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四合院:1952,开局继承一座 > 第75章 第75章

第75章 第75章


在杨沐之的眼神示意下,她才小心翼翼地将礼物收下。

“老陈,恭喜高升。”众人落座后,杨沐之道贺。

大领导谦虚地拱手:“要不是当初你的提醒,我这个粮食部长的位置怕是就悬了。”

听到这话,陈雪茹更加困惑了,原来丈夫还参与了大领导的晋升之事。

“雪茹,去倒茶。”杨沐之吩咐道。

陈雪茹连忙应声去取茶壶,却悄悄竖起耳朵,留意着他们的谈话。

杨沐之问道:“去东北了?”

大领导回答:“刚回来就直奔你这儿来了。”

“调查结果如何?”

大领导由衷赞叹:“老弟果然料事如神,东北的粮食问题确实存在蹊跷。”

“那就好!”杨沐之笑道:“今天别走了,在这儿吃饭,我让雪茹炒几个菜。”

“那太好了!”大领导欣然应允。能够与杨沐之多交流片刻,他求之不得。

“车上有酒,我去拿来,咱哥几个今天喝两杯。”

“雪茹,把那只鸡炖了吧,做大盘鸡——不对,改成辣子鸡。”

想到大领导是蜀地人,杨沐之赶紧改了口。

果然,大领导一听“辣子鸡”,眼睛立刻亮了。

没过多久,杨正诚拎来两瓶酒,都是好酒——六块钱一瓶的茅台,市面上还不好买。

另一边,陈雪茹也炒好了菜。

一共四道:辣子鸡、红烧鲤鱼、花生米、酸辣豆芽。

“嚯,这么丰盛!”

两人心里暗暗吃惊,这么一桌菜,就算是他们这个级别的干部,平时也不常吃到。

杨正诚说:“老弟你太破费了。”

杨沐之淡淡一笑:“正好这两天弄了点计划外的物资,两位老哥可别批评我违反纪律啊。”

“哈哈哈……”

两人都笑起来。虽然好奇杨沐之从哪弄来这么多东西,但也没多问。

规定是规定,可他们心里都清楚,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谁不喜欢吃好菜、喝好酒呢?

“雪茹,今天你带孩子们去白姐家吃吧。”

“好。”

“不用不用,都一家人,让孩子们都过来吧。”

“是啊,菜这么多,一起过来吃。”

大领导和杨正诚连忙招呼陈雪茹带着孩子一起上桌。

他们俩都挺喜欢杨沐之家这几个虎头虎脑的孩子。

“那就一起吃!”

“吃饭啦!”

“干饭干饭!”

“喂脑袋喽!”

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

“叫人。”

“陈伯伯好!”

“杨伯伯好!”

“好好,都是好孩子。”

开始吃饭了。

大人喝酒,小孩吃饭。

大领导他们发现,杨沐之家的孩子特别懂事。

虽然一个个吃得香,但都主动多吃馒头、少夹菜,尤其是辣子鸡,没人伸筷子。

这年头的孩子能忍住不吃肉,说明家教真好。

其实他们不知道,杨沐之家的孩子平时并不缺嘴,而且陈雪茹提前叮嘱过,鸡肉是给伯伯吃的,孩子们就都不碰。

至于多啃馒头少夹菜,是他们家习惯——孩子多,光吃菜哪够。

虽然家里不缺东西,但每顿饭炒菜也费事。

“大哥,我今天看报纸了。”

杨平意一开口,瞬间把杨正诚和那位大领导逗笑了。

“你一岁多的孩子,还看报纸?拿报纸擦屁股还差不多。”

杨平安语气沉稳,接了一句:“报纸上说什么?”

杨平意接着问:“报纸上说伯伯是粮食部的部长,大哥,粮食部部长官大吗?”

杨平安点头:“当然大,古代这叫大司农。”

杨平心插嘴:“大哥说得不对。”

“怎么不对?”

“大司农那是先秦的叫法,汉唐时该叫左丞相,管天下粮仓的。”

杨平顺补充:“二姐也不全对,应该是户部尚书才对……”

听着几个孩子的讨论,大领导和杨正诚都愣住了。

才几岁的孩子,居然聊起历史来了,有些说法连他们都没听过。

别人家孩子还在玩泥巴,这几个却懂这么多,到底怎么教的?

杨平意眼巴巴望向杨沐之:“爸爸,我到底听谁的?”

杨沐之笑了:“不同朝代叫法不一样,老三说得比较接近。你们还小,以后再慢慢懂。”

“爸爸,什么是大司农?”杨平意继续追问。

“食不言,寝不语,都给我闭嘴吃饭!”

“哦。”几个孩子立刻低头,安静吃饭。

陈雪茹笑着叮嘱:“这些话别在外面说。”

几个孩子点头,乖乖继续吃饭。

人才,真是人才啊!大领导越看这几个孩子越喜欢,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老陈、大哥,吃菜吃菜!”

“来来,一起!”

“辣子鸡是我家乡名菜,尝尝你弟妹手艺。”

大领导夹了一块鸡肉放进嘴里,表情忽然变了,眼神恍惚,仿佛思绪飘回了炊烟袅袅的小山村。

他想起了家乡的人,故乡的土,还有妈妈做的辣子鸡。

对,就是这个味道,和母亲做的一模一样。

娘,老汉儿,孩儿不孝,不能在你们跟前尽孝……

大领导鼻子一酸,眼眶湿润。

“老陈,怎么了?快吃菜!”杨沐之招呼道。

“哎,”他抬手抹了下眼睛,“见笑了。这辣子鸡做得太地道,就像我母亲做的……吃着它,就想起蜀中的爹娘。”

杨沐之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大领导也随即干了一杯。

“那我得尝尝看。”杨正诚说着夹了块鸡肉放进嘴里,顿时嘶了一声——鸡肉的鲜香混着麻辣味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味蕾,几乎让他飘飘欲仙。

“真不错!”杨正诚连连称赞,“虽然我不是蜀地人,尝不出地道的本土风味,但这绝对是我吃过最美味的菜肴。”

大领导看向陈雪茹,由衷赞叹:“弟妹的厨艺实在高超,就连国宴大厨的手艺,恐怕都要逊你一筹。”

“领导过奖了,”陈雪茹谦虚地摇头,“这道菜其实不是我独创,是沐之教我的。”她心中暗自欣慰。自从尝过杨沐之做的菜,她便时常向他请教厨艺,几年下来已掌握了不少他的烹饪精髓。

“没想到老弟还精通厨艺,佩服佩服。”杨正诚颇感意外,他原以为杨沐之是专注大事的人,竟连烹饪也如此擅长。

“略知一二而已。”杨沐之淡然回应。

大领导笑着接话:“既然弟妹的手艺是跟你学的,那老弟的厨艺必定更胜一筹。改天有空,一定要让我们尝尝你的手艺。”

“这有何难?有机会我亲自下厨,今天先喝酒!”杨沐之爽朗一笑。

“今天真是来对了,我敬你一杯。”

“我也敬你!”

……

酒过三巡,大领导神色略显犹豫。杨沐之心领神会,便对陈雪茹说:“带孩子们出去走走吧。”

陈雪茹应声领着孩子离开后,大领导才开口:“老弟,其实今天来,还有一事想请教。”

杨沐之了然一笑:“陈老哥是想问,如何坐稳现在这个位置吧?”

杨正诚惊叹拱手:“老弟果真料事如神,什么都瞒不过你。”

“大哥过奖,我只是随口说说。”杨沐之谦逊回应。

大领导神色郑重:“还请老弟指点迷津。”

“首要之事,是确保全国粮食能够均匀分配,这是根本。”

大领导点头认同,心想:这是自然,我身为粮食部部长,这本就是分内之事。

杨沐之看出了他的想法,笑着说:“工作上的事情您比我熟悉,我也就不多说了。但有一点想提醒老哥。”

“你说。”大领导神色认真起来。

杨沐之接着说道:“未来三年都会风调雨顺,收成会很不错。如果粮食多了,最好不要出口,有可能的话,尽量多进口一些。总而言之,要注意囤粮,广积粮,以备不时之需。”

他这话并不假。

现在是1956年。

56年、57年、58年这三年都算是丰收年,58年虽然略有减产,但比57年也只减少了10%左右。

再往后就难了。

59年、60年、61年。

每年的产量都比上一年下降百分之十几。

最严重的时候,全国粮食产量只有57年的一半左右。

人均口粮只有200公斤左右,有些灾情严重的地方,甚至只有100多公斤。

这个“人均”,是全国范围计算的,并不单指种地的人。

拿1960年和2020年相比:

1960年人均口粮两百多公斤,

2020年人均口粮大约是500公斤,

少了一半还不止。

但要考虑到一个重要问题:1960年全国人口只有6亿多,

而2020年人口约13亿,多出一倍。

也就是说,2020年的粮食产量其实是1960年的四五倍。

数字只是数字,但细想之下令人心惊。

试想,人均两百多公斤粮食,每人每天只有六七两,怎么可能不挨饿?

稍微分配不均,就可能有人饿死。

“你提的这点,我会尽量注意。”

大领导点了点头,有点疑惑地问:“老弟,听你的意思,未来几年会有事发生?”

“干旱,前所未有的大旱。”杨沐之郑重地说。

“这……”

大领导和杨正诚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杨沐之这话说得太玄,已经涉及他们不懂的玄学范畴。

杨正诚沉吟片刻,小心翼翼地问道:“老弟,你这话靠谱吗?怎么知道会是大旱?”

杨沐之缓缓念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黄山松鼠跳,子夜早归春。

鼠为生肖首,春乃岁时先。

十愁难过鼠猪年,甲子丰收庚子乱。”

“听不懂!”

两人听得云里雾里,纷纷摇头。

杨沐之坦然说道:“庚子年必有大灾。”

大领导沉默不语。

1840年庚子年,鹰国发动战争,前朝战败,国家蒙受重难。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烧杀抢掠,签订不平等条约。

现在是1956年,下一个庚子年即将到来。

杨沐之来自未来,知晓1960年将有大旱,更知道2020年疫情蔓延。

杨正诚无奈笑道:“老弟,这话太玄乎,我们怎么信你?”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033/4219839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