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唐:国库老鼠含泪走,我的私库堆不下 > 第1651章李世民西市微服私访,这才是国富民强

第1651章李世民西市微服私访,这才是国富民强


见武媚娘陷入沉思,顾芳芳继续说道:

“你来看我们如今的布局。论衣,王府的羊毛和棉布作坊,是整个大唐的风向标;论住,汉庭客栈已经从京城开到了洛阳、定襄,未来还要遍布天下;论行,宝马马车更是成了身份的象征。”

“衣、住、行三项,我们都已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唯独这食,我们虽有涉足,却远未到举足轻重的地步。”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郑重:“媚娘,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分量,你我心中都清楚。我们对百姓餐食的影响越深,燕王府的根基便扎得越稳。难道你觉得,我们不应该在这最根本的领域,刻下属于燕王府的烙印吗?”

能让素来聪慧敏捷的武媚娘都显出片刻的怔忪,顾芳芳的心里不禁涌上一股得色,唇角也随之扬起一抹难掩的笑意。

这还是她认识武媚娘以来,头一次见她这般模样。

“此事非同小可,我得与王爷商议,听听他的高见。”

武媚娘沉吟片刻,终是认同了顾芳芳这番颇有新意的构想。

“与我商议何事?”

话音未落,人已进门。

正说着李想,他就从院外走了进来。

近来化学院初建,为了使其在观狮山书院尽快立足,李想没少费心,时常过去指点一二。

见李想归来,武媚娘脸上顿时绽开一抹温柔的笑意,迎上去道:“王爷,芳芳提议开办一系列早餐铺,专卖府里的包子、油条、豆浆等早点,您看此法可行?”

“早餐铺?”

李想的目光转向顾芳芳,心中闪过一丝讶异。

谁说女子头发长见识短,看来此言大谬。

若要让燕王府涉足餐饮,早餐行当确实是绝佳的突破口。

不同于味之精那样的顶级酒楼,整个长安城或许只容得下一家,但早餐铺子却能以同一字号开遍数十乃至上百个街坊。

他瞬间便想通了其中的关节:店铺越多,雇佣的百姓就越多,燕王府的根基便越深厚。

当长安城中无数人的生计都与燕王府休戚与共时,谁想动他李想,都得先掂量一下这背后牵动的千家万户。

这种民众的力量,可不是后世独有。

“正是,专营早餐。当然,若是生意兴隆,全天售卖也未尝不可。”

“顾姑娘此计甚妙。”李想的赞许发自内心,“如今市面上的早餐无非是蒸饼、稀粥之类,口味单调。我们王府的早点一旦推出,市场上将难有敌手。”

况且顾家在江南根基深厚,人脉资源广阔,顾芳芳此番提议,显然是带着诚意来合作的,李想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这么说,燕王殿下是赞同我的想法了?”

顾芳芳难得地对李想展露笑颜,心下暗道:这人总算还有几分眼光。

“何止赞同,我连铺子的名号都替你们想好了。”

李想的脑海飞速运转,筛除掉那些名气虽大但过于俚俗或地域性太强的名字。

一个念头闪过,他有了主意——狗不理包子铺。

“名字都有了?”顾芳芳颇为惊奇。

“不错,就叫狗不理包子铺,以各式馅料的包子为主打,兼售油条、豆浆、豆腐脑。二位觉得如何?”

武媚娘的眼中一亮,思路立刻活跃起来,“为了一炮打响,我们不妨效仿好利来的经验,直接在长安各坊同步开张,管理起来也并非难事。”

李想的鼎力支持,武媚娘自然是全力以赴。

顾芳芳见自己的提议被如此看重和完善,自然是欣然应允。

三言两语间,一个日后注定名扬天下的老字号,便就此敲定。

……

李世民的功过是非,向来由人评说,但他确是一位心怀抱负、力求有为的君主。

大明宫的奢华舒适虽能安逸身心,却隔绝了市井的真实声息。

为了洞悉长安百姓的真实生活,李世民时常会放下九五之尊的架子,换上便服,深入民间。

今日早朝一散,他便褪下龙袍,换上一身富商的行头,在李君羡与张阿难的陪同下,悄然离开了宫城。

要说长安城里人气最旺的地方,非西市莫属。

想了解帝都的脉搏,去西市走一遭,胜过读万卷奏章,这一点,李世民心知肚明。

“有段时日没来了,这西市竟比往昔更添了几分生气。”

李世民摇着折扇,俨然一位精明的绸缎商人,而张阿难和李君羡,则一个扮作恭谨的管事,一个扮作干练的护院,亦步亦趋。

暗中,更有无数百骑司和千牛卫的精锐化作寻常百姓,拱卫着天子的安全。

“郎君有所不知。”

张阿难压低声音,在旁解说道,“如今的西市,早已是天下一等一的集散地。不止我大唐的百姓商贾爱来,便是四方胡商、海外夷人,凡入长安,无不到此一游。尤其是那些来做买卖的,更是将西市视作必到之地。”

张阿难虽久居深宫,但每日看百骑司呈上的情报,对天下奇闻轶事了如指掌。

“自古王朝皆以农为本,抑商为策。可想儿力排众议,言及商贾之道于国运至关重要,欲使我大唐超越秦汉,商贸之兴盛不可或缺。朕初时还存疑虑,今日亲眼所见,方知其言非虚。”

李世民望着眼前川流不息、比肩接踵的人潮,不禁感慨万千。

这等繁华景象,远非奏折上冰冷的文字所能描绘,唯有亲临其境,方能感受其震撼。

“正是如此。陛下,如今户部所收商税,已占国库总税源的三成,且涨势迅猛。依此势头,不出十年,商税便会成为我大唐第一大税源,再加上各处官营私营作坊上缴的税款,国库对农税的依赖已大大减轻。”

张阿难对大唐财政的变化如数家珍。

他犹记得,立国之初,户部全年税赋尚不足千贯。

而今,贞观十五年尚未过完,入库的税款便已突破两千万贯。

他估摸着,到年底,超过两千五百万贯是板上钉钉的事。

如此惊人的增长,若是以盘剥百姓为代价,则国富民弱,终非长久之计。

然而如今的大唐,无论是平民黔首,还是世家勋贵,家资日益丰厚,就连田间耕作的农户,日子也比过去宽裕了许多。

这般国强民富的盛景,实属来之不易。


  (https://www.24kkxs.cc/book/592/592972/1110948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