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四合院:开局断交,医者不可辱 > 第23章 第23章

第23章 第23章


1869年,咸丰帝将此府赐给女儿荣安固  **  主作为居所。1874年荣安固  **  主病逝后,又转赐给荣寿固  **  主——恭亲王的长女,因此这王府也被称作“大公主府”。

到了地方,孙红心没敢乱动,左右张望找停车的地方。一般单位都有固定停车处。他一边找,一边忍不住琢磨:这么好的地方做医院太可惜了,要是能给自己当住宅该多好——这可是标准的五进四合院,比他现在住的那个院子宽敞多了。

正胡思乱想着,后脑勺突然被人拍了一下。

“谁啊?敢打小爷我!”孙红心第一反应冒火,气呼呼地一转头,结果看见来人,立马怂了,乖乖喊了声:“师傅。”

王老笑眯眯地看着他:“来得挺早嘛,在这儿发什么呆?”

“我……我不知道自行车该停哪儿。”孙红心小声回答。当然不会说他刚才正盘算把这医院变成自己家。

“走吧。”王老也是骑着自行车来的,他推着车走在前面,示意孙红心跟上。

医院和轧钢厂不同,停车区不仅对内开放,也对外收费,每次五分钱。孙红心有点意外,没想到这个年代医院也收停车费。

不过王老帮他办了停车证,还向看车的老大爷介绍:“这是我徒弟。”所以孙红心不用交钱。

停好车,孙红心随着王老走进医院。王老平时主要在中医学院工作,假期才来医院坐诊,虽然挂着主任头衔,并不参与查房。

这所中医院规模不大,仅一百多张病床,却是响应国家号召组建的,医疗队伍实力雄厚。与王老同级别的专家有九位,稍逊一筹的也有二三十人,个个都是北派中医界的名宿。放在半个世纪后,每一位都足以成为医院争抢的顶尖人才。

孙红心暗自欣喜,能向这么多前辈请教,可比自己埋头苦读强太多了。

到了诊室,王老请护士给孙红心领了件白大褂。衣服款式朴素,扣子设计也不太方便,和几十年后的差别明显。

刚换好衣服,诊室就涌进一群人——不是患者,而是闻讯而来的医生护士。原来王老从不收徒,如今突然多了个徒弟,瞬间成了全院热议的焦点。

被众人围观,孙红心有些局促。几个胆大的小护士凑得极近,饶是他脸皮不薄,也忍不住红了耳根。

“王主任,这真是您徒弟呀?长得真清秀,像个小姑娘呢!”一个活泼的护士率先开口,顿时引得一片笑语。

“哎呀,还脸红了呢!”

“王主任,您从哪儿找来这么个小徒弟呀?”

眼看场面热闹得收不住,王老拿起搪瓷杯在桌上敲了两下:“干什么呢?都没事做了吗?”

众人顿时安静下来。他继续道:“这是我徒弟孙红心,假期跟我学习。他才十五岁,你们谁也不许欺负他——”说着指向最先说话的小护士,“特别是你,现在你不是最小的了,要有个做姐姐的样子,别逗弟弟。”

小护士煞有介事地拍了拍胸脯,“王主任放心,我一定照顾好红心弟弟。”

“我信你才怪。”王老无奈地摇了摇头,“你不欺负他就不错了,照顾他我可不敢指望。好了好了,大家都散了吧,马上到上班时间了,该工作了。”

等围观的人都离开了,孙红心这才松了口气。

王老以为孙红心是害羞,便安慰道:“刚才那小护士叫符琴,中专刚毕业,分配到我们医院。她只比你大三岁,在你来之前,她是全院年纪最小的。你平时躲着她点就行,这丫头确实调皮,经常闹得我头疼,不过人没什么坏心眼。至于其他人,不用太在意,他们就是觉得新鲜过来看看,过几天习惯了就没事了。”

孙红心点了点头。这种情况他以前也遇到过,当年他在三甲医院工作时,每年都会来几百个实习护士,其中总有几个调皮的。那些护士在他眼里都还是孩子,不是自己家的,有时候被闹得哭笑不得,骂不得、打不得,教了也不一定听,遇上这样的也只能自认倒霉。

趁着还没病人来,师徒二人在诊室里聊了几句。王老主要是在考孙红心:“红心,你现在中医基础已经很扎实了,那你告诉我,中医看病最重要的是什么?”

孙红心想了一下,这个问题说难不难,是中医的根本:“师傅,我认为中医看病最重要的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病应当知晓四诊八纲之辩证,六经六气之对应,阴阳升降之规律,还要清楚如何辩证卫营气血之循行,经络脏腑之生克。”

“说得好!”王老激动得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连孙红心都替他手疼。

果然,孙红心看见师傅悄悄把那只手藏到桌下,还在微微发抖。他自然不会点破。

“你记住,中医治病就讲究十二个字: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虽然手疼,王老仍不忘教导徒弟。

“是,我记住了。”孙红心拿出笔记本和笔,认真记下这十二个字。他向来勤于动笔,从不吝啬记录。

王老对徒弟的态度很满意,语气里带着笑意:“一会儿来病人了,我让你先看。你只管大胆去做,不用怕,有不对的地方我会指出来。”

“好。”孙红心并不害怕,他以前也给人看过病。现在有师傅坐镇,他反而有些兴奋,以前不敢轻易尝试的方法,现在可以稍微放开一些了。

王老说到做到,真有病人来了就让孙红心先上。而且,王老身为大主任,是真正的专家,堪称国手,分配到他这里的病人通常都有些难度,一般的小病小痛挂号处也不敢往他这儿送。

今天的第一位患者是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妇人,带着几份不同医院的病历,主诉痛经。孙红心随手翻了翻病历,没有细看。

病人却有些茫然——她本是来找王老的,没想到是个年轻医生接诊。王老正悠闲地喝茶,丝毫没有接手的意思。

这个年代的医生倒是轻松,病人大多不敢质疑,医生说什么便是什么。

孙红心毫无压力,笑着招呼病人,指了指脉枕:“请把手放上来。”

“好的。”少妇依言伸手,目光却仍追随着王老,盼着他能换下这位过分年轻的医生。

孙红心将她的神情尽收眼底,心中暗笑。且不说师父不会赶他走,就算会,他也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以往遇到疑难杂症,有些他本有把握,却因种种顾虑不敢接手。如今终于能放手施为,岂会轻易放弃?

无视少妇幽怨的目光,孙红心专注地为她诊脉。

中医诊脉本是件极讲究的事。《素问·脉要精微论》有言:“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本应空腹诊脉,如同现代抽血化验前的准备,但现在已少有人遵循。

这对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诊脉也不似影视剧中那般轻巧——手指一搭便知病症。《灵枢·根结篇》记载:“一日一夜五十营……”诊脉时每部至少要体会五十次搏动,寸关尺三部,双手共六部,再加上初诊时三指同按的时间,即便行医数十年的老大夫,也至少要花上五分钟。

孙红心这般理论基础扎实却缺乏传承的医者,用了十多分钟才完成诊脉。

脉诊结束,他却皱起了眉头。这位患者的病情让他感到棘手——从脉象和病历记载来看,总觉得先前医生的诊断与自己诊得的结果颇有出入。

他不相信那些正式坐诊的医生会比自己差太多。

尽管如此,该走的流程仍需完成。若实在无能为力,只好请师父收拾残局——对此孙红心毫无负担,师父不就是做这个的么?否则要师父何用?

“你经期前后都会腹痛吗?”孙红心展开新病历本开始记录。

年轻妇人坦诚答道:“来之前就疼,经期时也持续作痛。”

孙红心记录完毕示意:“请伸舌。”

妇人依言伸出舌头。舌体胖大苔薄白,正是脾虚水湿之征。孙红心边记录边要求:“再抬舌根。”

舌下络脉曲张显露血瘀之症。虽然心中已有论断,但孙红心仍存疑虑——此前多位医生的诊断结论与他完全相左。

“师傅您来把把关?”孙红心果断向师父求援。

王老在旁已观察多时,此刻上前重新诊脉。孙红心耗时十五分钟的诊脉,王老仅用五分钟便完成。诊毕并未立即开方,反而考较弟子:“说说你的诊断。”

孙红心最爱这种实践教学,畅所欲言:“细脉主虚湿,脾失运化故生湿邪。结合舌象,我认为是脾虚宫寒兼气虚血瘀。”之所以犹豫,是因既往病历均记载为寒症。

王老肃容追问:“如何开方?”

见师父神色严峻,孙红心忐忑说出方案:“少腹逐瘀合六君子汤,去甘草白术,加大黄、焦槟榔与消痞散。寒热相济可不伤阳气。”声音渐如蚊蚋。

不料王老突然起身,惊得孙红心连退两步。却闻师父沉声道:“照此开方。”

“师父,我诊断无误?”孙红心难以置信。

“辨证得法,用药也对症,怎么会出错?”此时的王老已恢复往日神态,仍是那副云淡风轻的世外高人模样,其实他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只是不愿让徒弟察觉,以免他生出骄躁之心。

得到师父的肯定,孙红心更有底气了,直接为那位年轻妇人开了五服药。

“大夫,只开五服就够吗?”少妇因痛经问题看过不少大夫,每次至少十服起步,而且那些药也不能说全无效果,只是一停药,疼痛便再次发作。

“五服足矣。”这话并非孙红心所说,而是出自王老之口,“药若对症,自然药到病除,效果会立竿见影。”

有王老这句话,显然比孙红心这个年轻大夫更有说服力。少妇道谢后,便拿着药方去抓药了。

王老不愧是专家中的专家,一位病人刚走,又来了第二位。不过因为有孙红心在旁跟着学习,一个上午,师徒二人仅看了十位病人。若换作王老独自坐诊,数量至少能翻一番。

这十位病人中,孙红心完全有把握的只有两位。

另有六位,他虽有一定判断,却不敢完全确定诊断,第一位痛经的妇人便在其中。

至于剩下的两位,孙红心则完全看不出病因。即便如此,王老仍让他先诊脉,自己再复诊,并在复诊过程中一一为他讲解。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251/4210274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