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80年代骗光全族积蓄的败类02
二十三天,整整二十三天!江锦辞早知道走 “黑线” 的货船慢,却没料到要在海上熬足大半个月。
船靠港岛码头时,江锦辞扶着锈迹斑斑的船舷下来,整个人虚得发飘,脚步像踩在棉花上。
在码头的水泥地上蹲了足足半个钟头,海风裹着鱼腥味往鼻腔里灌,才勉强找回脚踏实地的实感。
幸好这个世界没有省,用了支体魄增强剂,不然这一路颠沛,要么早晕死在船舱里,要么此刻早瘫在地上起不来了。
这 “黑线” 货船哪是人待的地方?二十三天里,他被关在不足十平米的小仓库。
霉味混着机油味钻鼻孔冲进肺里,吃喝拉撒全在里头,连口干净水都省着用,更别提洗澡了。
此刻的江锦辞浑身泛着酸臭味,身上那件灰扑扑的短褂,还是码头搬运工临时匀给他的。
他正是混在搬运工里,才避开了港口的抽查。
抬眼望,港岛的霓虹已经亮了几盏,港口的巡逻员揣着烟,对来往的 “特殊人员” 视而不见。
显然是收了幕后老板的好处。
江锦辞没多耽搁,招了辆停在路边的摩托车,报了家就近的酒店。
到房间第一件事,就是让服务员跑腿买新衣服,自己则钻进浴室,把二十三天的污垢狠狠冲了个干净。
1988 年的港岛已是国际都会,街边的霓虹牌、飞驰的轿车,繁华程度丝毫不输欧美。
歇了整整一天,江锦辞先去大陆银行办了张长城卡,往里转了几百万人民币。
又托陈叔的关系花了点钱,办了张香江身份证,随后便从罗湖口岸过境,直奔鹏城。
彼时的鹏城,从宝安县升格为地级市还不到十年,处处都是田地,前往市政府的路上都是尘土飞扬。
国家正大力支持香江企业家到内地投资,鹏城市政府更是把这事当成头等大事。
为了留住来此投资办厂的港商,当地特意在山南街道的市政务楼里设了间贵宾室。
大冬天室内暖意融融,搪瓷茶缸里泡着热茶,玻璃果盘里码满了苹果、砂糖橘,连墙角的暖水瓶都擦得锃亮,处处透着盼客来的热忱。
江锦辞拿着长城卡跟着接待员验资完毕后,被领到了贵宾室等待。
在沙发上坐下,端起桌上的搪瓷杯,手掌包裹着杯壁的温热,抿了口热茶,刚压下旅途的疲惫,门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皮鞋踩在瓷砖上,又快又响,带着几分急切。
门被推开,鹏城市长林正明快步走进来。
他裹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沾了点风尘,额角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从别的会场一路赶过来的,连擦汗的功夫都没顾上。
一看见江锦辞,他立刻加快脚步,双手伸过来紧紧握住江锦辞的手,掌心的温度带着奔波的热意,语气里满是热络与歉意:
“江先生,实在对不住,让您久等了!刚才在开工业扶持的会,一听说您这位香江来的贵客到了,我立马就往这边赶,您可千万别见怪啊!”
江锦辞连忙起身回握,指尖感受到对方掌心的用力,笑着客套:
“林市长太客气了,是我冒昧叨扰才对。早就听人说,鹏城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政策活、效率高,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您为了招商这么上心,我们这些想为内地发展出份力的人,心里也踏实。”
这话像股暖风吹进林正明心里,他眉梢瞬间舒展,连忙拉着江锦辞坐下,又朝门外喊了声 “添新茶”,等工作人员换了杯热气腾腾的茶过来,才急切地问道:
“江先生这次来,想必是有投资的打算吧?您尽管开口,不管是用地、用工,还是政策补贴,只要符合规定,我们市政府一定全力配合,绝不让您多走弯路!”
江锦辞顺势放下茶杯,语气诚恳:“林市长,不瞒您说,我虽是在国外打拼,但根始终在炎国。
如今国家鼓励实业,鹏城又毗邻香江,交通、区位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想着过来办个工厂。
既能为国家创点税收,也能带动些乡亲就业。
就是有个不情之请,我想找一块与香江接壤的地,面积得大些,方便后续产业链布局,也能跟香江的资源衔接上。”
“产业链布局!” 林正明眼睛猛地一亮,身子不自觉地往前倾了倾,指尖在桌面轻轻敲了敲。
“江先生,那您这次打算投入多少资金?我们这边虽说土地能免费提供,但也得根据投入金额来规划规模,还请您多担待。”
“一期投资不下两千万,” 江锦辞语气平稳,却带着十足的分量。
“要是后期产业链能完善,全部加起来,预估不少于十个亿。”
“嘶~”
林正明倒吸一口凉气,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随即脸上绽开爽朗的笑。
“江先生这手笔,可真是帮我们鹏城解决大难题了!
您也知道,咱们刚从宝安县升格没多久,百业待兴,正缺像您这样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家来带动产业。
您放心,只要您真心投资,用地的事,我们一定给您办得妥妥帖帖,绝不耽误您开工!”
说着,林正明立马让人抱来厚厚的地图册,摊在宽大的办公桌上。
他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边指一边介绍:“您看这几片区域,都紧挨着香江,水电设施正在抓紧完善,周边村子多,后续招工也方便。
就是有个情况得跟您说实话,这几块地多是丘陵,高低不平,平整起来得费点功夫。”
江锦辞顺着他指的方向细看,眉头轻轻蹙了下,丘陵地形确实会耽误工期,后续建厂还得额外投入成本。
林正明看在眼里,犹豫了片刻,随即一拍大腿,语气斩钉截铁:“江先生,您要是觉得这几块地位置合适,平整的事您尽管放心!
我现在就安排工程队,调挖掘机、推土机过来,一个月内,保证把这些丘陵铲平、推整好,绝不让您的工厂开工晚一天!
您后续要是还有其他需求,随时跟我说,咱们特事特办,尽快落实!”
见林市长如此爽快,江锦辞也松了口气,补充道:
“林市长,那我先谢过您了。另外,这五平方公里的地,我计划拿两平方公里改建成住宅区。
当然,这两平方公里的土地性质也得麻烦您帮忙调整成住宅用地。
我打算建个规整的小区,把老家的村子迁到这边,一半的房子给村里人住。
工厂办起来后,一半给工人住,配套跟上了,大家干活才更有劲头。当然还有户口的事,也需要林市长多多照顾。”
林正明闻言当即朗声笑起来,连连点头道:“江先生说笑了,像您这样一心为家乡、为实业的爱国商人,国家怎么会委屈您?
户口的事您放心,交给我来搞定!而且您既办厂又顾着员工和乡亲,这才是真心想把实业做好啊!
您放心,住宅规划、户口迁移,我们在后续工作里一并纳入,水电、学校这些配套,我们也提前对接,保证让您没有后顾之忧!”
1988 年的鹏城,虽顶着 “经济特区” 的名头,却仍带着几分初生的‘青涩’。
从宝安县升格为地级市不过九年,城市骨架刚搭起来,在国内城市排名里稳稳落在十名开外。
街头随处可见待开发的荒地,连主干道旁都还留着几分农田的痕迹。
可此刻,鹏城市长林正明的心里,却像被投入了一颗火种,烧得他浑身发热。
让他按捺不住激动的,不是江锦辞 “爱国商人” 的身份,也不是那五平方公里的用地申请,而是江锦辞轻描淡写说出的两句话。
一句是 “后续要在鹏城布局完整产业链”,另一句是 “一期投资先投两千万”。
两千万!林正明攥着茶杯的手都微微发紧。
他太清楚这数字的分量了,去年一整年,鹏城的 GDP 才刚迈过八十亿门槛,而且这八十亿里,大半是靠往香江出口粮食、水果、水产堆出来的。
说起来是 “特区”,可真正像模像样的工厂没几家,多是些小作坊式的加工点,连条完整的生产线都少见,更别提 “产业链” 这三个字了。
这些年,鹏城靠的就是 “毗邻香江” 这张牌,借着香江的消费市场,把内地的农产品运过去,再从那边倒些小家电、布料回来,日子过得不算差,可总缺了点 “实业根基”。
市里天天琢磨着引大项目、建大工厂,可来谈的客商要么体量小,要么只想着赚快钱,像江锦辞这样一开口就提 “产业链”,还敢砸两千万一期投资的,林正明还是头回见。
再想想江锦辞提的条件:要两平方公里地建员工住宅区,还打算把老家整村人迁过来。
这哪是普通的 “投资办厂”?这分明是要把 “根” 扎在鹏城啊!
林正明越想越热乎,整村搬迁意味着人口流入,意味着江锦辞是真心要在这儿长期发展,后续说不定还有更多投资;
而产业链一旦建起来,能带动多少上下游企业?能解决多少就业?到时候鹏城的产业结构就能彻底 “脱胎换骨”,不用再靠农产品出口撑场面了。
这么一对比,江锦辞要的那两平方公里土地,简直不值一提。别说只是需要把丘陵铲平,就算是要市里协调更多资源,林正明也愿意。
毕竟,能抓住这样一个能改写鹏城产业格局的机会,比守住几片荒地重要得多。
他看向江锦辞的眼神,早已没了最初的 “接待客气”,多了几分实打实的热切:
“江先生,您这眼光,真是独到!‘产业链’这三个字,说到我们鹏城的心坎里了!
您放心,别说两平方公里的住宅区,就是后续您需要配套的学校、医院,我们都能提前规划!
您能把家安在鹏城,把产业落在鹏城,这是我们鹏城的福气!”
江锦辞看着林正明毫不掩饰的激动,心里也有了底。
他早就摸透了鹏城的处境,缺产业、缺资金、缺能长期扎根的企业,而自己提出的 “产业链布局” 和 “整村搬迁”,正好戳中了鹏城发展的痛点。
这样一来,别说要两平方公里住宅用地,就算后续再提些合理要求,市里也大概率会爽快答应。
果不其然,林正明当即让人把住宅区规划纳入整体用地方案,还特意叮嘱规划科:
“江先生的住宅区,要按‘宜居’标准来,路要宽,水电要通到每家每户,后续要是江先生那边有搬迁户的需求,咱们得主动上门对接,不能让人家觉得咱们怠慢了。”
江锦辞适时补充:“林市长,后续搬迁户过来,可能还需要市里帮忙协调就业,除了进工厂的,老弱妇孺或许需要些社区岗位,这点还得麻烦您多费心。”
“没问题!” 林正明拍着胸脯应下,“这事我让民政局和街道办提前对接,保证不让搬迁户来了之后没着落!您就专心搞您的产业链,其他杂事,我们市政府来兜底!”
看着林正明雷厉风行的样子,江锦辞知道,自己这步 “精准提条件” 的棋,走对了。
而林正明心里却在盘算着,等江锦辞的工厂开建,一定要把这个案例当成 “标杆”,好好宣传出去。
让更多像江锦辞这样的企业家知道,鹏城不仅有政策,更有实打实的诚意,能容得下大产业,也能留得住真心干事的人。
接下来的流程格外顺畅。等验资报告一出来,林正明看到江锦辞香江账户里还有几千万美元的流动资金时,眼睛都亮得发绿。
这可是实打实的实力!市政府当即开了紧急会议,不到半天就拍板划地;
签合同、交文件时,工作人员全程陪着,遇到疑问立马解答,连需要盖章的流程都走了加急通道。
等江锦辞按照要求,把两百万保证金打到市政府指定账户后,林正明还特意叫过财务,反复叮嘱:
“这笔钱要专款专用,后续跟江先生的所有对接,都要细致再细致,不能出半点差错,要是耽误了江先生的事,咱们可担待不起!”
办妥所有手续,江锦辞起身告辞:“林市长,多谢您和市政府的支持。接下来我想回泉市老家,处理些私事,等事情办完,再回来跟您对接工厂筹备的事。”
林正明连忙摆手,语气恳切:“江先生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回泉市的事您别操心,我这边立马安排车,再给您派两个同志护送,路上安全第一。
另外,办公室的小王也跟您一起去,他脑子活、路子熟,路上有什么需要,让他随时跟我联系!”
说这话时,他还有些不好意思,像是怕照顾得不周到。
而江锦辞心里却早有预料,他主动提出回老家,本就打着让林正明安排人护送的心思。
这个年代,从鹏城到泉市,路不好走不说,沿途还难免有‘拦路虎’,有市政府的人跟着,能省不少麻烦。
‘就是不知道这个世界的香江是哪一年回归,是十年后么?还是更早呢….. ’
跟着工作人员走出政务楼,看着外面那大片大片的农田,心里不由的想到。
随后的三四天,车子一路向北。从鹏城平整的柏油路,转到县城坑洼的砂石路,最后驶进村里狭窄的泥土路,车轮碾过尘土,颠簸得人骨头都快散了。
直到远远看见村口那棵熟悉的老槐树,江锦辞才轻轻舒了口气。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484/426709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