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为科学立根基
张溥是个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朱由检看到他就联想到后世的热血青年,这也是他一直对张溥另眼相看的原因——
这个人是有理想、抱负的,而且很有才华,还有组织能力。
只要给他发挥的空间,这个人就能搅出一番风浪来。
报刊行业如此、雇工协会如此、工厂管理如此……无论让他做什么,他都能去破局。
现在他拿到皇帝御笔亲书的“科学”二字,当然想要兴起风浪来。
他要让所有人看看,除了《翰林》之外,学术界另有一份顶刊。
在从皇宫出来后,张溥就向刘理顺邀请道:
“刘公的为民服务大论,张某早就拜读了。”
“这全天下官员若都如刘公这样,何愁不能大同?”
“有时间刘公一定要去管科院,向我们的研究员讲讲什么是行政管理。”
这也是管科院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社会团体、行政办公……都是他们的研究内容。有专门的社会管理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和企业管理研究所一起筹建。
刘理顺的服务型政府理念,在张溥看来就属于行政管理,打算在这方面立个课题。
对于自己的理念得到认同,刘理顺还是颇为高兴的。他因为这篇在皇帝授意下写的文章,最近没少受到一些人的非议。
不过在苏松新区亲自为海瑞建城隍庙的他,却对这个理念很认同。觉得官吏不能单单大喊着“为民做主”,还要问民众的意见,真正树立起为民服务的理念。
所以对写这篇文章,他心里是无悔的。
只是可惜潜心写就的另一篇文章,没有发表在《翰林》第一期。
他向张溥说道:
“去年和贤弟商谈掣签选举,为兄颇有收获。”
“今年苏松新区的议会筹建,就用了这个方法。”
“本来为兄想把这个方法发表在《翰林》的,结果皇上选了另一篇文章,这篇掣签选举的文章,还要等到下一期。”
没发表的文章?
张溥呼吸一滞,敏锐察觉到这是自己的机会。
他准备打造的《科学》期刊,是要和《翰林》对标的。
虽然皇帝没有要求时间,但他本人是想要今年完成,在创刊时间上不落后于《翰林》。
只是相比年初就筹办的《翰林》来说,他动手的时间太晚了。
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出那么多高质量的文章,与《翰林》第一期相比。
听到刘理顺这番话,张溥急忙说道:
“掣签选举,关系到概率问题。”
“这是陛下命数学院研究的一个方向,数学院可以提供支持。”
“若是刘公愿意相助,我会在数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成立掣签概率研究室,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向刘理顺讲解了一下概率的概念,表明一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这在武器生产中有应用,例如燧发火铳的二次打火,就是因为首次打火成功率不高,需要二次打火增加概率。
当然,因为燧发火铳在大明已经被淘汰,这个研究方向不热门,只是探讨用什么办法增加某件事发生的概率。
那些研究人员现在还有了新玩具,那就是在转轮火铳的六个弹膛中,随机装入一到数发子弹,计算扣动扳机发火的概率。
甚至有人拿着骰子等赌具,研究概率问题。
这些都是小道,真正让张溥重视的,是掣签法在大明应用广泛,除了抽选官员外,协会工会的选举,已经开始应用掣签法。
将来用掣签法选议员,更是所有人关心的大问题。
这个研究方向将一直很热门,值得数学院专设研究室。
刘理顺听到张溥这么说,果然颇为关心,很是感慨地道:
“掣签几率竟然能算出来,数学果然是一门大学问。”
“它能成为君子六艺之一,果然有其道理。”
“这篇文章就请贤弟斧正,继续研究完善。”
答应张溥把文章发在《科学》上,作为科学研究论文。
张溥欣喜不已,急忙向刘理顺道谢,约定有时间去讲课,一同研究讨论。
——
然后他快速回到住处,找到陈子龙道:
“子龙,你看我拿到了什么?”
“皇上亲题的‘科学’二字!”
这两个字是朱由检刻意练的,写得大气磅礴,似乎蕴含着无数道理。
陈子龙一看就喜欢上了,欢喜道:
“这下咱们的学问,也能称是显学了。”
“钱牧斋的实学,都没有陛下题字。”
张溥哈哈笑道:
“这两个字可不是给咱们学派的,是给科学院的,更准确地说是给《科学》期刊。”
“陛下希望学界不止是《翰林》独秀,要有《科学》竞争。”
“咱们科学院和翰林院一样作为计发委的智囊,必须要拿出本事来。”
“我打算在今年,就出《科学》第一期。”
陈子龙听到张溥的雄心,自然也是支持,不过他又忧心道:
“现在离年底已经只有半个月了,时间上能足够吗?”
“如果算上排版、印刷的时间,咱们十天内就得定稿。”
“十天内拿出九篇和《翰林》对标的文章,实在……”
摇了摇头,陈子龙没说不可能,却不觉得可以实现。
张溥神秘一笑,拿出一份手稿,向陈子龙道:
“看看这是什么?”
“你总不会以为,我这半年一直在工厂没有做学问?”
“这是我按陛下的教诲写的《科学论》,经过陛下修改后,已经基本定稿。”
“可以作为科学第一期的论文。”
这就是张溥潜心准备的大作,打算拿出来为科学奠基的。
他本打算发表在《明报》上,如今看来《科学》第一期更合适。
陈子龙迫不及待地看着这篇文章,顿时连连称妙。
这篇文章从“科”的字形着手,解释了科学的第一层含义:禾斗计量的学问。
然后从计量延伸到数学,认为可以用数学语言,认识事物的本质,解释万物规律。
最后又提到分科之学,将各种学问细分。自然、社会、历史、人文……都能纳入科学之内。
文章气魄之宏大,远远超出了他们向徐光启学习的西学范畴,被陈子龙认为可以为科学立下根基。(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5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