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祖龙赤蛇 > 第55章 平刚

第55章 平刚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受封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它是武王伐纣胜利后,封的第一批诸侯中的一员,首封是召公奭的长子。其他六国中,楚国并非周的封国,齐国已经改了姓,秦、韩、赵、魏都是周室东迁后才封的异姓诸侯。能与燕国的资历相比的,只有鲁国,连卫国都得叫燕国一声“哥”:卫国的第一代封君是召公的小弟弟,封建时间是在“三监之乱”被平定后。

燕其实应该写作“郾”,位于太行山下群水环绕的一处平原上。这里应该是燕侯就封时于平地建立起来的城池,是太行山麓南北交通大道的起点。

郾(燕)城以北,也就是今天燕国所在的区域,当时完全是东夷人的天下,而东夷人就是商人起源的部族,夷人与商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保卫中原地区,召公奭的家族被封到这里,以一家之力,承担起抵御和同化夷人的任务。与燕侯同时就封的,还有黄帝(一说帝尧)的后裔,被封在蓟。

无论是燕还是蓟,在夷人的汪洋大海中,只是两座小小的孤岛。除了开始几年燕侯还能到周都进贡,几百年间,周王和中原诸侯都得不到燕侯的任何音讯,大家都以为燕侯已经成为烈士了。但其实燕侯一直在奋战,虽然惨烈,但也不屈不挠。再后来,戎人大举东进,大批部落进入了夷人的居住地。戎人来势汹汹,燕侯被迫放弃郾城,南迁百余里到易水河畔(随便就叫了个“临易”的名字);那个蓟侯(姑且这么称呼吧)则不知所终。

燕侯迁都临易后,与当时声威正盛的齐桓公取得了联系,这时大家才知道燕国的宗庙、社稷还在,燕侯的血脉还在延续。

有了齐桓公的协助,中原诸侯一起发兵,协助燕国扫平了山戎的势力,从易水河边一直打到收复蓟城为止。残破的蓟城经过整修,燕侯(很可以是燕襄公)将都城再次大幅北迁到蓟城。

南起易水,北到蓟城,这就是燕国的核心地带,也就是后来广阳郡的范围。燕昭王时,燕国又在易水岸边、太行山麓另建了一个都城燕下都。这一次,燕国刚刚经历了“子之之乱”,蓟城被齐国攻破,无数珍宝被劫。燕昭王虽然没有迁都,而是继续将残破的蓟城作为国都,但却在南边另修了一个都城,建立了“黄金台”,为投奔他的各国学人建立馆舍。这是复兴燕国、向齐国复仇努力的一部分。

直到这时,燕国的地域还只限于广阳郡,蓟城以北、治水以东的广大区域都不在燕国的直接控制之下,那里遍布着东胡的部落。后来燕将秦开“却东胡千余里”,开地二千余里,燕国的地盘一下子扩大的好几倍。东胡人不仅退出了广阳郡周围的平原地带,还几乎完全退出了燕山山地。在这些地域燕国设了五个郡,每个郡都比广阳郡大,人口也不少。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些地区的支持,燕王喜才突然信心爆棚,敢与赵国掰掰腕子。他举全国之力,竟然可以征发到三十万人。突然有了如此庞大的力量,燕王喜没有自信才怪。

然而新增加的土地多数是山地,宜耕的平原不到一半。尽管如此,燕国还是修筑了规模宏大的燕长城,位置远在后世秦长城以北。燕王的目的似乎是要用长城将整个燕山都保护起来,长城筑于燕山之外的蒙古高原上,几乎将燕山给围起来。

但这样一来,为护卫长城而建立的五郡地位就尴尬了。为了守长城,燕国应该在燕山河谷中驻军,这样才能让守军前出到长城一线;但燕山中的那些河谷多数只能畜牧,不适宜农耕。所以燕国又给每个防区都分配了一片平原耕地,用于养军。大体上说,上谷郡依托呼沱水河谷,郡治在呼沱水出山口;渔阳郡依托湖灌水流域,郡治位于湖灌水出山口;右北平分得了渔水以东的区域,包括濡水上游的整个燕山区,但郡治设在平刚,位于辽河上游的乌候秦水河谷,在渔水和濡水之间只有少量的平原地带,这里是黄河入海口,主要的地势还是沼泽湖泊。辽河平原被分成了辽西和辽东两郡,燕山山脚将右北平与辽西隔开。辽西的郡治目前还不清楚,一般都认为在今天的辽西走廊,但也有可能在濡水的出山口,因为辽西郡的农业经济基础来自于濡水流域。辽东郡是燕王目前流亡所在的地方,它的郡治在襄平,位于衍水岸边,这是五郡之中惟一一个在燕山之外,以平原为主的郡,适宜农耕。

从燕山南麓前往辽东,最近的道路是沿燕西海东的海边山地北上。但这条道路一到夏天就会被水淹,变得无法通行,大军要想通过,只能选择冬天。燕山之中有一条大河,名声不彰,但十分重要,名叫濡(渜)水,濡水及其支流所在的河谷,也是进出燕山的山路。濡水流出燕山的地方自古就是重要的防御要塞,称令疵塞,早在商朝,商人就在这里设立了孤竹,作为防御基地。

整个冬天,燕南的士卒训练得热火朝天,辽东的燕王得到消息后,立即将主要部队派往辽西,扼守那里的海边通道,防止秦军进攻辽东。

在渔阳集训完毕后,秦军立即挥军东进,先占领了令疵塞,然后依次进军,将燕山南麓的广大平原地区全部攻取。辽东的燕军不敢出动,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城邑失守。由于秦军主力是流民和刑徒,春天的耕种依然正常进行,新夺取的土地也迅速推行秦律,并加紧补种其他作物。等到平原地区攻略完毕,时间已经到了夏天,河流水满,横溢泛滥。辽西海边的道路一天天断绝,只到完全断行。燕王这才松了一口气,将部队撤回,回归乡里。王贲也将部队收回军营休整,救治伤员,计功行赏,修补器械。刘季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以大夫的身份,率领一百人完成了两次先登,晋一爵为官大夫,并获得大量赏赐。——他的公大夫职务被郡里临时派来官员所取代。

休整月余,又到了秋收季节。伤员归队,缺员补齐,部队再次出发。这次刘季依然以官大夫爵领大夫职,率领一百人为县先导。

部队进入无终,由于道路不通,部队就此停了下来,分散于各乡邑里安营。暗中,李信带着精锐士卒三万人,潜出令疵塞,直指平刚。

此时正是秋天,水丰草美,濡水河谷不少牧民在这里放牧。李信沿途抢夺牲畜以为军粮,在山谷中急行了四五天,到达平刚城外三十里处的山谷中。平刚城立即响起警报,城门关闭。

王贲在清理燕南的平原地带时,先封锁了令疵塞,山外的情况一直没有传到山里来。秋收开始后,平刚派人到山南去视察粮食收获情况,才发现令疵塞已经被秦军占领,山里山外的交通已经中断。这一消息令平刚上层大为惊恐,许多人在悄悄地准备逃跑,只不过还在探路,暂时没有采取行动。惊惶不定之时,突然得到山外秦军到达平刚城外的消息。

李信派从无终俘获的燕国官员前往平刚,劝平刚官员投降,条件是战后允许他们返回蓟城、燕下都、渔阳等地居住,这些郡级官员的乡里就在那里。如果立功:比如劝降了其他城邑,还可以论功行赏。

这个条件算不得优越,但如果进行抵抗,肯定是死路一条。生死之间,平刚的官员选择了活下来,他们开城投降,并亲自率郡卒为秦军打前站。在他们的带领下,右北平的诸多城邑被依次平定,少数进行抵抗的则被屠城。

李信将右北平的士卒编成了一支三千人的军队,由愿燕将率领,转而进攻辽西。但由于右北平的范围太大,又是山路,往返之间耽误了不少时间,进攻辽西时已经在一个月以后了。

有右北平郡的士卒打前阵,辽西的许多城池也应声而降。秦军迅速突破到辽河边。

秦军突破辽西,对于偏居于辽东一隅的燕王构成了巨大威胁。燕王动员了辽东和辽西残存城邑的所有兵员,猥居于襄平城下,准备与秦军决战。

燕王收缩防线的举动,反而便利了李信的行动。他迅速出兵占领了山海之间的所有关隘,打通了与山南的联系。王贲不顾道路泥泞,立即挥军北上,十余万大军快速通过这道狭窄的走廊,突入辽河岸边。而李信连续突击清理了辽河西岸的所有燕军据点,与燕军隔辽河对峙。

辽河水面宽阔,几乎无法徒涉,成为两军天然的分界。燕军在此之前已经将船只全部集中到东岸,秦军完全找不到船只。不得已,秦军只能在辽河西岸筑垒固守,等待冬天来临,辽河封冻后再发起进攻。相反,燕军却能凭借小船发起小规模的骚扰性进攻。秦军对燕军的骚扰,一概以弩箭回应,并不出营作战。


  (https://www.24kkxs.cc/book/0/78/5045706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