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蓬勃发展的科学
有了张溥的《科学论》,还有刘理顺的文章,《科学》第一期就有两篇论文能和《翰林》相比。
但是这还不够,他们两个状元在学界只是小字辈,远不如刘宗周、钱谦益有名气。
尤其是《翰林》第一期发表了皇帝的文章,那更是所有士子都要关注学习。
陈子龙激动过后,问张溥道:
“圣上在《阴阳论》中提出的辩证法,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却颇有一些人赞誉,认为可以和先哲的学说相提并论。”
“《撷取百家,百花齐放》,更是指明了文学的发展方向,许多人已经着手探索新文体。”
“如果咱们的《科学》没有圣上的文章,不免逊色《翰林》。”
张溥也琢磨过这个问题,叹息道:
“《科学论》虽然是我写的,但是其中的意思,都是源自陛下,按理说应该是合著。”
“但是陛下不愿公开偏向某个学派,只能以我个人的名义发表出去。”
“不过陛下还有一篇《矛盾论》的文章,是对《阴阳论》的深化,或许可以争取过来。”
这篇文章基本是定稿了,韩爌等内阁大学士已经看过,并且提出了疑问和建议。
张溥同样看过这篇文章,认为可以发表出去。
不过陈子龙却不看好,因为《阴阳论》刚刚发表出去,还没有多少人接受,皇帝不会那么快发表《矛盾论》。
最终,他和张溥为皇帝预留了一篇文章位置,又继续商讨还有多少文章可以发表。
张溥笑着向陈子龙道:
“子龙如今也是翰林,应该也有文章吧?”
“你是科学派的干将,第一期要有你的文章。”
陈子龙抿嘴一笑,说道:
“是有一些浅见,主要是修订《三国演义》时写的。”
“陛下向我提过汉末三国的二重君主观,我试着深入分析,探究魏晋南北朝时局混乱、多有权臣篡位的原因。”
“发现那时的权臣,多有设立霸府,然后以霸府官员兼任朝廷官员,进而取代朝廷。”
“所以那些霸府,在当时又被称为霸朝,时人以朝廷视之。”
“但是霸府的官员,其实是权臣的私人幕僚。他们把幕僚转为朝廷官员,还把朝廷职权转入霸府,从而完成对朝廷的控制。”
“如今陛下允许诸侯开藩,他们可以提名任命一些僚属,还有自己的军队。”
“如何防止他们用私人僚属控制朝廷职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方向,张溥同样很有兴趣。
年初皇帝就借着他的事情发挥,完善了师徒关系和师徒回避。
年中又重申了勋臣不得预九卿事,并完善为高级贵族不得担任卿相。
袁可立等朝堂大臣也是因此没有被封侯伯,在致仕前止于子爵爵位。
不过子爵同样是有封地和军队、僚属的,对他们的限制,同样也要加强。
再想到皇帝推行集议制时,特意强调过地方事务不能由主官和师爷决断、其他官员却丝毫不知,这明显也是对幕僚的限制。
张溥让陈子龙向这些方向完善,作为行政管理方面的论文。
——
这样一来,就有了四篇文章了,张溥道:
“科学的基础是数学,必须要有数学方面的论文。”
“咱们的老师徐学士是这方面的大家,可以向他邀稿,发表两篇文章。”
“科学派的大旗,还要由老师帮忙扛着,他是大学士,能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陈子龙对此也很赞同,因为他们都是徐光启的弟子,还是皇帝介绍的。
皇帝鼓励他们发展科学,也是以这个更大的概念,取代徐光启的西学。
师徒之间虽然因此隐隐有裂隙,但是道理上还是有很多共通的。
例如徐光启的格物穷理、由数达理、度数旁通,和朱载堉的“理由数显,数自理出”颇为相近,都被纳为科学的一部分。格物院专门成立了数理所,研究这门学问。
徐光启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也能帮他们挡住很多攻击。
张溥和陈子龙虽然对老师的一些理念不认同,却仍旧尊重他的地位。
然后,陈子龙又提到了陈继儒、陈仁锡,这也是投靠科学的名人。
陈子龙一只在京城,和他们多有交流,说道:
“眉公打算写一篇《民主论》,但是还未完成。”
“不过《公民的权益和责任》、也就是‘民民’这一篇,他已经基本完成了,可以发表出去。”
“他是因此成为元士的,一定能吸引很多人。”
张溥点了点头,对陈继儒这方面的造诣还是信任的。尤其是陈继儒在民间影响大,有他的文章可以把《科学》多卖出去几本。他问道:
“芝台公在研究《墨子》,不知有什么大作?”
“我听说他和文思院走得很近,经常去那讲课。”
陈子龙笑着说道:
“他在研究《墨子》里的光学,搞清楚了小孔成像和焦点。”
“明报的《焦点》栏目,就是根据这个研究命名的,聚焦某一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确实有门道,可以让他们发表格物院的论文。”
“毕竟咱们科学是要撷取百家、要用百家补儒,墨子的学问有益的也可以汲取。”
这样东凑凑、西凑凑,加起来就有了八篇论文。
不过相比《翰林》第一期质量还不够高,张溥打算多发表几篇,争取以量取胜。
——
想到皇帝曾经推崇朱载堉,甚至打算把他列入紫阁功臣,张溥道:
“端清世子的历法和律学研究,都是以数学为基,是科学的学问。”
“皇家乐团对十二平均律颇有研究,还改进了一些乐器。”
“咱们可以向李玉邀稿,邀请他发表文章。”
“有这位大司乐的文章在,学音乐的都得看《科学》。”
陈子龙击掌赞叹,对此极为赞同,补充道:
“钦天监那些人,在研究端清世子的历法,甚至用它们和传教士争论。”
“科学院和钦天监合作有天文科学院,应该让他们也出一篇。”
天文有了,地理不能没有。虽然地理科学院和天文科学院一样连草创都称不上,他们仍打算向相关衙门邀稿,例如专督河道侍郎张九德,一定有文章可写。
还有医科院那边,现在主要是研究古代医书和药方的计量问题,同样可以发表文章,让全天下的医生都得看。
有关农科院陈子龙也想到一件事,那就是皇帝曾吩咐测量各地降水量,以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划分农区和半农半牧区。
陕北就是因为这几年降水量不到四百毫升,已经被划为半农半牧区。这同样属于科学,可以写一篇文章。
海科院测量浪高和洋流、军科院对射程和射表的运用,同样都可以写文章。
这样又能凑出七八篇论文,质量也算可以。
为了防止有人拿不出来,张溥把自己之前写的粮食容重、储藏运输损耗等文章整理成论文,作为补充预备。
然后他就和陈子龙分头行动,争取在十天内征集到足够的论文。(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5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