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章 皇家科学院的奋起
张溥这一年的收获是很大的,不但三元及第,还获得了爵位。
在通州兵工厂,他和工匠们打成一片,通过科学实验,成功找到了铜底纸壳弹的最佳搭配。
因为这个功劳,他获得了工匠信任,并且得到了嘉奖,在战后赏功时获得了男爵爵位。
在通州兵工厂,他最大的体会就是普通工人聚集一起或许有力量,但是真正的生产力量,掌握在工程师和高级工匠手里。
他向皇帝说道:
“臣在通州兵工厂,之所以能解决管理问题,就是因为认识到了力量所在,给掌握技术的工程师和高级工匠更多收益。”
“农业公司开办,定然也是如此。无论是管理能力还是技术力量,都是农业公司的核心。”
朱由检点了点头,赞许道:
“能认识到这个,说明你是用心了。”
“朕先前就说过,大同之世物资丰富、人们道德水平高,可以按个人需要分配。”
“但是小康之世,则要根据贡献、按生产要素分配。”
“这些生产要素,不但有资金和土地,还有工人的劳动、工程师的技术、经营人员的管理。”
“你能认识到劳动、技术和管理的重要性,将三结合完善、提出改进建议,管科院交给你朕放心。”
很是夸赞了张溥一番,朱由检对他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工人分化,分别成立委员会提出改进建议,感到很是满意。
在三个委员会的相互监督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劳动,有了完善的流程。
普通工人参加管理,同样有了渠道。他们可以通过工人委员会在三结合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议,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在通州兵工厂这几个月,张溥组织着工人将所有的规章制度几乎都改了一遍,并得到他们的认同。
朱由检对张溥的工作非常满意,尤其是他将工人群体三分,降低了整体闹事的压力。
所以他变着法找理由,授与张溥男爵爵位。
——
张溥面露笑容,刘理顺虽然不太明白,却也侧耳倾听。
然后他就听到张溥说道:
“先前陛下要求拿出一成股份的红利,作为奖金分给职员。”
“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分2%,其余职员分3%。剩余5%,作为医疗、养老、生育、工伤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臣在调研之后,发现对真正掌握力量的技术人员奖励还较少,有些人脱离工厂,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臣以为应该另拿出一成或半成,作为对技术人员的奖励。”
“按照民间规矩,通常是‘银六人四’。”
相关调研报告早就递到朱由检案前,朱由检也在一直思索这件事。
对于提高工程师和高级工匠的待遇,他是赞同的,因为他知道接下来就是工业时代。
不过各种企业的性质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他在思索之后说道:
“对于通州兵工厂这类技术驱动型企业,技术人员当然值得更高待遇。”
“但是对大明航运集团这类商贸服务企业来说,管理人员更重要一些。”
“所以朕以为要做好企业分类,对技术驱动型企业,可以多拿出百分之五作为对技术人员的奖励。其中百分之二,奖励开发出新技术的人员。”
“并且另外准备至少百分之五利润,作为新技术研发基金。只要企业盈利,这笔钱就要拿出来。”
“今后通州兵工厂等大企业,都按这个办法改制。小企业还可以适当提高,达到银六人四。”
这是朱由检对张溥提出的建议细化,更加注重创新。
今后他还会设立各种奖项,鼓励创新的企业和人员。
对于内廷企业还会实行淘汰制,每年强制淘汰一定比例的旧工具、用效率更高的新工具替换。以此鼓励机械技术进步,不断向前发展——
他相信,只要这样进步下去,自己早晚有看到蒸汽机的那一天。
困扰蒸汽机研发的钢铁质量、精密加工、密封技术等等,都会被相继攻克。
到时候只要有人设计出好方案,就能制造出来。
——
张溥仔细琢磨着,感觉比自己之前提出的方案更完善。他又问皇帝道:
“除了技术企业之外,其他企业就不变吗?”
“那些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会不会心存不满?”
朱由检哈哈一笑,说道:
“当然不能不变。”
“这些企业最重要的是业务,可以称为业务驱动型企业。”
“所以对他们的奖励,也要从新增业务着手,更加细化一些。”
“总的来说,朕以为可以统计前三年或者前五年的利润,把超出平均利润的部分拿出一两成,奖给管理人员。”
“这类企业的技术人员同管理人员一样待遇,从这个利润中分取。”
“保底就是那百分之二,这是只要盈利就有的奖励。”
可以说,这个浮动是比较大的,管理起来也非常麻烦。
朱由检让张溥在管科院专门设立企业管理研究所,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同时,对上市企业的职工持股要求不变,最低仍是百分之十。各企业可根据需要,给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另外设立股份奖励。
例如刚刚提到的农业公司,就可以对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设立奖励。
——
张溥对此欢欣鼓舞,因为这意味着他能一直对企业界保持影响力。
想到掌握生产力量的工程师和高级工匠,他又试着提议道:
“工程师和高级工匠同管理人员一样重要,臣以为科学院还可以成立工程分院。”
“招收有技术发明的工匠和工程师,作为工科院研究员。”
这是想在工程师和高级工匠群体中保持影响力,以朱由检对工匠的重视,按理说应该同意。
不过他在考虑之后,感觉如今的科学院十大分院尚未完善,实在不宜继续增加。
尤其是文思院在他看来就是工程院,不需要另外单独设立工科院。
他向张溥说道:
“工匠造物,是格物的学问。”
“可以在格物院成立工学所,专门研究造物的道理。”
“这样更符合科学院的定位,也能让他们更受尊重一些。”
在大明工匠受歧视,这是不争的事实。朱由检要一步步提高工匠的地位,让士人承认工学也是其中之一。
张溥则有些不甘,因为他想掌握这股力量,又问道:
“不是所有工程师和工匠都有学问,但是他们又掌握着生产力量,难道要无视他们?”
朱由检笑着说道:
“当然不会无视,为国效力的可以去文思院、装备院任职,拥有官位、勋级甚至爵位。”
“不过你说的掌握生产力量也有道理,可以在管科院成立工程管理研究所,把这些不擅长学术、却擅长组织人员生产的工匠吸收在内。”
“只擅长自己做工、技艺非常高超的,可以吸纳入文思院,作为文思院匠官或供奉人员。”
“文思院可以成立工艺研究所,格物院工学所也可以成立工艺研究室。”
给了张溥这方面的权力,却又没有完全放任。
对他来说,权力制衡几乎是本能,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张溥在得到工学所和工程管理研究所后,也算基本满意了。
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不难从文思院、装备院邀请人才加入。
他在通州兵工厂结识的工匠,也可挑选入内。
皇家科学院,一定会在他的手中壮大,成为和翰林院并列的存在。
拿着皇帝赐下的“科学”二字,张溥对此很有信心!(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5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