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苦读
翌日,晨光熹微中,秦浩然便拿着知府衙门出具的正式文书,前往位于城东文风鼎盛之处的沔阳府学报到。府学门庭肃穆,青砖黛瓦,飞檐斗拱。
府案首秦浩然入学,这在平静的府学内也算是一桩不大不小的新闻。
许多正在府学内进修的秀才,甚至一些年纪较轻的贡生,都闻讯前来,或倚在廊柱下,或假装路过庭院,目光于明或暗地打量着这个年仅十岁府案首。
窃窃私语的讨论着:
“看,那就是秦浩然?”
“果然年少得紧,这身材,分明还是个孩子嘛。”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听闻他府试那篇时文,别出心裁,连学政大人都曾击节赞叹,称其有古风。”
“且看他在府学能待多久,光靠一点记诵之智和机巧文章,在这里可是立不住足的…”
议论声细碎地传来,秦浩然对这一切恍若未闻。
他面色平静,眼神清澈,在一位中年学录的引导下,不疾不徐地办理了简单的入学手续,领取了出入凭证木质腰牌。
秦浩然的沉稳,倒让一些原本存着看热闹心思的学长,稍稍收起了几分轻视。
然而,更出乎一些人意料的是,秦浩然在简单熟悉了府学的基本布局——明伦堂、讲堂、斋舍之后,并未急于去听哪位教授讲解经义,也没有立刻去结交那些已是秀才身份,在府学内颇有声名的学长,为自己铺路。
而是径直走向了位于府学深处的藏书阁。这是一栋三层的木制阁楼,岁月在那些粗大的梁柱和深色的木板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也沉淀了浓郁的书香。
推开那扇大门,眼前,是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巨大书架整齐排列,如同沉默的巨人,上面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摆放着各类典籍。
门内左侧设有一张宽大的条案,案后坐着一位老者,身着朴素的灰色长衫,正修补着一本线装书的书脊。
这便是看守和管理藏书阁的守阁人。秦浩然不敢怠慢,整了整衣冠,上前几步,躬身行礼,声音恭敬:“学生新生秦浩然,见过老先生。今日初入府学,特来藏书阁瞻仰请教,烦请老先生允准。”
那老典籍闻声,从手中的活计上缓缓抬起头:“你便是此番府试的案首,秦浩然?”
“正是学生。”秦浩然再次躬身。
老典籍点了点头:“嗯,既是府学生员,自然有资格入阁阅书。不过,需按规矩来。”
指了指桌上的登记簿:“将此簿填写清楚。”
“是,学生明白。” 秦浩然应道,上前一步,双手从老典籍手中接过递来的毛笔。在登记簿空白的页面上,用工整的楷书逐一填写:日期、姓名、取阅书目等。
老典籍在一旁看着,见秦浩然笔迹端正,填写规范,毫无敷衍之色,微微颔首,算是认可。
接过秦浩然递回的毛笔,又拿起秦浩然的府学腰牌,仔细核对上面的姓名、编号,与登记信息无误后,方将腰牌递还。
“阁内规矩,需得牢记。
其一,书籍乃府学公器,务必爱护,不得污损、折页、勾画。
其二,阅书需在阁内指定区域,不得将书籍携出此门。
其三,若要取阅架上书籍,需先来此登记书名、册数,由老夫或阁内杂役代为取拿,不得自行于架上翻寻,以免乱序。
其四,孤本、珍本需有教授批条方可借阅。
其五,阁内需保持肃静,不得喧哗。你可能遵守?”
秦浩然恭敬应答:“学生定当谨守规矩,不敢有违。”
“嗯,进去吧。若要取书,再来寻我。”老典籍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入内了。
经过这番繁琐的登记流程,秦浩然才真正踏入了藏书阁的内部。
秦浩然首先找到了存放历年科举试卷的专门区域。从最近几年院试“朱卷”考官批阅的优秀试卷抄本,开始翻阅起来,不仅仅看文章的内容和辞藻,更注重分析其破题的角度、结构的技巧、论证的方式,以及考官在旁边留下的圈点评语,试图从中揣摩科举文章的写作规律、审美趋向和潜在的禁忌。
接着,又循着索引,寻到了存放历代文人笔记、文集和地方志的书架前。
这些书籍,或许不能直接用于科举制艺,却能极大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涵养气度,为未来的策论写作,甚至为官理政,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
秦浩然看得如痴如醉,时而凝眉思索,时而恍然点头,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布满灰尘的光柱中移动,他却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里。
每日天际刚泛起鱼肚白,客栈房间的油灯便会准时亮起。秦浩然起身,并不急于洗漱,而是在院中寻一处空地,缓缓打起五禽戏。
活络筋骨,驱散晨起的困倦,让头脑尽快清醒过来。在微凉的晨风中,少年单薄的身影舒展腾挪后,简单用井水擦拭一遍。
用过客栈提供的清粥小菜,便背上青布书箱,里面装着笔墨纸砚,以及叔爷秦德昌头天晚上为他准备好的干粮,徒步前往位于城东的府学。
穿过渐渐苏醒的街巷,秦浩然步伐稳健而快速,越过人群的喧嚣,目标明确的走进藏书阁。
几乎是从开阁到闭阁,秦浩然都雷打不动地钉在了那里。在三楼寻觅到了一个靠窗座位。
那里光线充足,上午的阳光斜射进来,恰好照亮书案,又不至于刺眼。
窗外是一角明净的蓝天和庭院中几株虬枝苍劲的古柏,偶尔抬眼,便能望见那抹生机勃勃的绿色,缓解阅读的疲惫。
更重要的是,这里远离楼梯口和主要通道,少有人打扰。
秦浩然如同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贪婪地汲取着藏书阁中浩瀚的养分。他的阅读范围,主要是科举必备的《四书》《五经》大全和时下流行的制艺范文。
历代名臣关于治国安邦的奏议、各地详尽的府县志书,尤其留意沔阳府及周边州县的山川地理、物产民俗、乃至一些前人留下的关于河工水利、农事桑麻的笔记,只要其中带有具体数据、记录了实际经验和教训的,都成了其涉猎的对象。
院试虽以经义为主,但策论一道,考察的便是学子对现实问题的见解和解决能力。若能引证恰当,见解不凡,甚至能引用具体数据、地方实例来支撑观点,无疑更能从众多寻章摘句的考卷中脱颖而出,让考官眼前一亮。
时近中午,藏书阁内的人渐渐稀少。大多数学生或返回住处用饭,或相邀去府学外的食肆解决午膳。
秦浩然却从不离开,只是从书箱里,取出叔爷备好的干粮,通常是几张夹着少许咸菜的油饼,两个煮熟的鸡蛋,就着从客栈灌来的凉白开,在藏书阁外廊下的石阶上,寻个干净阴凉处坐下,匆匆解决一顿午饭。
初夏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一边慢慢地咀嚼着简单却实在的食物,一边或许还在脑海中回味、梳理着方才读到的某段关于漕运利弊的精妙论述,或是某地水患治理的成功案例。
这番刻苦自律、惜时如金的景象,落在一些偶尔路过的府学教授和年长学长眼中,也不由得暗自点头,收起了几分因他年纪小而可能产生的轻视。毕竟,勤奋与专注,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敬重的品质。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898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