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80年代骗光全族积蓄的败类01
江锦辞消化完原主的所有记忆,调出原主的银行账户,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还有一万两千多美元余额。
不得不说,原身是有些能耐的,这一万两千多美元只有三分之一是从族中骗的。
其他的全是原主自己赚在米国股市里赚的。
抬眼看向墙上的日历,1988 年 3 月,距离原主实习、勾连黑工厂贩卖亲族,还有整整半年时间。
这个时间点,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藏着遍地机遇。
江锦辞没有急着行动,先是拨通学校的电话,以 “身体不适需休养” 为由请了一周假。
随后便到米国银行,盯着交易屏幕上跳动的曲线,他毫不犹豫地将三分之二的资金投入。
凭借超前的见识,在米国股市捞第一桶金,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
剩下的时间,江锦辞泡在公寓里,翻遍原主收集的报纸、期刊,仔细梳理这个世界的科技发展脉络与历史节点。
以及炎国的相关新闻:
1988 年 3 月,炎国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意味着民营经济的春天即将到来;
4 月 25 日,国务院印发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决定三五年内推开城镇房改,房地产市场的序幕正缓缓拉开;
5 月 18 日,厦市、鹏城、晴岛被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 原主的家乡就在厦市隔壁的泉市,背靠开放前沿,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再结合原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的专业背景,以及 1988 年炎国待突破的科技工业水平,江锦辞心里渐渐有了清晰的规划。
与其留在米国,把族人带出来。还不如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国。
带着族人在国内闯出一片天,这既能完成 “弥补原主过错、改变族人命运” 的隐性任务,也能不需要族人漂洋过海的来谋生。
但眼下最关键的,是先赚够 “本钱”。股市捞钱虽易,可如何在不引起米国监管部门注意的情况下,将大量资金安全转移回炎国,才是最大的难题。
米国对高端人才的管控向来严格,尤其是炎国出身的理工科学生,稍有异常就可能被盯上。
制定好基本的行动框架后,江锦辞才动手收拾原主那间满是酒气和垃圾的公寓。
啤酒罐扔进垃圾桶,脏衣服塞进洗衣机,地板擦得能映出人影,连书架上的书籍都按学科分类摆得整整齐齐。
看着焕然一新的房间,江锦辞才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日子,江锦辞彻底融入了大学生活:白天按时去上课,课后泡在图书馆,除了专业书籍,还会翻看炎国的经济政策解读;
偶尔去实验室,凭借超越时代的知识储备,不动声色地解决了几个困扰教授许久的小难题,既维持了原主 “学霸” 的人设,又不显得过分扎眼。
闲暇时,他会特意绕到唐人街。
1988 年的米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华人在街上被挑衅、被欺负是常事。
也正因如此,唐人街的华人异常团结,不少人自发组成帮派。
并非为了争地盘,而是为了抵御白人的欺压、保护同胞的安全。
在这里,一句 “老乡” 就能拉近距离,一碗热乎的馄饨面里,藏着浓浓的乡音与暖意。
江锦辞混在华人堆里,听他们聊家乡的变化,说在米国的难处,偶尔也插几句嘴,渐渐和几个相熟的华人摊贩、餐馆老板打成一片。
没人知道,这个看似文静的哈大学生,接近他们的真正目的 —— 是为了找到 “黑线” 渠道。
原主当年为了留在米国,凭借顶尖的专业成绩和双学位背景,早已被米国相关部门 “重点关注”,工作签、居留证看似顺利,实则一举一动都在监视和特意引导之下。
想要避开监管、安全回国,只能靠唐人街这些常年往返于中美之间的 “老油条”,走那些不合法的路线。
江锦辞心里清楚,这个时间段米国对炎国的人才扼制,从来都是 “要么留,要么毁”。
原主能拿到临时居留和工作签,不过是因为他的专业能为米国所用;一旦他表现出 “回国” 的意愿,等待他的,恐怕就是签证吊销、甚至更卑劣的手段。
所以,他必须步步为营,先在股市低调赚够钱,再通过唐人街的渠道打通回国的路,最后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到那个正待腾飞的故土。
时间悄然滑到毕业季,哈大校园里的玉兰花簌簌飘落,江锦辞捧着一杯热咖啡,走进了老教授的办公室。
咖啡的醇香没能冲淡空气里的凝重,对面的白人教授头发已花白如霜,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急切,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叠文件。
“江,你真的要放弃进修?” 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你要知道,微电子领域能有你这样的天赋,简直是上帝的馈赠!你不能就这么白白浪费它!”
“抱歉,我目前没有继续进修打算…. ”
江锦辞刚想开口,就被教授猛地打断:“不,你这个年纪不该急着闯社会,你该留在实验室里!
是不是遇到困难了?生活上的?还是家里的?跟老师说,我一定帮你。
不管是奖学金,还是生活补助,我都能想办法!”
看着教授近乎恳求的眼神,江锦辞无奈地揉了揉眉心。
这一年在教授的公司实习,老人待他是真的好:不仅给了远超同届实习生的薪资,还把核心项目的部分模块交给了他;
知道他是炎国人,怕他吃不惯西餐,偶尔还会让人去唐人街给他带家乡菜;
甚至在他提出想了解行业前沿技术时,毫不犹豫地把珍藏的资料室钥匙给了他。
江锦辞也没藏私,教授公司困扰十几年的芯片功耗优化难题,他用更先进的电路设计思路随手解了;
实验室里卡壳半年的试验,他总能 “碰巧” 在设备参数上提个小建议,让进程一下快了大半。
旁人以为是巧合,可老教授人老成精,早看出这年轻人是在 “藏拙”,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全是远超当下水平的真知灼见。
此刻教授手里的文件,正是江锦辞的成绩单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除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主修学位,还有计算机科学、材料工程、机械工程、三个辅修学位,每一门成绩都是 A+。
老教授越看越舍不得:“你是我教了三十年书,见过最有天赋的学生!留在这里读博,将来拿诺贝尔奖都有可能,我不允许你就这么走!”
江锦辞知道教授的真心,也明白这份挽留里的惜才之意。
沉默片刻,放缓了语气:“教授,谢谢您这一年的照顾。能不能给我几天时间,再好好考虑一下?”
这话总算让教授的情绪平复了些,他叹了口气,摆摆手:“好,我等你消息,但是江你一定要想清楚!别让自己后悔!”
离开教授办公室,江锦辞径直回了公寓。
关上门,第一时间拨通了唐人街 “陈叔” 的电话。
“陈叔,三天后的船,我确定走。”
电话那头传来沉稳的声音:“放心,我会安排好了,到时候直接去码头的三号仓库,有人接你。”
挂了电话,江锦辞从抽屉里拿出信纸,提笔给老教授写辞别信。
笔尖落在纸上,他忽然顿了顿。
这一年的相处,老人的关怀不是假的:看他总泡在实验室,会硬拉着他去看球赛放松;
在他进行一些试验遇到了经费问题,老人也会自掏腰包给填上;
包括实验室里所有他参与了的研发项目都会给江锦辞一个提名。
就连不少老教授自己研究十几年的项目,仅仅是因为江锦辞不经意的“小建议”直接在专利上给了他一半的让利。
人心都是肉长的,哪怕经历过无数个世界,江锦辞也格外珍视这份真挚。
从聘请他到公司,到提供个人实验室,再到此刻不得不离开的歉意,最后还附上了几个优化公司现有项目的技术要点,算是给老人的临别赠礼。
写完信,他把信折好,装进信封,贴上邮票,走到街角的邮局投了进去。
按照邮局的效率,这封信会在一周后送到教授手里,那时他早已在回国的船上,不会再有当面告别的拉扯与不舍。
回到公寓,江锦辞的动作没有半分拖沓。
迅速收拾好几件换洗衣物,将护照、专利证书等重要证件分门别类塞进防水文件袋,指尖划过证件上的照片时,眼神沉了沉。
最后,抓起外套直奔银行,银行柜台前,打印机嗡嗡作响,一张张汇款账单缓缓吐出。
上面的每一笔金额、每一个日期,都记录着过去几年亲族们的援助。
江锦辞将账单整理完毕后,按照账单上的记录,以十倍金额,一笔笔汇回了当初接收的款项。
处理完汇款,又马不停蹄地打开股票账户。
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将名下所有股票尽数抛售。
看着账户里瞬间累积的几千万余额,再次将这笔钱分批转入了大半年前提前开通的五张香江银行卡。
而在 1988 年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纸质文件流转的滞后性成了最好的掩护。
在拿出老教授助理的工作证明文件,以及老教授在香江投资的公司。
很顺利的就把钱转到了香江那边的银行卡里。
而这不算大额的转账,短时间内绝不会引起米国银行的警觉;
即便后续起疑调查,单是调取纸质凭证、层层审批,也至少需要四五天时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预订任何离境机票,没有留下半点要离开米国的痕迹。
甚至前几天,他还特意提交了米国永居身份的申请,这份 “定心丸” 足以让那些可能关注他的人放松警惕。
即便他因老教授的缘故,在芯片领域已小有名气,可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 “资本骗局”。
好在将来的某一天,骗取他们高额的研究经费。
一个尚未毕业的炎国学生,怎么可能手握多项专利、发表数篇重磅论文?
“天才或许有,但绝不可能是东亚人。”
欧洲人潜意识里的偏见,成了江锦辞最好的保护色。
没人知道,这个看似借助老教授资源的年轻人,其实背地里是真正帮了大忙的人。
而江锦辞当初有意展露锋芒,帮老教授推进实验、打理公司事务,也藏着自己的算计。
若不在米国闯出些许名声,没有一份亮眼的履历,回国后想要接触到真正的领导层、推动自己想做的事,只会难如登天。
他太清楚,没有足够耀眼的成绩做背书,即便‘身怀绝技’,也会被层层 “小鬼” 牵绊,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只是江锦辞没料到,在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年代,老教授竟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不仅给了他参与核心实验的资格,还让他进入自己的公司,甚至为他打造了专属的个人实验室。
这份知遇之恩,让江锦辞收起了所有算计,以真心换真心。
在深夜帮老教授修改实验数据,在技术瓶颈期提出关键思路,在公司遇到难题时默默梳理流程,那些不为人知的帮助,是他对这份信任的回应。
处理完一切后,江锦辞躺在公寓的床上,望着天花板上昏黄的灯光。
脑海里却像放电影般闪过无数画面:老教授得知他可能离开时,眼中难掩的急切与挽留;
原主曾将族亲卖到黑工厂,那些人最终客死异乡的凄凉;江父江母的悲剧;
还有他收集的1988 年炎国的那些新闻 —— 私营经济写入宪法、住房制度改革推开、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扩大……
那些蓬勃发展的信号背后,是炎国在各个领域被 “卡脖子” 的憋屈。
半导体技术落后、高性能计算机依赖进口、工业设备处处受制于人。
那片土地正嗷嗷待哺,等着像他这样的人回去建设;
那些被原主伤害的人,也等着他回去弥补。
江锦辞轻轻叹了口气,闭上眼。米国的繁华再盛,终究是别人的国土;
老教授的挽留再恳切,也留不住他回去的心。
这里不是他的归宿,只有回到炎国,才能弥补原主的过错,才能让那些被辜负的期待,重新长出希望的嫩芽。
三天后,天还没亮,夜色尚未完全褪去。
江锦辞提着早已收拾好的行李箱,悄无声息地走出公寓,头也不回地走向码头。
海风吹拂着他的衣角,远处传来货轮的汽笛声,一艘通往炎国的货船正静静等待。
踏上甲板的那一刻,江锦辞长舒了口气。
几天后就要抵达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届时他会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个与他母星极为相似的炎国,让它早日复兴....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484/4267097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