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农门青云:全族赌我中状元 > 第91章 蒙学集会

第91章 蒙学集会


时光荏苒,在清水镇崇文私塾的琅琅书声与笔墨耕耘中,一年多的时间悄然流逝。此时的秦浩然,已近九岁,身量抽高了些许,眉目间的稚气稍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浸书海后沉淀下来的沉静气质。

这一年多里,秦浩然几乎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四书的学习之中。那套珍贵的《四书章句集注》已被他反复翻阅,书页边缘起了毛边,朱熹那精微奥妙的注解,连同李夫子深入浅出的讲解,如同甘泉般滋养着他的心智。

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到《中庸》的性命天道,再到《论语》的仁恕之道、《孟子》的浩然之气,不仅力求背诵如流,更在夫子的引导下,开始尝试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思索字句背后的深意。

学习的重心,也逐渐从基础的认读、背诵,转向了更高阶的制艺——学习写作八股文。

李夫子从最简单的破题、承题教起,要求他们深刻理解题意,用最精炼的语言点破题目要旨,继而承接引申,为后文张本。秦浩然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悟性,思维清晰,往往能迅速把握住题目的核心,破题精准,承转自然。

随着学习的深入,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复杂的结构技巧也逐一传授。秦浩然如同一个初学剑术的武者,从一招一式开始苦练,严格按照法度,揣摩语气,模仿先贤口吻,学习如何代圣贤立言。

写出的八股文,虽尚显稚嫩,气魄不足,但结构日渐严谨,逻辑清晰,偶尔还能在中股或后股中,迸发出一两句连李夫子都微微颔首的亮眼见解。

看着秦浩然一次次交上来日益成熟的八股文习作,李夫子捻须沉吟的目光中,除了欣慰,更添了一丝难以按捺的期待。

经营这蒙馆多年,深知一个天赋出众的弟子对于私塾名声的重要性。或许,扬名的机会,就应在这孩子身上了。

而秦浩然自己,也暂时收敛了所有关于改善生计、琢磨小钱的心思。他深知,科举之路如逆水行舟,唯有心无旁骛,全力攻读,方能在这条狭窄的阶梯上站稳脚跟。族人的期望,夫子的栽培,都化作了桌案前不灭的灯火和笔下沙沙的书写声。

过年开春不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景陵县县学循例向县内各私塾、义学发出文书,邀请推荐优秀蒙生,参加一年一度的“蒙生交流集会”。日子便定在理学大家朱熹的忌日,三月十五。要求学子年龄在十六岁以下,旨在让县内俊秀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以缅先贤,激励后进。

李夫子接到县学文书,展开细看,指节在名单上轻轻敲击片刻,几乎没有犹豫,便用朱笔圈定了五个名字。秦浩然因其扎实的根基和日渐显露的悟性,赫然列于首位。一向刻苦努力,基础亦算扎实的周文才亦在其中,另外三人皆是甲班中读书用功、基础扎实、有望在近年参加童生试的佼佼者。

集会地点设在县学旁的文庙重,为期三天。衣食住行全由县里买单,消息传来,被选中的学子无不振奋,又带着几分紧张。这不仅是一次展示所学的机会,更是窥见本县同龄人水准,乃至在县学教谕、本县士绅面前露脸的重要场合。

集会第一天,气氛便庄重而紧张。明伦堂内,烛火高照,香烟袅袅。来自全县十余家私塾的六七十名优秀蒙生齐聚一堂,按塾分坐。

上方端坐着县学教谕、以及本县有名的几位廪生,李夫子等塾师则陪坐一旁。

第一项考核,便是检验蒙学根基的包本背诵。按照蒙学规矩,主持的廪生随机抽取《四书》、《孝经》中的篇章,点名学子起身,从头至尾,流畅背诵。

错漏三处以上者,不仅当场颜面尽失,按旧例甚至需罚跪半日以儆效尤。一时间,堂内只闻少年清越或略带紧张的背书声,以及偶尔因卡顿、错漏而引发的细微骚动和上方考官严肃的审视目光。

轮到崇文私塾时,周文才等人顺利过关。当点到秦浩然背诵《大学》首章时,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目光平视,声音清朗平稳,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始,一路向下,如行云流水,毫无滞涩,不仅背诵一字不差,连其中关键的朱熹集注也能随口引出,显然是下了苦功,理解透彻。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扎实,引得几位考官微微颔首,交换着赞许的眼神。

第二日的考核,则进入了更深层的经义阐释与问难。考官给出《论语》或《孟子》中的某一章节,要求学子不仅阐述其字面意义,还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用朱子集注或其他经典进行论证、辩难。这考验的不仅是记忆,更是理解、思辨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场上气氛更加凝重。有学子面对诘问,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有的则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展现出良好的家学渊源或师承。

当一位老秀才以《论语·为政》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题,点名秦浩然阐述,并故意设难:“若如汝言,学思并重,然则当今蒙童,终日诵读,几无暇思,岂非皆陷于‘罔’乎?”

这个问题颇为尖锐,直指当下蒙学教育的弊端。不少学子为之色变。

秦浩然略一沉吟,不慌不忙,拱手答道:“回老先生,小子愚见,圣人所言‘学’与‘思’,并非截然割裂。

蒙童诵读,记忆经文,此亦是‘学’之始,如同积土成山,乃‘思’之根基。夫子教导,并非只令我等死记硬背,每每讲解经义,引导我等发问,便是‘思’之启发。

且《朱子语类》有云,‘读便是学,学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故而,学中本自有思之种子,待根基稍固,经义略通,思索之力自生,便可免于‘罔’之弊。若全然不学,则思如无源之水,必陷于‘殆’也。”

秦浩然并未直接否定问题,而是将“学”与“思”视为一个渐进、交融的过程,既肯定了基础背诵的必要性,又指出了更高层次思考的方向,引证恰当,逻辑清晰,应对得体。那老翰林闻言,抚须微笑,不再追问,眼中满是激赏。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901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