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农门青云:全族赌我中状元 > 第60章 霸凌开始

第60章 霸凌开始


门房又将秦浩然带到后院那间大通铺后,抬了抬手指,语速缓慢地指点了几句:“水井在院角,自己打水洗漱。茅厕在后墙根,莫要走错。吃饭在膳堂,听钟声便是。”言简意赅,说完便示意秦浩然跟上,又将他引回了前院学舍。

此时尚未散学,李夫子正端坐于丙班学舍前方,下方是十来个年纪不等的蒙童,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见到门房带着一个陌生少年进来,读书声不由得低了几分,许多双好奇的眼睛偷偷打量过来。

李夫子抬眼看了看,并未中断授课,只是对门房微微颔首。门房老张低声道:“夫子,新来的住宿生,柳塘村的秦浩然。”

李夫子目光转向秦浩然,语气平和:“既入我门,便需守学塾规矩。你且自报家门,与同窗相识。”

秦浩然上前一步,对着李夫子和满堂学童,依着记忆中的礼节,拱手躬身:“学生秦浩然,本县柳塘村人士,今日初入学塾,往后还请夫子悉心教诲,请诸位同窗多多指教。”

举止虽带着乡野孩子的些许朴拙,但那份沉静和有条不紊,在一群稚气未脱的蒙童中,反而显得有些突出。李夫子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查的赞许,摆了摆手,示意门房带他去安排座位。

秦浩然在角落一个空置的、略显低矮的旧书案后坐下。书案表面布满划痕,还残留着不知哪一届学童刻画的歪斜字迹。

申时末(下午五点),前院传来了清脆的散学钟声。原本只有朗朗书声的学舍,瞬间被一种解放般的躁动所取代。李夫子刚宣布下课,孩子们便如同出笼的雀鸟,嬉笑着、推搡着涌出学舍。

秦浩然没有急着离开,他仔细地将《三字经》收好,又把粗糙的石砚和那支价值二十文的兼毫笔摆放整齐,这才起身往后院走去。

刚踏进通铺的门槛,喧闹声便扑面而来。九个年龄在七岁到十二岁不等的学童正在屋里打闹、说笑,整理各自的物什。秦浩然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入喧闹的池塘,声音不由得一滞。

所有的目光,好奇的、打量的、甚至带着几分审视和轻蔑,齐刷刷地落在了这个新来的同窗身上。

这些孩子大多穿着细布或半新的棉布衣裳,浆洗得干净整洁,虽然也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比起秦浩然那身用伯父旧衣改小、肘部还打着不甚美观补丁的青色棉袍,显然要好上不少。

他们的面容也比秦浩然白净许多,手指纤细,不像秦浩然,皮肤是常年日晒劳作形成的麦褐色,手掌和指节处甚至有些细微的茧子。身高上也略有差异,秦浩然因营养稍逊,显得比同龄人略矮些,也更精瘦结实。这肤色、身高的差距,无声地诉说着彼此生活境遇的不同。

秦浩然站起身,依照礼数,对着满屋的同窗,再次拱了拱手,重复了之前的介绍:“诸位同窗有礼,小子秦浩然,来自柳塘村,今日初来,往后同住一室,还请多多关照。”

短暂的安静后,反应各不相同。

一个身材壮实,面色红润的男孩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很是爽朗地抱拳回礼:“柳塘村的?听说你们那儿去年发了大水,冲毁了不少田地?不容易啊!我叫赵家业,家就在镇外赵家庄!”他的笑容真诚,带着农家子弟特有的淳朴。

但也有人只是淡淡地瞥了秦浩然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一个穿着宝蓝色细布长衫,面容白皙,眉眼间带着几分傲气的少年,甚至从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径自走到靠窗的一个铺位,慢条斯理地整理自己的被褥,并未搭理秦浩然。

另一个穿着绛紫色棉袍,体型微胖,被赵家业私下称为张富贵的少年,则用不大不小、恰好能让秦浩然听见的声音对身旁那个蓝衫少年周文才说:“啧,丙班又来个凑数的,瞧那穷酸样,怕是熬不过三个月就得回家扛锄头。”被称作周文才的蓝衫少年嘴角撇了撇,嗤笑一声,算是回应。

秦浩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脸上神色未变,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灵魂深处属于现代人的思维,让他对这种情况有着超乎年龄的理解。阶层的差异,地域的隔阂,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存在,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古代。

秦浩然并不气馁,也没有无谓的愤怒,只是默默记下了赵家业释放的善意,至于周文才和张富贵的冷淡与嘲讽,他选择暂时忽略。生存和进取,才是他当前的第一要务。

很快,晚膳的钟声“当当”响起。众人纷纷放下手中的事情,涌向膳堂。膳堂不大,摆着几张旧方桌,显得有些拥挤。伙食果然如门房老张所说,按照不同标准分发。

秦浩然看到,周文才和张富贵,以及另外两个穿着体面的少年,坐在一桌,他们面前摆着一小碟小炒肉,一碗青菜,一个煮鸡蛋,还有一小碟咸菜,米饭也显得格外白净饱满。那是八百文上等标准。

而包括赵家业在内的另外几人,则是六百文标准,有鸡蛋,青菜里能看到零星的肉丝。

轮到秦浩然和另外两个同样选择最低标准的学童时,大娘递过来的是一碗掺杂着些许糠麸的糙米饭,一碗青菜,一小碟咸菜,以及一个蛋。这就是五百文标准,三天一次荤腥。看来今天恰好是轮到了素日。

秦浩然默默地接过自己的食物,找了个空位坐下。拿起筷子,细嚼慢咽,将糙米饭和青菜吃得干干净净。那个鸡蛋,小心地剥开,分作几口,慢慢咽下。每一口食物,都吃得异常珍惜。

赵家业端着碗凑到他旁边坐下,一边大口扒着饭,一边低声对秦浩然说:“嘿,别理周扒皮和张富贵那两个家伙!仗着家里有几个铜钱,眼睛就长在头顶上了!好像谁不知道似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忿,也带着同属农门的亲近。

秦浩然对他笑了笑,低声道:“多谢赵兄告知,我晓得的。”

也通过赵家业了解到了,学塾的班级划分清晰。甲班人最少,只有六人,皆是已通读经义,全力冲刺科举正途的佼佼者,拥有单独一间较为安静明亮的学舍,学费也更好些。

乙班有九人,主要学习《九章算术》等实用数学,兼修识字写信,目标明确,是为将来经商、记账、或是做衙门小吏打下基础。

而丙班,便是秦浩然所在的蒙学班,共有十二人,都是刚开蒙或基础薄弱的孩子,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理解基础文意。

丙班的学舍最为简陋,桌椅高低不齐,李夫子端坐前方,并没有因秦浩然的到来而有任何特殊表示。

次日一早,李秀才先考察了其他学生昨日的功课,或褒或贬,或因背诵磕绊、书写歪斜而打手心,学舍里时而响起戒尺落在皮肉上的清脆声和压抑的抽气声。

轮到秦浩然时,李夫子依旧让他背诵《大学》首章。秦浩然依旧流畅背出,一字不差。李夫子沉吟片刻,却道:“背诵流利,记忆尚可,此乃蒙学基础。

然蒙学之基,更在于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你虽能背诵,但其中字词精义、典故出处、书写笔法,未必扎实。

你且留在丙班,随众学习,将每一字、每一句的含义、结构,乃至其在经义中的运用,一一夯实。根基牢固,方能在学问之路上建万丈高楼,行稳致远。”

秦浩然心中了然。夫子这是看出了他或许有些记性上的天赋,但要其戒骄戒躁,不要因为会背就轻视最基础的学习。秦浩然恭敬应道:“是,学生谨遵夫子教诲,定当脚踏实地,打好根基。”

于是,秦浩然便安心在丙班坐下。内容是从最基础的《三字经》开始讲解,但李夫子讲解的深度却远超简单的认读。他会拆解字形,讲解字源,引申典故如“融四岁,能让梨”,甚至要求学童模仿简单造句。

这些知识,对于拥有现代思维、理解能力和强大记忆力的秦浩然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甚至常常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但其依旧听得极其认真,将夫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引申,都牢牢刻在心里。

面对李夫子的提问,秦浩然也总是力求回答得清晰、准确,并展现自己的一点悟性,让夫子不觉得愚钝,甚至天资聪颖。适当地展示价值,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然而,他这份认真和偶尔显露的灵性,落在某些人眼里,却变了味道。

那个名叫李继的走读生,家境尚可,平日里在丙班中算是反应较快、常得夫子赞许的一个。如今见这个新来的、穿着寒酸的乡下小子,不仅背诵流利,回答问题时思路也颇为清晰,隐隐有压过自己一头的趋势,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妒意。

“一个柳塘村的穷小子,也敢在这里卖弄?”李继盯着秦浩然伏案书写的背影,眼神阴郁。下晚课的钟声响起,李继看着秦浩然收拾文具的身影,嘴角勾起一丝冷笑。他快步走到正准备离开的周文才和张富贵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

“…不过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泥腿子,刚来就想抢风头!不给他点教训,怕是不知道这学塾里谁说了算!周兄,张兄,咱们得让他知道知道,什么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继煽风点火道。

周文才本就瞧不起秦浩然的出身,闻言挑了挑眉,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张富贵则是唯周文才马首是瞻,立刻附和道:“李继说得对!是该让那小子懂点规矩!”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904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