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四合院:1952,开局继承一座 > 第6章 第6章

第6章 第6章


不行,必须让她看到我的真心。

就算等到天亮也得等。

只要等到了,陈雪茹就是我的了。

想到陈雪茹那窈窕的身形,何雨柱憨实的脸上透出了执着。

……

清晨。

陈雪茹早早起身,开始忙活。

洗洗刷刷,扫地做饭,忙个不停。

说起勤快,陈雪茹绝不输给秦淮茹,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

要不是她这么勤劳,也挣不下这么大的家业。

杨沐之还没起床,昨晚没睡好。

“哎,雪茹,您是大老板,身子娇贵,哪能动手做这些呀?”壹大妈热络地凑过来搭话。

“没事的壹大妈,我在家也常做家务,习惯了。”陈雪茹微微一笑。

“你们瞧瞧,雪茹多好,大户人家出身,却一点不娇气。”

“没错,这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是啊,沐之真是有福气。”

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

男人们则嫉妒得不行。

凭什么是杨沐之运气这么好?

陈雪茹这么一位大老板,竟然为你下厨?

你配吗?

听着邻居们对陈雪茹的夸奖,

正在洗碗的秦淮茹心里不是滋味。她也一直忙碌,怎么就没人夸她?

就因为我是乡下来的吗?

哼,都怪你,陈雪茹,要不是你,今天被夸的就是我。

秦淮茹不由得对陈雪茹心生怨怼。

“雪茹啊,”壹大妈望了一眼杨沐之家,“沐之呢?”

“还睡着呢,没醒。”

什么?

院里的人一听都不乐意了。

你让大老板给你做饭,自己却睡大觉?

杨沐之,你一个出力气干活的,凭什么?

“我去叫他!这么懒,以后日子怎么过?”壹大爷略带怒意,一副长辈管教的样子。

陈雪茹却笑道:“壹大爷,让他再睡会儿吧,我男人昨天累了。”

这话像一记重击,让全院的人都愣住了。

睡觉还能睡累?肯定是晚上没少折腾。

壹大爷皱起眉头:“雪茹,你不能这么惯着他,别担心,有壹大爷在,咱们院儿里可不能留懒人,去叫他起来。”

“怎么?壹大爷您要指点我怎么做?”陈雪茹眉梢一挑。

“没有,没有。”

壹大爷立马软了下来,这可是绸缎庄的老板娘,客气几句还行,真要顶撞他哪敢。

壹大妈小声说:“雪茹,我跟你说,过日子是两个人的事,大家都得勤快点。你工作这么忙,以后做饭这种活儿,让沐之来干就行。

反正他也闲着。”

陈雪茹却不以为意:“沐哥是我丈夫,世上哪有男人下厨的道理。”

壹大妈:“你跟别的女人不一样,你有自己的事业。”

陈雪茹:“那也不行,只要我还在,就不能让我男人做饭。”

“这……”

“靠,杨沐之有那么大吸引力吗?”

“他到底给陈雪茹灌了什么  汤……”

院子里的人心里不忿。

“既然你这么想,壹大妈也不多说了。”壹大妈面子挂不住,转身回了屋。

这时,何雨柱打着哈欠从屋里走出来。

一看见陈雪茹,眼睛都直了。

昨天他等到大半夜,凌晨三四点实在撑不住才回家。

没想到,陈雪茹压根没走。

没走,那肯定是留在这儿过夜了。

何雨柱懵了:完了,人家都睡一块儿了,我还怎么截胡?

“哟,你是何雨柱吧?你好呀!”

陈雪茹主动打了招呼。

她微微一笑,倾国倾城,随即转身进屋,那玲珑的背影在何雨柱脑海里挥之不去。

“你好,你好。”人都进屋了,他才想起来回应。

不行,太美了,老子一定要截胡,就算是二手的我也认了。

傻柱热血上涌,再次坚定了截胡的念头。

“傻柱,滚回来做饭!”

直到何大清的声音响起,何雨柱才回过神,往屋里走。

不久,工人们陆续出门上班,杨沐之这才起床洗漱。

吃过早饭,等陈雪茹离开后,杨沐之进入了系统空间。

“摇钱树,我来啦。”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神级鉴定术】。”

鉴定术,好东西。

杨沐之欣喜若狂。

他比谁都明白,未来投资有两大方向。

一个是房地产,另一个,就是古董。

目前投资房地产绝非明智之举,几年后若是被人发现他名下拥有大量房产,恐怕会惹来大祸。

投资房产的时机尚未成熟。

相比之下,古董收藏更为稳妥。他拥有系统空间,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藏品放入其中。

看来古董行业是最合适的选择。不过古董这行水太深,杨沐之对此完全不了解。

因此他不敢贸然涉足。如今有了【神级鉴定术】,他终于可以放心收藏古董了。

“宿主,是否融合神级鉴定术?”

“立即融合。”

......

晌午时分。

陈雪茹又来了,还带着一支装修队。

在她的指挥下,工人们很快开始忙碌起来。

杨沐之嫌太吵闹,跟陈雪茹打了个招呼便出门闲逛。

不知不觉间,他来到了天桥。

要说游玩散心,天桥向来是首选之地。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归家”这句诗正是形容此处的繁华景象。

天桥历来是民间艺人卖艺的场所。

建国后经历过两次整顿。

第一次在1949年,主要清除了“四霸天”等黑  。

第二次整顿临近六十年代,此后天桥逐渐演变成鸽子市,明面上买卖鸽子,暗地里却成了黑市交易场所。因此四九城百姓也习惯将黑市称为鸽子市。

经过第二次整顿,天桥文化日渐没落,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眼下是五十年代初,刚经历完第一次整顿。

此时的天桥正值鼎盛时期,既是文化娱乐中心,也是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每日都有两三万人来此打卡,逢休息日更是人山人海。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攒动的人头,不知情的还以为全城百姓都聚集于此。

看杂耍的、卖艺的、扛活的、摆摊的、推车的、挑担的,三教九流应有尽有。

各色小吃琳琅满目:吹糖人、豆腐脑、羊杂汤、摊煎饼等足有上百种。

这具身体的前主曾在此做过苦力,杨沐之对天桥既感熟悉又觉陌生。

“哟!您来啦!”

“穿得这么体面,这是发财了啊?”

“沐之啊,这些天都没见你出来干活,上哪儿忙去了......”

不少熟人热情地打着招呼,有做苦力的,有摆摊的,还有蹬三轮的车夫。

往来此处的多是三教九流,杨沐之相识的俱是市井百姓。

转悠一圈后,杨沐之不得不承认:这个年代虽没有手机,但文娱活动反倒比后世丰富得多。

他今日前来自然不单为闲逛,更重要的目的是来捡漏。

四九城历来是首善之区,收藏之风从未断绝。

即便在风暴最严酷的年月,依然有人暗中把玩古物。后来天桥演变成鸽子市,这里仍有零星的收藏交易,只是远不及日后潘家园的规模。这些零散交易未曾载入史册,故而后人无从知晓。

杨沐之曾在此地做苦力,对每个古董摊位的方位了如指掌。他信步来到天桥角落,只见摊主们或铺开布幔,或直接将器物陈列于地。此处赝品充斥,古玩行当水深难测。若无真才实学,断不敢轻易涉足。此地讲究买定离手,从无退换之说,看走眼只能自认眼力不济。初入此道者倾家荡产者不在少数。

见杨沐之年岁尚轻且衣着体面,众摊主皆目光灼灼,如见待宰羔羊。杨沐之随意停在一处摊位前,他身负的神级鉴定术可分自主鉴定与系统鉴定两途,二者皆精准无误。眼见摊上数百件器物,他心念微动,数百道鉴定术已悄然施放。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山水文瓷碗——民国高仿”

“大清乾隆年制翡翠扳指——赝品”

“宣德炉——赝品”

“宋代汝窑碗——赝品”

“道光御赐黄马褂——赝品”

“郎世宁画作——民国高仿”

系统提示音连绵不绝,杨沐之轻轻摇头。这些物件不是赝品便是民国仿制,民国仿品虽在后世能值数千乃至数万,终非珍品,难入他法眼。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将军罐——真品”

当所有器物鉴定完毕,杨沐之的目光最终落在那只青花将军罐上。

这么多物件里,唯有这件青花罐是真品。

他估算一番,这罐子能值一百八十万,算是捡着漏了。

杨沐之的估价,是参照2022年的行情得出的。

放在这个年代,自然卖不出一百八十万。

“老板,这瓶子什么价?”

“哟,这位同志,您好眼力!这可是大名鼎鼎的青花……”摊主眼睛一亮,口若悬河起来。

“甭说那些,我就是瞧它好看,想买回去插花。五块钱。”

“同志,这可是清代的青花……”

“三块。”

“得得得,五块就五块。”

摊主心里也清楚,这东西是仿的,既然被人识破,多说无益。

付了五块钱拿下罐子,杨沐之转身走向别的摊位。

按此时的物价,五块钱相当于后世贬值百倍。

也就是说,他只用了五百块的代价,就换得一件价值一百八十万的宝贝。

再没比这来钱更快的门路了。

转悠片刻,杨沐之又入手三件好东西:一把折扇,一只明代万历年间的青花瓷碗,以及一个清代的翡翠镯子。

折扇约值二三十万。

青花瓷碗大概五十万。

翡翠镯子可是珍品,最少值两百万。

只剩最后一家摊位了。这七八个摊子里,竟只有三件老物件,杨沐之不免有些失望。

“最后一家了,鉴定术。”

“鉴定物件:大明宣德炉,真品。”

宣德炉!

杨沐之心头狂喜——这回可捡着大漏了。

宣德炉,乃大明宣德三年,宣德皇帝朱瞻基以暹罗进贡的风磨铜亲自督造而成。

成品仅三千件,流传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

风磨铜即今日所称黄铜,在此之前,古代铜器皆为青铜所铸。

宣德炉可谓开创了铜器铸造的新里程碑。

因此,它兼具工艺精良、纪念意义重大、存世稀罕等特点。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033/4219845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