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 华夷之辨不是盲目排外
刘理顺挽留孙元化,当然有其目的。
最大的一个原由,便是想打探通往泰西的航线。
武英殿中悬挂的世界地图,时刻提醒着群臣放眼世界。
皇帝命传教士讲述的西班牙、葡萄牙因为航海贸易崛起,也让刘理顺这样的新一代官员深有体会——
或许对整个大明来说,海贸收益虽然重要,却远远比不上农业。
但是对苏松新区来说,一条稳定的贸易航线,就能让这个地方像西班牙、葡萄牙一样崛起。
刘理顺作为苏松新区的执掌者,当然很重视这一点:
“《左传》曰:我能往,寇亦能往。”
“反过来就是‘寇可往,我亦可往’。”
“西洋人能远航万里前来大明,大明为何不能去泰西开展贸易?”
“季明,你一定要把这条航线的消息打听出来。”
“将来咱们新区的航运公司能否脱颖而出,就要看这一点。”
沈廷扬听着刘理顺的嘱咐,很有兴趣地问道:
“刘公的意思,是朝廷不垄断这条航线?”
“我们可以派船,和泰西诸国往来?”
这是他最顾虑的一点,因为当年郑和下西洋后,朝廷就垄断了和南洋、西洋诸国的贸易。
当今皇帝派船出使泰西,难道不垄断这条航线?
刘理顺对此笑着道:
“你啊!太小瞧当今陛下了。”
“陛下的目光是整个天下,怎么会纠结于一条航线的小利?”
“你看大明航运集团,可垄断过哪条航线?”
“它做的是港口、码头生意,只要海贸兴盛就能获得收益。”
“皇上巴不得你们前往泰西,那样大明航运集团就能在沿途建港口、码头,把大明的势力延伸过去。”
这个回复,让沈廷扬深受鼓舞,他向刘理顺道:
“有刘公这句话,沈某就放心了。”
“只是前往泰西到底危险,我听说这次出使的人员,损失了将近一半?”
刘理顺闻言色变,急忙就辟谣道:
“损失没有这么多,是有些人被留在了泰西。”
“而且若非返航时在好望角遇到风浪,损失还会更小些。”
“现在许显纯被留在了那里,孙公已经向朝廷请求,派船把他们接回来。”
“真正损失的人员……”
顿了一顿,刘理顺选择透底,免得谣言乱传:
“大约在三成左右,这还是因为第一次远航,遇到了以前没想过的困难。”
这是目前统计的数据,在使团决定在苏松新区暂歇后,各种相关统计已经展开。
人员损失、物资消耗就是重中之重,汲取这一次航行的经验和教训,在下一次航行时更有准备。
听到朝廷做出如此安排,沈廷扬深受鼓舞,询问道:
“朝廷下一次派往泰西的使团什么时候出发?”
“能不能带着我们一起?”
刘理顺沉吟一番,透露道:
“朝廷留了一些人员常驻泰西,这些人需要定期更换。”
“所以派往泰西的船队,是要常态化的,以后每年都会有船只出发和返回。”
“你要想随着去,那自然是可以的。”
“只是费用方面,需要承担一些。”
沈廷扬欣喜地道:
“承担费用是应有之义。”
“我会多联系一些人,多派几条船过去。”
打算立刻购买远洋船只,开拓和泰西的贸易。
刘理顺却急忙阻止道:
“现在只是开拓,不可多派船只。”
“荷兰人正在到处进攻葡萄牙的属地,大明使团有朝廷名义、携带的货物又不多,所以还算安全。”
“但是大规模贸易肯定不行,会引来荷兰战船的注意力。”
“大明海军现在无法保障这条航线的安全,不建议立刻开展大规模贸易。”
这个消息,让沈廷扬闻言一怔,进一步认识到远洋贸易的危险。
像他这样的商人,没有大明的保护,是根本走不出去的。更别说抵达泰西后,还要在人家的地盘上开展贸易。
如果没有大明常驻泰西的使团引导,他甚至不知道贸易如何展开。
这让他忍不住感叹道:
“皇上真是深谋远虑,相信多跑几趟之后,这条航线一定能拿下来。”
“如果能把葡萄牙的属地都吸纳为自贸区就更好了,大明的船只可以任意过去。”
这是他和许多海商的期盼,自贸区制度在实施数年后,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
凡是商人,几乎没有不欢迎自由贸易的。就连荷兰人在得知可以在满剌加等地自由贸易后,也没有再针对它们发动攻击。
目前大明就在引诱果阿等地同样成为自贸区,让大明的商人,能够过去贸易。
果阿一些商人对此是动心的,另一些商人则不想大明商人踏足印度地区。
目前这件事还在争论中,大明暂时也没有影响果阿的能力。
沈廷扬想到这些,就越发认识到国家强盛、和商贸利益的关系。他希望大明的海军更加强大,维护大明商人的海上利益。
——
与此同时,孙元化、龙华民等人,在苏松新区停留后,开始整理船上携带回的物资。
这次他们出使泰西带回的物资着实不少,重要的还做了备份,防止受损丢失。
幸运的是,他们一路行来虽然遇到了不少危险,却没有一艘船只完全沉没。大部分搜集到的物种和技术,都平安带了回来。
为了避免接下来的航行遇到损失,也为了接下来的航行更松快些,孙元化奉命将一部分物资留在苏松,由皇家科学院派人,专门研究整理。
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种子,被皇帝下旨要求完全留下,由农科院派人,成立研究所研究。
其中,在西非搜集到的油棕,被皇帝最为重视,专门要求在南洋、东宁等地种植。
这种油料作物的每亩产油量是花生的6倍、大豆的8倍、油菜的10倍。在后世它的种植面积仅占世界油料种植面积的5%,产油量却占到世界植物油的40%,是公认的“油料之王”。
高产廉价的棕榈油,将满足大明对食用油的需求,减少油料作物和粮食争夺土地。并且促进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肥皂、方便面等产业。
结合在东宁种植的甘蔗、东北种植的甜菜,大明的糖业也将得到发展。
油和糖的摄入提供的热量,将减少粮食消耗。这是朱由检为应对旱灾所做的准备之一。
所以他对这三种作物极端重视,并且嘱咐农科院开发高油脂、高糖分、耐储存的干粮,作为军粮和救灾物资储备。
刘理顺就收到了相关消息,要求在苏松新区提前布局相关产业。供销集团还发出了订单,鼓励企业研发这类食品。
分封在南洋的贵族,同样会得到油棕种子,在当地发展种植园。
可以说,油棕的带回,让朱由检开发南洋的决心更加坚定。并且看到了鼓励贵族南下、在南洋开发种植园的契机——
相比需要长时间种植的橡胶来说,种植期短的油棕,将使南洋贵族更快看到收益。很多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也将能够开发。
这种作物将和橡胶一样,成为开发南洋的助推器。
未来,南洋将作为原材料供应地,促进苏松等地的工业发展。
此时的刘理顺,已经明显感觉到:
出使泰西的使团带回的物种和技术,将使大明的农工商三大产业,都发生一定改变。
——
不过他的认识还不够,远在京城的朱由检,在拿到使团搜集来的物种和技术清单后,当即要求韩爌、徐光启带头,对它们全面整理和开发。
目前最受重视的,除了可以在南洋种植的油棕外,还有燕麦、甜菜。
这两种作物都适合在寒冷地区种植,对开发东北颇有裨益。
尤其是得知欧洲人的养马办法后,朱由检看着东北广袤的平原,非常欣喜地向群臣道:
“欧洲和东北纬度接近,虽然气候差异很大,却仍有相通之处。”
“欧洲人能用燕麦养马,使用马匹耕地。东北同样可以如此,完全能推广这些东西。”
“如此东北卫所的世袭军士,就能像泰西骑士那样,养出足够的马匹。”
“草原马群之主,将再也无法为患。”
这是他非常看重的一点,也是群臣重视的。
北方草原对于中原,一直可以说是大患。
甚至在宋末沦陷,被夷狄完全占据中原。
这对中原来说是奇耻大辱,在皇帝强调华夷之辨、开展去胡化运动后,彻底消灭草原威胁,已经是君臣民共同的理念。
在火器技术带来的战力提高下,大明新军在野战中,已经能够战胜敌人。
但是想要消灭却差点意思,去年就被建虏逃了出去。
枢密院已筹划对建虏的进一步追击,这次需要骑兵为主力。
枢辅袁可立道:
“建虏西逃之后,步兵再难追击。”
“欲要彻底消灭建虏,必须依靠骑兵。”
“臣以为可将东北卫所的世袭军官和军士,培养成世袭骑士。”
“分封在东北的贵族,也可以让他们像欧洲贵族那样,带领骑士打仗。”
这契合了朱由检的观点,他同样有这个打算。
西方的分封制度固然有许多缺点,但是也不能否定它的优势。
在决定拆分草原的情况下,参考西方诸国对草原进行分封,就是可选之策。
尤其是骑士庄园经济,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大明需要汲取这种制度的优点,培养使用热兵器的骑士。
并且利用计划经济的优点,维持世袭骑士生活的稳定。让他们只需专注耕种和打仗,无需为其他事情操心。
畅想着这种制度的未来,朱由检忽听礼部尚书成基命道:
“陛下,大明奄有四海,何必用泰西制度?”
“须知泰西同样是西夷,他们是夷狄之国。”
这番话迎合了当前强调的华夷之辨,但是朱由检却闻之皱眉。
因为他宣扬华夷之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战胜建虏、激发民族主义开拓土地,将膨胀到接近爆炸的大明人口迁移出去。
而非盲目排外,对一切外部文明的优势全都视而不见。
当前大航海时代西方已经领先,并且占据了半个世界。
朱由检不希望因为华夷之辨的原因,就对西方的优点视而不见。
所以他在听到这番话后,立刻向群臣道:
“华夷之辨要强调,却不可一味排外。”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把草原骑兵的优点吸纳,难道能说他是夷狄之君?”
“中原擅长农耕,在放牧和培养骑兵上有缺点,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草原骑兵的优点要吸纳,西方骑士培养的优秀之处,同样要吸纳进来。”
“华夷之辨,既要辨出分别,还要变夷为华。将夷狄的族群,还有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优秀之处,融入华夏里面。”
“朕希望大明是开放包容的,如同盛唐一般海纳百川。”
“同时汲取盛唐的教训,要以汉人为核心,避免胡人为患。”
这番话语,纠正了一些华夷之辨的错误方向。避免从强调华夷之辨,转向盲目排外。
徐光启听到后深受鼓舞,坚定了信仰景教、研究西学的信心——
有了皇帝这番话,对景教的抨击应该会下降一阵子了。
他不必像之前那样,每天看到报纸都提心吊胆,担心出现什么新的对景教的攻击。
这让他对孙元化率领使团带回的成果,内心无比感激。
如果不是这些,皇帝的态度不会这么快转变。
很快,他就按皇帝的指示拟定诏书,封赏从泰西归来的使团,命他们休整后继续北上。
并且私下里写了一封信,让孙元化做好准备。
汤若望、艾儒略等人,同样写信给龙华民。让他了解大明朝廷的变化,做出相应准备。
在江南传教的郭居静,更是奉命前往苏松新区,向龙华民讲解这几年的变化,并且让随使团前来的泰西人,接受景教教义。
景教开始了与其他基督教派的冲突和融合,之前以耶稣会教义为主的景教教义,开始以诸教合一为宗旨、吸纳各教派的教义完善。
这促进了景教的进一步中国化,越来越向开放包容转变。(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1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