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农门青云:全族赌我中状元 > 第58章 蒙学之始

第58章 蒙学之始


粮食极度短缺,村民们不得不依靠一切可以找到的替代品充饥。

田野里,那些未被洪水完全摧毁、顽强活下来的荠菜、苦菜等野菜,早已被挖了一遍又一遍,到了冬天,只剩下些干枯瘦小的根茎。更多的,是依靠洪水退后,在淤泥中重新生长、或是原本水生的一些植物。

莲藕和菱角成为了重要的食物来源。男人们会冒着严寒,破开池塘水田里薄薄的冰层,潜入冰冷的淤泥中,艰难地挖掘那些瘦小、但尚可果腹的藕根。

孩子们则会在干涸些的洼地里,搜寻残留的、干瘪的野菱角。这些收获,往往带着一股泥土和冰水的腥气,但却是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鱼虾和小型水产依旧是重要的蛋白质补充。虽然大水退去,但在一些较深的水塘、沟渠底部,依旧能捕捞到一些耐寒的小鱼小虾。数量稀少,往往忙活大半天,也只有一小碗,但对于缺少油水的肚肠来说,已是难得的滋养。

代食品也开始大量出现,村民们会将橡树的果实橡子采集回来,经过反复浸泡、捶打、沉淀,去除涩味,做成粗粝的橡子豆腐或混在少量的粮食里煮粥。

更有甚者,会刮取某些树皮的内层,或者挖掘某种特定的、口感粗糙但无毒的植物根茎,碾磨后混合野菜煮食,仅仅只是为了增加肚子的饱胀感,抵御那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的饥饿。

村里的气氛,在年关将近时,并没有多少喜庆,反而更显沉重。家家户户都在为如何度过这个寒冬而发愁,储存的那点粮食和干菜需要精打细算,恨不得一粒米掰成两半吃。

偶尔传来的孩童因为饥饿而发出的啼哭,更是让这冬日的村庄蒙上了一层凄惶的色彩。

残冬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柳塘村在饥馑与期盼交织的复杂情绪中,艰难地翻过了年关。

正月十六,年味还未散尽,但对于秦浩然而言,这却是人生轨迹彻底改变的一天。已虚岁七岁,在这个时代,正是正式开蒙的年纪。

晨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似的。秦远山和陈氏早早起来,将连夜整理好的行李搬上牛车。行李很简单:一套大伯母熬夜浆洗缝补过的棉被褥,两身换洗的、打着补丁但干净的粗布衣裳。

一个包袱,里面装着十几个掺了麸皮和野菜的干粮饼子,怕其在学馆吃不饱饿肚子,让其饿了吃。

秦禾旺围着牛车转来转去,眼睛里满是新奇和渴望,他扯着陈氏的衣角:“阿娘,我也想去镇上瞧瞧!我就去看看,不说话!”

秦远山难得地对小儿子板起了脸,低声呵斥道:“胡闹,你当是去耍子?这是送你弟弟去读书!那是学塾,清净地方,岂容你胡闹?乖乖在家,帮你娘干活。”

秦禾旺委屈地扁了扁嘴,不敢再吭声,但眼睛还是眼巴巴地望着那辆即将载着弟弟走向外面世界的牛车。

不多时,里正秦德昌和三叔公相偕而来。秦德昌换上了一件深色棉袍,脸上带着郑重之色。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蓝布包袱,里面是他为秦浩然准备的拜师礼。

三叔公则依旧是那身长衫,手里拿着用油布裹了又裹的书籍。

“都准备好了?”秦德昌环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秦浩然身上,看着穿着略显宽大浆洗干净的青色棉袍身上。这身袍子还是用秦远山年轻时的一件旧衣改的。

秦远山连忙应道:“好了,德昌叔。”

“嗯,那就出发吧。”秦德昌点头,率先上了车。三叔公在秦远山的搀扶下,也坐了上去。秦浩然最后看了一叮嘱自己好好听先生话的大伯母身上,以及一脸羡慕又失落的堂兄禾旺,还有默默站在门口、眼神复杂的菱姑和懵懂的豆娘,最后转身,利落地爬上了牛车。

秦远山一声吆喝,鞭子在空中打了个脆响,牛车缓缓启动,碾过村口泥泞冻硬的道路,向着镇子的方向驶去。

秦禾旺到底没忍住,跟着车跑了几步,直到牛车加速,才停下,用力地挥着手。

车厢里,气氛有些沉闷。秦德昌和三叔公都没有说话,只是闭目养神。秦远山则赶着车。

镇子离柳塘村约有十里路,牛车走了近一个时辰才到。越是靠近镇子,道路渐渐平整,行人车马也多了起来。

穿过嘈杂的市集,绕过几条街道,牛车最终在一座青砖黑瓦、门前有棵老松的院落前停了下来。这里比周围的民居要清静许多,门楣上挂着一块木匾,上面是朴拙有力的四个字—崇文学塾。

秦德昌整理了一下衣袍,率先下车,三叔公和秦远山也跟着下来,秦浩然最后跳下。秦德昌上前,轻轻叩响了门上的铜环。

片刻,一个穿着干净棉袍,像是门房或仆役的老者开了门。秦德昌连忙拱手,说明来意,是送族中子弟前来蒙学,拜见李秀才李夫子。

老者打量了他们几人一眼,尤其是目光在穿着寒酸但气质沉静的秦浩然身上停留了一瞬,便侧身让他们进去。

学塾不大,但收拾得十分整洁。前院是授课的堂屋,隐隐能听到里面传来童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老者让他们在堂屋外稍候,自己进去通传。

过了一会儿,一位年约五十岁、面容清癯、留着三缕长须、穿着青色直缀的中年文人走了出来,他目光平和,却自有一股书卷气和不怒自威的仪态。这便是学塾的主人,李秀才李夫子。

秦德昌连忙带着秦远山和秦浩然上前,深深作揖:“柳塘村里正秦德昌,携族人,拜见李夫子。”

李夫子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秦浩然身上:“便是此子欲来蒙学?”

“正是。”秦德昌恭敬答道,同时示意三叔公。三叔公连忙将那个蓝布包袱捧上,小心打开,里面是早已准备好的“六礼束脩”。

按照古礼,束脩六礼包括: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肉条。

李夫子目光扫过这些礼物,神色不变,只是淡淡说道:“有心了。”他示意旁边的老者将束脩收下。这便算是初步接纳了。

接着,便是至关重要的“考核”。李夫子并未让秦浩然进入堂屋打扰其他学生,而是就在院中,随意问了几句。

“此前可曾读书?所读何书?”

秦浩然躬身回答:“回夫子话,小子在家由族中三叔公启蒙,已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论语》《孟子》近来正在背诵《中庸》。”指了指三叔公一直紧紧抱着的那个油布包裹。

“哦?”李夫子眉毛微挑,似乎有些意外于这农家子竟已开始接触四书,“可能背诵《大学》首章?”

“是。”秦浩然清了清嗓子,站直身体,目视前方,用清晰而平稳的语调开始背诵,一口气将《大学》第一章完整地背了下来,中间毫无滞涩。

李夫子听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欣赏。这孩子的记性和沉稳,远超寻常蒙童。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905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