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燕地征兵
离开曲阜后,供应有所改善,但也比较恶劣。但从军粮的角度上,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进入秋收的城邑时,有时还能吃到新打下来的粟米。
在路上走了一个来月,他们终于进入广阳郡境。军队交还兵器,陆续解散回乡。各县官员带着本县士卒的功劳簿,回县城对参战士卒加爵授田。
广阳郡县数不多,每县一般有二万来户。如果都按关中的那种征兵方法,全郡大约四分之一的人都会被征发。但燕地耕地虽少,无业游民却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燕国虚弱的统治力。于燕国的户籍制度不发达,不像关中可以将几乎所有的人口一网打尽,各地作奸犯科、违法乱纪,甚至就是简单地失去土地的人,在其他地方呆不下去的,都会奔往燕国。
除了管理体制松弛外,这里的经济形式也多种多样,为容纳大量非农业人口提供了条件。首先就是制铁业发达。制铁业在当时,是一项需要极强组织力和协调力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动辄几百几千人,而且利润更高,足以容纳大量劳动力。在其他铁器主产区,如邯郸、河东、南阳等地,政府行政力强大,如此规模的产业一般都掌握在官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手中,最多也就承包给官僚资本。但燕国不然,大规模的产业一般由个体资本经营,他们可能是大贵族、大商家、大地主,生产一般不受行政力干涉,可以肆意扩展。
与之相对应的,是燕国的农业产量较高。燕国虽是苦寒之地,但农业水平并不差。据称,燕地是中国少有的“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农牧并重,且可以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产地。所谓“畜宜四扰”,是说这个地方适宜牧养四种牲畜,一般认为即是马、牛、羊、猪;“谷宜三种”,是说此处适宜栽培三种作物,一般认为是黍、稷、稻,即小米、高粱、大米。更由于古代这里水源丰沛,三种作物可以轮作,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制铁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燕国农业的发展。大量铁制家具取代了石制、骨制农具,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加上燕国传统的手艺挖井,农田的灌溉不成问题,据说燕国的亩产量比当时其他诸侯国平均亩产量高出两成。既能轮作,亩产又高,燕国不缺粮食,这就为实现大规模工业创造了前提条件。
燕国不仅制铁业发达,酿酒、渔、盐等业都很发达,这些在当时都是利润丰厚的产业。燕国还临近周边游牧部落,可以和他们从事利润丰厚的贸易。燕国发行的刀币是币值稳定、为诸多商家认可的“国际贸易货币”之一。
而这一切的源头,其实是燕国薄弱的统治力,无意间造成了自由主义式的经济繁荣。它的另一面就是两极分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业游民,不在编户之列,燕国的户口极少。
王贲就任广阳郡守后,在燕地推行阡陌令,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但王贲知道,制铁业是不能荒废的,而燕国经济的主体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主体人口不是农户,而是“无业游民”,这令秦国的那一套管理制度在燕国落地十分困难。工商业虽然可以收归国有,但那些无业游民怎么办?全都按秦律打成刑徒吗?无奈之下,王贲只得采用了一种变通的办法,将他们收入军中。燕国的军营迅速扩充起来。
军队扩充起来就要去打仗。王贲将军队经过短期训练后,就派兵夺取了渔阳。然而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四郡,或者位于深山之中,或者距离遥远,打起来没有打渔阳这么方便,王贲向秦王建议,组建一支大军征讨。无需其他郡征兵,只用本郡军马就能完成任务。秦王同意了他的意见,让出征楚国的广阳郡士卒返回广阳郡,作为军事骨干,参与伐燕的作战。刘季他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匆匆调回广阳。赵地的士卒之所以回来,是因为要他们给广阳运粮。
燕国新开拓的五郡,从西往东,分别是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其中渔阳郡治最近,就在燕山之下,王贲不费力就将其拿下。从渔阳北到燕长城,南到海,是一片很大的区域,秦王将它分成了十二个县,比广阳县人口也不少。
在夺取渔阳的战斗中,李信立了战功,代理渔阳尉,但没有派渔阳守,事实上由李信主持渔阳的军政;任命王贲为将军,李信归他节制。
刘季他们返回广阳时,渔阳刚刚建立,所有十二个县位置都空缺。经过王贲、李信推荐,刘季任亲卫的公大夫被调任安乐县尉。安乐县并不在长城线上,比郡治渔阳县还要靠南,算是一个比较清闲的县。
不过好歹有了职务,公大夫很认真地投入了县尉的工作中。现在秋收已经结束,县尉按照李信的指示(其实是参照了王贲的做法),将所有流民都收入军中,并以极大的热情在县中进行军事训练。安乐县户才万户,但流民近五千人。能够指挥一支五千人的部队,让县尉兴奋不已。新招收的十名亲卫都被派到下面统兵。刘季以指挥五十人的资历一跃而升为千人将。
广阳郡有作战经验的士卒都被留在广阳郡。按秦律,没有特殊原因,各县的县民不可出县,县吏不得出郡,只有官员可以各地调任。县尉是被调任的,刘季等近卫都是流民,不在郡县的编户中,又是县尉的近卫,故而可以离开广阳郡,到渔阳郡任职。由于没有更多的有作战经验的秦卒,像刘季这样刚刚参加了一场战斗的士卒,就承担起训练新兵的职责。
刘季似乎对新兵训练十分在意,他不仅一再向县尉请教训练的细节,还请县尉观摩他的训练,提出改进意见。县尉参加过多次战斗,屡立战功,是经验丰富的军官,而且按尉僚的方案进行过新兵训练,他对刘季勤奋好学的精神十分欣赏,尽心地指导他的训练,并带着他到别的军营中观摩训练,还不时传授他的作战心得:“夫战,勇气也;勇者在将,将不畏死则兵不畏死,兵不畏死则横行天下!”
不仅安乐县,各县的士卒也都在各县官员的督导下,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不行游民无法承受严格的军纪限制,常有违例者。只要有违例的案件,一律按秦法处置,被笞打、被割耳、被斩首的事时时发生。刘季所部就不断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开始时刘季很苦恼,但县尉置之素然,道:“有秦法在,依法置之则安。而将者必在前也。”由于违例的事件太多,笞四十以下的刑罚只要刘季断就行了,只有更高的刑罚才需要报到县尉那里,而斩首则需要由王贲亲自复核批准。
燕地的风气与内地不同,比较开放,史书称“一男三女”,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但妇女还是很自由的,而且丈夫接待客人时,也常常安排自己的妻女与客人过夜,这与多数诸侯国不同。好色的刘季如鱼得水。他有权有势,主动迎合的女人不少,刘季几乎夜夜笙歌。
冬至以后,天气已经冷得要让人伸不出手,一般此时士卒们都应该回营过冬。但秦军依然每日操练,绝对不允许有一丝懈惰,只不过减少了静止性的训练内容,如立阵,而增加了运动性的训练,如冲锋。此外,一些竞技性的运动项目也被列入训练内容中,如角力、击刺。各营中取得好成绩的士卒可以得到一升酒、一斤肉的奖励,如果能够在郡里取得好成绩,甚至可以晋爵。但对这些游民来说,晋爵的吸引力不大,他们都无意于田亩,晋一爵还不如多发点吃喝更实惠。
不过刘季例外。他现在已经是不更,如果能晋一爵就能成为大夫,那就打破了晋爵的限制,最高可以升到五大夫了,这就意味着可以去作官。于是刘季以不更的身份通过军营的选拔,在郡里参加了比赛,取得比较好的名次,毕竟他在楚国受过严格的单兵格斗训练,而那些对手,大体都是新兵蛋子。
王贲敏锐地察觉到刘季的武功不同凡响,不是那些全凭体力争胜的士卒可比,专门召见了刘季,询问他的来历,刘季称自己来自沛县丰邑中阳里,曾从当地的乡士学过武;流落江湖时,也曾师从多人习武。这虽然不是事实的全部,但也是事实,就算王贲去调查,也不会调查出什么来。王贲也无意深入追究,按例给刘季加了一爵,从不更晋升为大夫。
寒冷而热烈的冬天结束了,春天即将到来。王贲训练了数月,开始检验训练成果。他将各县士卒集中到渔阳郡,在那片山地下,进行了一次两郡规模的大演武。演武持续了一个月。王贲将他们直接拉上战场。
(https://www.24kkxs.cc/book/0/78/5045979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