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又一张SSR?
“这样,我写封信。你拿去给小七,让他差人去找李靖。
记住,你们和李叔都不要露面。”赵子义吩咐完,让福伯代笔,只写了寥寥数字。
李刚领命,带着信返回长安。赵子义则溜溜达达,转到了铁研坊。
“张大师,近来工艺可又有提升?打造效率如何?”赵子义关切地问。
张铁匠恭敬回道:“托小郎君的福,自上次得了指点,匠人们又琢磨出些门道,工艺确是精进了些。
只是这效率……若按上次那般品质的刀来算,一人需四、五日方能成一把。
庄里能达到这水准的匠人,目前也只三人。算下来,最快五日也只得三把。”
赵子义心里咯噔一下:卧槽!这么慢?
就算全年无休,一年也就二百来把。
十年才两千多!这速度远远不够。
“张大师,您看这样行不行?”赵子义提出构想,“咱们试试‘流水作业’。
比如,专设一组人只负责锻打初胚,打好就交给下一组专司塑形、淬火,再下一组只管开刃、打磨。
让匠人各司其职,专精一道工序,而不是一人包办全程,您说会不会快些?”
张铁匠眼中精光一闪:“流水作业?妙啊!
锻打和塑形最耗功夫,若能培养学徒专攻此两项,定能省下不少时日!小郎君大才!”
“嘿嘿,我就是动动嘴皮子,真正下力气、见真章的,还是您和各位师傅。”
赵子义谦逊一句,随即拿出几张图纸,“张大师,再看看这个。”
张铁匠一见图纸,顿时激动起来——小郎君出手,何时让人失望过?
“小郎君稍待,容某净手,莫污了宝图。”
他郑重其事地洗手回来,才小心翼翼展开图纸,目光立刻被牢牢吸住。
图上是一把刀、一个槊头,还有一架结构奇特的弩。
首先是刀,赵子义不确定后世说的唐横刀现在是否已有,但他确定现在得主流刀是环首刀,他记得便宜老爹用的便是此款。
赵子义设计的也不是纯粹的唐横刀,刀身较横刀略宽,又比宋代横刀略窄,介于两者之间。
线条流畅,造型凌厉中透着美感。
然后是槊头,有四道刃口,中间脊线隆起亦开了刃。
最后是弩,双弩臂并排,需上双弦汇于一处,旁侧还连着一根竖起的杠杆,弩托是后世步枪枪托的样子。
张铁匠看到刀的时候还好,看到槊头的时候皱起了眉头,看到弩:???
“小郎君,这刀打造应无问题,必定锋锐无匹,只是会比寻常刀略重。
这槊头……”张铁匠皱起眉头,“打造出来不难,但分量轻了,这般复杂结构易崩断;
重了,且不说挥舞吃力,寻常槊杆恐难支撑。
至于这弩……请恕某眼拙,有些关窍看不太明白。”
赵子义不答反问:“张大师可知上等槊杆的制法?”
“此乃机密,只少数几家掌握。
某只知需用柘木为干,其余工艺便不知详尽了。”张铁匠如实相告。
赵子义心道:你不知道,我知道啊!
只有最核心的木材主杆我记不清了,其他步骤我可门儿清!
“无妨,我让李大师那边按古籍所载的几种法子试试,看哪种最合用。
至于槊头,我想应在韧性与重量间寻个平衡点。
若将槊头长度略减几分,是否就能兼顾?”赵子义提出设想。
张铁匠捻须沉思片刻,似有所得,又将注意力放回弩上:“小郎君,此物确是弩?威力几何?”
“正是弩。
若成,二百五十步内可有效杀伤,一百二十步内,破甲当无问题!”赵子义笃定道。
张铁匠闻言,惊得张大了嘴。
现今军中精良的单兵弩,破甲距离多在五十至八十步间,且视甲胄品质而定。
一百二十步破甲,意味着敌军将领几乎时刻暴露在致命威胁下!
二百五十步的有效杀伤,在这着甲率不足三成的时代,更是骇人听闻。
他指着图纸上的杠杆问:“此杆是何用途?”
“助力上弦之用。若无此物,凭人力给这般强弩上弦,几次便力竭了。”赵子义解释。顺便还用手比划了一下。
“借力!妙啊!此法大妙!”张铁匠恍然大悟,击节赞叹。
原来“杠杆原理”在大唐叫“借力”啊!害我白担心怎么解释。
张铁匠接着端详双弩臂结构:“这双弦归一的构思亦极为精巧。
不过小郎君,这弩,若交与李木匠协作,或更妥当。”
“我正有此意。
只是,我想这弩臂的前曲部分尝试用铁来造,张大师能否打出韧性、强度、弹性俱佳的铁料?”
张铁匠:你要不要听听你提的要求?
张铁匠面露难色:“小郎君,您这要求……只能说试试,但即使打造出来,也有两难:
一是重量必然大增,二是即便打成,反复使用下的寿命亦是未知。”
“我明白。您先按现有条件尝试,我去寻李大师商议。”赵子义说完,便转向木工坊。
李木匠听完赵子义关于弩臂和那奇特杠杆的设想,同样陷入沉思。
“铁制前曲?”他沉吟道,“若配合羚牛角等材料制作角曲、边曲,或可一试。
但这‘借力’如何与弩身稳固结合,老夫还需琢磨。
至于威力……双弦虽可增力,恐难至小郎君所言之境。”
“如今最好的弓弦用何材料?”赵子义问。
“多以丝弦混缠牛筋,已是上选。”
“您知道苎麻否?”赵子义提出一个看似寻常的物事。
“苎麻?知道,可以织布。苎麻还能做弦?”李木匠诧异。
“蚕丝也是做丝绸的啊!”赵子义回忆着前世所阅资料,详细说道,“需取苎麻皮,反复浸泡、捶打、梳理,务求去除所有果胶杂质,得纯净长纤维。
编织时,每股麻线均需施以恒定拉力,使其几无‘初伸长’。
或可制一木质绞盘架,一端固定麻线,另一端悬重物以助编织。
以数十根精炼麻线,在预张力下顺向绞合为芯,承主拉力。
再取一组麻线,逆向编为管状,紧密包裹芯线,此可抵消内力,防弦松弛,兼护核心。
编成后,浸入精炼鱼鳔胶液,使胶渗入每丝缝隙,固化后不仅粘合牢固,更能防水。
胶干后,再薄涂数层大漆。”
赵子义心中默念:后世的科普视频千万要靠谱啊!
当初就因那苎字不认识才特地去查,才记下这许多细节。
李木匠听得极为专注:“浸胶上漆确是常法。
只是这苎麻能否堪此重任,老夫确无把握。
至于‘借力’之杆的安装之法,如何添加上去?老夫没有看懂”
赵子义双手一摊,坦然道:“我不知道啊。”
李木匠:“……”
你不知道就拿过来,还画得如此复杂?
半晌,李木匠才无奈道:“罢了,老夫尽力参详,此物构思确是精妙。”
他转而问道,“小郎君此前交代改进织机一事,老夫惭愧,尚无寸进。”
提及此事,李木匠心下有些郁闷。
那织机送来时,要求是提升织布效率!
你把我老李当什么人了?鲁班在世吗?
你叫我大师不代表我真是大师啊!
自家事自家知,庄里诸般巧物,哪样不是你出的图样?
改进织机这等大事,岂是他一个窝在庄里的佃户木匠能办到的?
若有那本事,早年何至于险些饿死?
主要赵子义也不会,他只知“珍妮机”提效六倍,开启了工业革命,但哪个正经人会去深究其具体结构?
赵子义看出他的难色,试探道:“李大师,我有一粗浅思路。
现今织机似仅一线运作,能否增至两线?
或从手动改机括,结合那折叠桌椅的思路,用绞盘传动?”
李木匠闻言,闭上双眼,手指轻捻胡须,陷入沉思。
赵子义见状,心道:莫非又撞大运,又一张SSR?
然!并没有。
正欲悄悄离开。却见李木匠缓缓睁眼,沉声道:“老夫……试试看吧。”
赵子义脸上顿时绽开笑容:“有劳李大师!”这才心满意足地告辞离去。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046/4219946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