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走向远方
一颗灵动的种子,在吴大巧的心中萌动了。在每天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她体验到由衷的快乐,丰收的喜悦。劳动的辛苦,也让她有一种无奈:难道不上学了?就这样与田地为伍一辈子吗?她忽然觉得,有什么办法能代替人来完成这种无止境的劳作,让机械工作,让粮食增产,让大家有一种不是被奴役,而是放松自由地完成这些劳作,该多好呀!大巧有了梦想,梦想让人有了希望。
初一初二没上的学在初三恢复了。大巧好高兴啊!每天早上天一亮就起床,那时没有吃早餐一说,她一洗漱后就背书包迈开双脚,向中学走去,中午在学校吃一顿午饭,下午放学再走回家。她当时的走读情况,现在的学生无法想象。那时没有电动自行车,也没有脚蹬自行车,只有穿着布鞋的两只脚和不能停的双腿。这一切的艰难困苦,铸就了她一颗顽强的心灵。在这条两点一线的求学路上,她目睹了石马坡公路上:早上早早地从城里担一挑粪尿到自己生产队里,求挣一点工分的大叔;也看见过早早地提着一小筐鸡蛋去车站菜市场的老奶奶,那辛苦的皱纹;更见过从黄坝堰捕捉到一小篓白条子鱼和黄鳝鲫鱼的拥有者。每天她在通往汉中城的这条公路上,总是看到人来人往,去的人挑着菜扛着米,回来的时候人们走得快,脚步快。慢慢地,也是日复一日地,大巧在自己的心中孕育了一颗萌芽。
一九六九年底,有一行穿着军服的人来到吴大巧就读的学校,要挑选一批愿意立志报效祖国的青年学生。在上千人中挑选出了20名入选者,但政审条件非常严格,经反复观察、挑选、体检,过了政审关的仅有十人。吴大巧是其中之一,她很激动,她要报效祖国,她进入了人民军队。父母对她非常疼爱,实在是不舍一直在他们视野中长大的孩子。但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近千人的学生中被选中,又很自豪。他们嘱咐她,勉励她,一定要遵守纪律,踏踏实实,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三天以后吴大巧换上了军装。稚气的脸在宽大的军服中显得小巧稚嫩。她想要成为一匹骏马,她要在大地上奔驰,她要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她想要成为雄鹰在天空中翱翔,做一个鹰击长空的勇士。吴灵举和月月抱着儿子去送她。他们眼中含着不舍的泪花,依依不舍地在武装部,看着她从一个学生变成了穿着军装的战士。他们紧紧地跟着她,生怕她还像孩童时一样,怕她走丢了。看着上大轿车,和同行地几十名从汉中各中学招选的男兵女兵,依次坐上座位。这些男兵女兵他们的父母,家人每一个都是千嘱咐,万叮咛,每一个家人都依依不舍,每一个妈妈都含着激动的泪花,他们望着大轿车缓缓地启动,载着他们的心肝宝贝慢慢地驶向远方,驶向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
送走了大巧,吴灵举和月月再次回味了孙喜当年让他搬到汉中城郊,要让孩子们能上学,以后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有文化的人是多么正确。现在二巧六年级,三巧四年级,四巧二年级,接下来他的每一个孩子,都必须上学,他们自己再苦再累,也必须让孩子上学读书。这是他们斩钉截铁的决心。那时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两块钱,但仍有不少家庭的孩子没走进学校,我们不禁惋惜。
吴灵举通过这些年的各种现实事例,清晰地明白了一点:国家为生存而战斗,民众为生活而奋斗。生产队仅仅有了水田,这只是基础,所谓基础建设在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地再也无可非议。有一个专家对五六十年代农民的肯定是值得回味的:没有农民慷慨地奉献(人力地奉献和公粮地奉献),我们国家会面临什么风险,明白的人都心知肚明。吴灵举在造田修地,充分利用褒惠渠水资源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另一个让人无可奈何的问题:有了田,有了水,但水稻的产量一直是二三百斤,这个问题他反复细微观察,经过无数次对比,他找到问题所在:临庄的田,就近住户的田,特别是年代久远的水田,土质肥沃,施肥多的田,水稻穗长粒饱满,反之缺肥的田,穗短颗粒细,那么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就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肥料,肥料,肥料你在哪?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086/111110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