逆着圣意进言,是想用“犯颜直谏”之名,借机博取声誉?

还是背后另有推手,借其之口与朝廷新政唱反调?

这一点,尚需细细查证。

眼下不急于表态,静观其变,让支持改革的势力出面争锋,才是上策。

王守廉的话音方落,李崇文便上前一步,反驳道:“王巡按,此言差矣。”

他向朱允熥恭敬拱手,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治国安邦,首要在于安民。”

“百姓安,则天下稳;百姓乱,则国无宁日。”

“所谓民以食为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才是最大的德政。”

“千载以降,未有一朝能如当今大明这般,让黎民百姓人人不愁温饱,这皆是圣上新政之功。”

李崇文语气坚定道:“至于由此衍生的些许弊病,相较于百姓衣食无忧,实在不足挂齿。”

“断不可因噎废食,只因有些小小弊端,便否定整个新政!”

王守廉连忙辩白:“陛下,臣绝无反对新政之意!”

“臣只是忧虑,若任由当下的浮华攀比,等诸多歪风邪气滋长,恐将日久生变,遗祸深远啊!”

再借王守廉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公开说自己反对新政。

那无异于自掘坟墓。

王守廉能做的,只有打着“整肃风俗”的幌子,借机鼓吹恢复昔日的种种等级禁令。

譬如,不许商贾衣着绫罗绸缎,不许他们建宅修园,不许乘轿张扬……让这些人不管赚多少钱,都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可朱允熥心中另有想法,绝不会采纳此策。

在他看来,刺激消费,本就是工业革命中极其关键的一环。

岂能反过来竭力压制?

数千年来,人类始终挣扎在生产不足的桎梏之下。

粮食不够,布匹稀缺,器物短缺,寻常百姓的生活始终被困于物资匮乏。

正因如此,历代朝廷才会设下种种禁令,限制奢侈与消费,以免富者肆意挥霍,穷者无以为生。

可眼下大明不同往昔。

随着机器轰鸣、工坊兴起,局面已悄然逆转。

未来的工业社会,真正要面对的,不再是物资的不足,而是产能的过剩。

这一点,也许当下的朝臣百姓尚未察觉,但朱允熥却看得清楚无比。

眼见二人争执不休,言辞渐趋激烈,朱允熥眉峰一凛,略感不耐地抬了抬手,沉声道:“够了,都住口吧。”

两人再不敢言语,殿内鸦雀无声。

“新政乃国之大计,断无废止之理,此为定论,无须再议。”朱允熥的目光扫过噤若寒蝉的臣子,语气平缓却字字千钧,“新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到底。谁敢阳奉阴违,谁敢敷衍塞责,阻碍变法,朕便摘了他的乌纱,让他滚蛋!”

话锋一转,他声调稍缓:“不过,方才王爱卿所言,世风日下,人心浮动,亦非危言耸听,确需警醒。要匡正此风,依朕看,当堵疏结合,当双管齐下。”

“其一,便是要善用舆情,教化万民。”朱允熥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一点,“官府要主动遴选嘉言懿行的典范,对其大加褒奖,赐予金银,授予牌匾,增其名望,使天下人皆知其贤,心向往之。”

“此外,以《大明日报》为首,各地官办报纸、书坊,都要将宣传这些事迹作为头等大事来办。”

“要激浊扬清,颂扬德行,务必使我大明的新风正气,吹遍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重塑民心。”

“这些喉舌既然握于朝廷之手,便要让它发出最响亮、最正确的声音。”

朱允熥非常清楚舆论宣传的力量,其效万钧。

一遍遍地讲述,一句句地强调,足以在百姓心中,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信条”。

尤其是在这信息闭塞的年代,寻常百姓多是靠着一张报纸来知晓天下之事,辨别是非黑白。

那么,只要朝廷牢牢掌控住这张报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他们讲述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故事,何愁不能将这些观念浇灌进老百姓的内心呢?

水滴尚能穿石,舆情宣传日夜熏陶,足以移风易俗。

后世信息繁杂,尚且因见闻不同而思想迥异,更何况今时今日?

这种宣传,便是最为高明的帝王心术,是无声处掌乾坤的手段。

“譬如,时下愈演愈烈的借婚嫁索要高额聘礼之风。”

“要扭转此风,不能只靠官府下达一纸禁令,用生硬的条文去训诫百姓。”

“那只会让人生厌,甚至使百姓激起逆反之心。”

“要让《大明日报》以及其他众多报刊书籍的那些笔吏们,去搜集、去编撰一些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故事里,那些索要天价聘礼的人家,女儿嫁过去之后或是受尽夫家冷眼,或是家中突遭横祸,最终人财两空,落得个凄惨下场。”

“故事要写得活灵活现,细节要真切动人,就像是发生在百姓邻里之间的真事一般。”

“要让百姓们读了之后,不是觉得这是朝廷在教训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心里嘀咕、后怕,打心底里相信这种伤风败俗之举,是会遭报应的。”

“如此,借婚嫁之名,索要高额聘礼的歪风,方能不禁自绝。”

“这,便是第一策。”

何谓教化?

最简单的做法,便是让万民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纵使天道偶有疏漏,王法亦不容情。

这世间实情,固然未必尽如人意,行善者或有坎坷,作恶者或得逍遥。

但是,只是经年累月,耳濡目染,接受的皆是‘为善者昌,为恶者亡’的教育,这种认知深入骨髓,那么,即便是不相信“因果报应”,心存恶念之徒,临事之际,亦会心生三分忌惮,七分踌躇。

简而言之,天长地久的浸染之下,口口声声说自己不相信,说那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人,心中其实还是忐忑不安的。

这便是教化之功,于无形中约束人心,防患于未然。

聘礼一事,其理相通。

就是要通过舆论的反复渲染,让天下人将索要天价聘礼,视作与悖逆人伦、贪赃枉法无异的恶行。

使其动念之初,便有耻辱之感,畏惧之意。

“教化如春风,润物无声,改变这一切,却需时日。”

“要正此歪风,还需一剂猛药。”朱允熥语气一沉,道:“这第二策,便是立新法,行禁令!”

“或以婚丧嫁娶,乃乡土民俗为由,便认朝廷不宜横加干涉。此言其实大谬!”

“婚姻乃人伦之始,王化之基,岂是法外之地?”

“自前唐至我大明,律法之中,又何曾缺过对婚嫁的规制?”

“传朕旨意,着大理寺、礼部会商,即刻就聘礼一事拟定新章,明确实数,划出上限!”

“朕以为,明媒正娶,当重贤德,求的是琴瑟和鸣,结的是百年之好,岂能沦为斤斤计较的钱货交易!此风断不可长!”

“新法当明示天下:凡聘礼超出官定之数,其超出部分,皆为法理不容之恶财,婚书虽定,亦属无效!”

“夫家随时可依法追偿,女家不得拒还。”

“若女家贪得无厌,执意不退,那婚书所载聘金,便不再是‘聘礼’,而是买妾的‘身价银’!”

“所娶之女,便由明媒正娶之‘妻’,降为登堂入室之‘妾’!”

“教化与律法,一柔一刚,双管齐下,朕不信此等贪鄙之风不能扭转!”

朱允熥振声道:“如此,方能让天下女子,凭德行觅得佳婿,而非因父母之贪婪,被当成货物卖与豺狼,误了终身,遗恨无穷。”

这一招,无异于釜底抽薪!

妻与妾,一字之差,却是云泥之别。

在这个时代,正妻是宗妇,是家族认可的女主人。

而妾,不过是半奴半主,其子女亦为庶出,在家产继承与社会地位上,处处低人一等。

将女儿送与人为妾,不啻于是将整个家族的脸面踩在脚下,任人唾骂,是几代人都抬不起头的奇耻大辱。

因此,除非是到了非要卖儿卖女、否则便活不下去的绝境,要不然,纵使再贫寒的人家,也断不肯让女儿去做妾。

正因为如此,那些找不到“货源”的人贩子,才铤而走险,用偷盗人口的办法“偷”走女孩。

就是因为正常的父母,大多都是不愿意的。

哪怕心中十分贪财,可实在丢不起那个脸!

更不要说,就算女子的父母愿意,他们所在的宗族也多半不会同意,而会强行拦下来。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332831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