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天赋与努力
、夏收假后,崇文私塾的蒙学生活进入了更深一层的阶段。李夫子在巩固学童们《声律启蒙》等属对基础的同时,开始引导他们尝试更为复杂的文字表达——写作四言或六言的短札。
李夫子讲解道:“短札者,简短之书信、记事也。无需长篇大论,但求文从字顺,叙事清晰,情意通达。譬如,尔等可写‘春日上学,见桃花初绽,蜂蝶飞舞,心中甚喜’。亦可记‘晨起温书,母烹粥,香气扑鼻,感念亲恩’。”
李夫子要求学童们每隔几日,便需上交一篇此类短札,内容不限,但需用字准确,语句连贯。批改时,李夫子会仔细圈点出其中语句不通、用词不当或表述不清之处,然后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强调何为“文从字顺”,如何让句子前后关联,逻辑清晰。
批改时,李夫子会逐一审阅,用朱笔圈出写得好的字,也会在语句不通顺之处画上标记,然后在讲解时,集中指出一些常见的毛病,比如缺主语、谓宾不搭、前后颠倒。对这群刚刚脱离纯粹背诵阶段的蒙童而言,将心中所想清晰组织成文字,并非易事。
为了激励学子,李夫子在学堂一侧的墙壁上,特意辟出了一块区域,称之为佳作墙。每次书写短札或习字课表现优异的作业,便会被贴上墙展示数日。这对于争强好胜的孩童们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誉。
而这块佳作墙,几乎成了秦浩然的个人展区。
秦浩然的短札,内容或许同样简单,但语句总是最为流畅自然,偶尔还会用上一两个恰如其分的形容词,如灼灼其华来形容桃花,显得格外亮眼。
更令人瞩目的是秦浩然的毛笔字进步神速。起初还只是工整,短短数月间,已隐隐透出骨架匀称、笔锋初显的架势,在一众歪扭稚嫩的笔迹中,堪称鹤立鸡群。
李夫子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见秦浩然学有余力,便给了起一项差事:“浩然,你字迹渐稳,悟性也佳。日后习字课,你可在堂中巡视,若见同窗执笔不当,或笔画顺序有误,可从旁稍加点拨。教学相长,于你自身亦有裨益。”
“是,夫子,学生定当尽力。”秦浩然恭敬应下。秦浩然明白这是夫子的信任和培养,也乐于借此与同窗拉近关系。
然而,事情并未如他预想般顺利。
当其走到李继身边,轻声指出他横画写得过于倾斜,几乎成了撇时,李继却猛地将毛笔一搁,溅起几点墨汁,梗着脖子,硬邦邦地顶了一句:“要你管!我乐意这么写!”
当其耐心纠正周文才某个字的笔顺时,周文才虽未直接反驳,却紧紧抿着嘴唇,脸涨得通红,显然心中极为不服。
当他看到张富贵墨磨得太淡,好心想去帮忙添点水重磨时,张富贵却像护食的小兽般一把将砚台揽到自己怀里,警惕地瞪着秦浩然。
秦浩然的优秀,衬得他们黯然失色;如今这小先生的身份,更让他们觉得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炫耀。
秦浩然看着他们充满反感的眼神,心中了然。在自己看来,这不过是小孩子争强好胜、面子上下不来的小脾气。并不动怒,依旧保持着温和的微笑,该提醒时还是提醒,只是不再强求对方接受,若对方明确抗拒,便点点头,默默走开。
秦浩然越是这般云淡风轻、毫不在乎的态度,反而让李继几人更加气闷,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那种被无视的感觉比直接争吵更令人挫败。学塾里的隔阂,并未因秦浩然的主动示好而消弭,反而像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他们之间。
在这几人中,周文才的反应最为激烈,也最为持久。他是个心气极高的孩子,自幼被寄予厚望,开蒙早,基础好,原本是丙班毫无疑问的领头羊。秦浩然的出现,不仅夺走了他的光芒,更以一种他难以企及的速度不断前行。
于是,秦浩然成了他暗中较劲的目标。秦浩然练字一个时辰,他就偷偷练一个半时辰。秦浩然的短札被贴上墙,他就反复修改自己的,力求更好。秦浩然背诵快,他就起得更早,睡得更晚,拼命记忆。
那段时间,周文才的眼睛下面总是带着淡淡的青黑,课堂上精神却高度集中,紧紧盯着秦浩然的一举一动,像一只绷紧了弦的弓。
然而,天赋的差距,有时候并非仅靠努力就能弥补。秦浩然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总能用更少的时间掌握知识。
而周文才像一只打不垮的蟑螂,一次次埋头苦读,加倍练字,绞尽脑汁想要写出比秦浩然更出色的短札,一次次向那面墙发起冲击。
现实往往残酷。周文才的努力并非没有成效,他的字更端正了,文章也更通顺了,但秦浩然仿佛永远比他快上一步,总能稳稳地压他一头。那种感觉,就像追着一个永远无法拉近距离的背影奔跑,疲惫而绝望。
这日放学回家,周文才情绪低落,晚饭也吃得很少。爷爷周老秀才,看出孙儿有心事,便将他叫到书房,温声询问。
周文才憋了许久,才闷闷地开口,声音里带着委屈和不解:“爷爷,孙儿每日鸡鸣即起,夜半方眠,书念了千遍,字练了万遍,为何…为何还是学不过那秦浩然?他不过是柳塘村来的农民…但他仿佛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做到最好。”
周老秀才看着孙儿削瘦的脸颊和眼中的血丝,心中疼惜,轻轻叹了口气。抚摸着孙儿的头,缓声道:“文才啊,你可知‘天道酬勤’?苍天不负苦心人,你的努力,爷爷都看在眼里,天地亦会见证。
读书一途,勤奋乃是根基,不可或缺。你今日不及他,未必明日不及他。今年不及他,未必年年不及他。滴水尚可穿石,切不可因一时之长短而气馁,需持之以恒。
假以时日,必有回报。切不可因一时之长短而气馁,亦不可因他人之优而生妒。求学之道,贵在持之以恒,与自身比较,日日有所进益,方是正途。”
谆谆善诱,用古往今来勤能补拙的故事鼓励孙儿,告诉孙儿只要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周文才听着爷爷的安慰,心中好受了一些,用力点了点头:“孙儿明白了,孙儿会继续努力的!”
看着孙儿重新燃起斗志,行礼退出书房后,周老秀才脸上的温和笑意渐渐敛去。他独自坐在昏黄的油灯下,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沉默了许久,才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喃喃低语:
“天道酬勤,自是不错…然,这世间之事,有些,你竭尽全力,或可做到良好,甚至优秀…但有些事,欲达顶尖,登峰造极…非仅努力便可企及。”
周秀才停顿了一下,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无数寒窗苦读却终究泯然众人的身影。
“读书,科举恰是此类。勤奋,可保你基础扎实,不至落于人后。然,欲悟通经义之精微,领略文章之妙谛,于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需要的是那一点灵光,一份天生的悟性,一种对文字近乎本能的敏感与驾驭之力。此乃……天赋。
努力,能让你成为优秀的学子,或许能中个秀才,光耀门楣。可要想窥探那举人、进士的堂奥……非有过人之资不可为啊!”
“越是往上走,经义愈深,文章愈难,便愈能体会到…努力与天赋之间,那道并非不可逾越,却真实存在的鸿沟。秦家那孩子…唉…”
最后一声轻叹,带着一位老秀才历经科举沉浮后得出的、近乎残酷却又无比真实的认知。
他鼓励孙儿努力,是因这是唯一可控的路径,但他心中明了,有些高度,并非单靠努力就能触及。而秦浩然身上展现出的那种悟性与进步速度,让其隐隐看到了那种名为天赋的光芒。
只是这番话,他无法,也不能对尚且年幼、心气正高的孙儿明言。成长的滋味,有时便在于亲自去品尝、去领悟这现实的分量...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902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