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农门青云:全族赌我中状元 > 第71章 归塾

第71章 归塾


清明时节的烟雨尚未完全散去,牛车再次载着秦浩然,晃晃悠悠地驶向清水镇。车上依旧是大伯秦远山和里正秦德昌。与来时相比,两人眉宇间的愁绪淡了许多。

抵达镇上,牛车并未直接前往学塾,而是先在镇口一家不大的杂货铺前停了下来。秦德昌领着秦浩然走进店里,径直走向堆放纸张的角落。那里有各种质地的纸,从光滑昂贵的宣纸到粗糙泛黄的草纸不等。

秦德昌拿起一沓最便宜、颜色灰暗、纸质厚薄不均的草纸,在手里掂了掂,又跟掌柜的开始了漫长的讲价。絮絮叨叨地说着乡里人家供养读书人的不易,说着孩子练字耗费大,最终,靠着里正的身份和锲而不舍的磨蹭,硬是将两刀草纸的价格讲低了五文钱。

将省下来的五文铜钱开心地塞回钱袋,然后把那两刀厚厚的草纸交到秦浩然手中,粗糙的手掌拍了拍他的肩膀嘱咐道:“浩然,纸给你买好了,虽是最次的,但也是族里的一片心。练字这事儿,夫子说了,不能省,就得在纸上找感觉!你尽管用,莫要心疼!定要把那字,练得端端正正,配得上你肚子里的学问!”

秦浩然接过两刀草纸,感受着族人从牙缝里省出的支持,点了点头:“叔爷,大伯,你们放心,浩然晓得轻重。”

到了学塾,先跟门房老张打了声招呼,秦德昌将凑足的一个月五百文食宿费交上。而后又飞快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塞到老张手里,压低声音道:“张管事,一点心意,家里攒的鸡蛋,新鲜着哩!浩然年纪小,不懂事,劳您多费心照看…”

老张捏着布包里圆滚滚的六个鸡蛋,脸上露出些许感慨。在这学塾多年,见过形形色色的家长,似柳塘村秦家这般,倾尽全力又如此谦卑恳切的,并不多见。收起鸡蛋,对秦德昌点了点头,语气也缓和了许多:“秦里正放心,孩子在我这儿,出不了大岔子。”

再次回到那间通铺,屋子里空荡荡的。其他学童尚未返校,秦浩然放下行囊,第一件事便是打来井水,仔细地将自己的铺位和地面清扫了一遍,动作麻利的又将窗户支开通风。

整理好床铺,将那两刀草纸和夫子奖励的毛边纸并排放在床头,笔墨砚台也摆放整齐。学塾的生活,随着其他学童的陆续归来,再次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经历了之前的风波和假期的沉淀,秦浩然的心更加沉静。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规律的学习中。晨起诵读,白天听讲习字,晚课温习,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李夫子对秦浩然的要求,重点依旧在练字上。字如其人,一笔丑陋的字,在科举中是致命的短板。秦浩然也心无旁骛,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其中。

与一个月前相比,秦浩然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最初,握笔不稳,笔画歪歪扭扭,如同蚯蚓爬行,字的结构更是松散得仿佛随时会散架。

但在夫子时不时的指点和他自己近乎痴迷的练习下,逐渐掌握了毛笔的提按使转,手腕也稳了许多。基本的笔画——横、竖、撇、捺、点、折,虽然还谈不上劲道风骨,但至少形状规整。

更重要的是结构的把握。他不再像最初那样,一个字写得大大小小,东倒西歪。开始懂得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和比例。

从最初一张草纸上只能战战兢兢写几个斗大的字,还常常墨团满纸,到现在,一张纸上已经能相对从容地写下数行字,虽然依旧称不上美观,大小仍需控制,但已然脱离了鬼画符的范畴,有了基本的字形框架。

这种进步速度,在李夫子看来,已是极为难得。偶尔巡视到秦浩然身边,看着那依旧稚拙却明显规整了许多的字迹,眼中会流露出赞许之色。这孩子,不仅有悟性,更有股子狠劲和韧性。

这天下午散学后,夕阳的余晖给学塾的庭院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大部分学童都已收拾东西离开,秦浩然却犹豫了片刻,最终走向了李夫子那间安静的书房。

轻轻叩响门扉。

“进来。”李夫子沉稳的声音传出。

秦浩然推门而入,恭敬地行礼:“学生秦浩然,拜见夫子。”

李夫子正在整理书案上的文稿,见他进来,放下手中的东西,和声问道:“浩然,有何事?”

秦浩然抬起头,眼神清澈说道:“夫子,学生想向您借阅一书。”

“哦?何书?”李夫子有些意外。蒙童主动借书,尤其是借阅蒙学之外的书籍,并不多见。

秦浩然说出了书名:“学生想借《农政全书》一观。”

李夫子闻言,微微一怔,脸上露出诧异之色。《农政全书》乃是汇集了历代农事经验,内容庞杂精深,虽非经义正道,却也是实用的学问。一个蒙童,不看《千家诗》却要看这农书?

李夫子审视着秦浩然:“《农政全书》?你为何想看此书?蒙学之基,在于经义,农事虽重,却非科举正途。”

秦浩然早已准备好说辞,他脸上露出一种符合年龄的、略带憧憬又有些狡黠的神情,说道:“回夫子的话,学生听您常教诲我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学生愚钝,想着经义里的黄金屋或许还远,便想先在这农书里找找,看有没有能让地里多打粮食、让族里乡亲日子好过点的千钟粟。”  故意将话语说得质朴,甚至带着点孩童的天真,将借阅农书的目的,归结于想让族人富裕些。

李夫子看着秦浩然那认真的模样,听着他这番虽显稚嫩却充满现实关怀的话,不由得捻须沉吟起来。

夫子教导学生,虽以科举为正道,但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秦浩然出身农家,心系族人温饱,此心此志,倒显得纯孝而务实。这与那些只知死读诗书、不通世务的迂腐学子相比,反倒多了一份难得的生气。

而且,能主动寻求经义之外的书籍,这份求知欲和触类旁通的意识,也让李夫子暗自点头。

沉吟片刻,李夫子起身,走到靠墙的一个书柜前,打开柜门,从中取出一部厚厚的手抄本,纸张已然泛黄,边角还有些磨损的《农政全书》。将其递给秦浩然,叮嘱道:“此乃之抄录本,内容浩繁,你年纪尚小,未必能尽解。

可择其与本地农事相关者,如垦耕、谷种、栽桑、养蚕等篇目,略观大意即可。切记,莫要耽误了蒙学正课,亦要爱惜书籍。”

秦浩然双手接过书籍,心中激动不已,连忙躬身道:“学生谨遵夫子教诲!定当爱惜书籍,不负夫子厚望!”

抱着《农政全书》走出夫子书房,借阅此书,自然不仅仅是为了找什么千钟粟。秦浩然来自现代的灵魂深知,知识就是力量,而农业技术是改善这个时代底层民众生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首先需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农业水平,或许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可以结合现代知识进行改良的契机。这,同样是他强大自身、回馈族人的一条路径。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903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