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农门青云:全族赌我中状元 > 第130章 复试-尘埃落定

第130章 复试-尘埃落定


秦浩然作为客栈里年纪最小,却因府试案首而备受关注的人物,不急不躁。

一一客气招待这些来访的学子,亲自为众人斟上廉价的茶水,耐心倾听他们的感慨与抱怨,偶尔附和几句“确实不易”、“诸位兄台辛苦了”,或用“学政大人明察秋毫,且待放榜,或有转机”之类不痛不痒的话宽慰众人。

终于,在煎熬中度过了三日,到了正场放榜那日。

天刚蒙蒙亮,贡院外的巨大照壁前就已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比府试放榜时更甚。

每一次胥吏的走动,都能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

秦德昌和秦远山天不亮就起身,此刻更是拼尽了老命挤在躁动的人群中。秦德昌被挤得踉踉跄跄,却依旧死死盯着照壁方向。

秦远山身材相对高大些,努力用身体为叔父隔开一点空间,自己则伸长了脖子,目光在那空白的照壁上。

当那覆盖着大红绸布的榜单被几名胥吏郑重其事地贴上照壁,绸布掀开的刹那,人群瞬间爆发出一阵巨大的、几乎要将空气撕裂的骚动!

“过了!我过了正场!第五十七名!”一个狂喜的声音尖利地响起,带着哭腔,那人手舞足蹈,状若癫狂。

“唉……又没有……时运不济,时运不济啊……”更多的则是沉重的叹息,伴随着瞬间黯淡下去的眼神和佝偻下去的背影,有人默默转身离开,有人仍不甘心地一遍遍扫视榜单,仿佛多看几遍,自己的名字就能凭空出现。

“在哪里?我的名字在哪里?劳驾让让,让我看看!我叫李永贤!”焦急的询问声、失望的啜泣声、狂喜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幅科举制度下最真实、最残酷的浮世绘。

秦远山踮着脚尖,目光如同最精细的梳子,从榜单最上方开始,一个个名字细细梳理下去。

心提到了嗓子眼,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掠过眼前,每过一个,他的心就往下沉一分。突然,当他的目光扫到榜单中段时,浑身猛地一震!跑向秦德昌兴奋道:

“过了,正场第十名,第十名!”

秦德昌顺着秦远山的手指望去,果然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然而,那位置并非如县试、府试那般高居榜首,引人瞩目,而是排在第十位,一个略显靠前的位置。

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名次自然是越高越好,案首才是无上的荣耀,这第十名,虽也是靠前,却总感觉少了些痛快,多了些憋闷,仿佛一件期盼已久的珍宝,到手时却发现略有瑕疵。

两人脸上的狂喜僵住,转而浮现出一种难以掩饰的失落和困惑。

秦远山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化作一声复杂的叹息。秦德昌更是喃喃道:“第十…怎会是第十?府试可是头名啊…”  仿佛费尽心力攀上山峰,却发现并非最高点,那种落差感,让两位质朴的亲人一时难以接受。

然而,在客栈静坐等待消息的秦浩然,听到大伯的报喜,稚嫩的脸上却并无太多波澜:

“果然如此。”

他心中暗忖:“院试,汇聚的是一府之精英,其中不乏家学渊源、苦读十数载甚至数十载、经义功底和制艺技巧都已臻圆熟的老童生。

学政周大人身为翰林清贵,天子近臣,眼界极高,阅卷标准必然更为严苛,视角也与地方官罗知府不同。

更看重文章的‘理’与‘气’,思想的深度、格局的宏大,以及那份沉稳的气度,而非仅仅是辞藻的华丽与结构的工巧。我能在这近八百人中,杀出重围,名列前十,这本身就已充分证明了我的实力和根基之扎实,足以让任何质疑我年龄与资历的人闭嘴。”

秦浩然轻轻呼出一口气,低声自语:“第十名,很好。”

这个名次,意味着稳稳地拿到了复试的资格。只要“十岁通过院试正场”这个震撼性的事实成立,就足以震动四方,进一步奠定他神童之名,为后续的发展铺平道路。

看着脸上喜忧参半、仍有些耿耿于怀的叔爷和大伯。

温言安抚道:“叔爷,大伯,院试英才济济,汇聚一府之俊杰,能名列前十,已属不易,远超许多苦读多年的老前辈。”

是啊,院试何其之难。近八百人啊,录取者尚不足百,浩然才十岁,能稳稳杀入前十,已是了不得的成就,能继续考就好,后面还有机会!

想到这里,两人脸上重新绽放出喜悦笑容。

连连点头:“对,浩然说得对。是叔爷老糊涂了,钻了牛角尖!能中就好。后面再努力。我秦家的麒麟儿,定能一路高歌,闯过后面几关!”  秦远山也憨厚地笑着,用力点头。

有了正场的经验和对学政评判标准的初步把握,秦浩然在接下来的复试中,心态更加沉稳。

复试:考经解、律赋、策论等综合性题型。此轮旨在精选人才,考察知识广度、逻辑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已非死记硬背所能应对。淘汰率骤增,最终只保留约三十五名精英,结合两场综合考量,用以确定最终的排名和录取名单。

人数锐减,留下的无不是经过一轮筛选的精英,彼此间的竞争无形中更加激烈,每个人都深知,这一关,才是真正的分水岭,淘汰率将高得惊人。

考题牌再次竖起,监考官的声音冰冷而清晰:

“复试考题:经解一,《尚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何解?》;律赋一篇,《以‘江山入镜’为韵,赋‘秋水共长天一色’》;策论一道,《问:漕运之利与弊,及当今匡革之策》。”

经解考的是对经典字句的训诂考据功底,需要引证各家注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尧典》开篇之句,含义精深,各家注解不一,需考生有扎实的小学根基和辨析能力。

律赋则更考验才情与法度的结合。既要严守律赋的格律、对仗、用韵等严格规定,又要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境界用赋体铺陈出来,文采斐然,且必须依次嵌入“江、山、入、镜”四字为韵脚,难度极高。

而策论《漕运利弊及匡革策》,则彻底跳出了书本,直指现实政务。这要求考生不仅关心时务,了解漕运(利用运河调运公粮)这一关系国家命脉的经济活动,还要能分析其存在的积弊(如耗损、贪腐、扰民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这已非死记硬背所能应对,需要的是知识广度、逻辑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对许多只知埋头经典、皓首穷经的考生来说是巨大的难关,考场中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叹息和骚动。然而,这对秦浩然而言,却隐隐成了他最大的优势所在。

前世的信息爆炸时代,让其具备了广博的视野和跨学科思考的习惯。

略一思索,便从漕运维系京师供应、谈到吏治腐败、运输损耗巨大、沿途百姓负担沉重的弊,分析问题,层层深入,切中要害。

至于“匡革之策”,秦浩然提出的整顿漕运吏治、探索海运辅助、改进运输技术等建议,虽因时代所限不能过于惊世骇俗,但也总能引证历史,言之有物,逻辑清晰,显得务实而富有见地,远超寻常书生的空谈。

当然,秦浩然依旧谨慎地控制着表达的尺度,将那些过于超前的观点包裹在符合当下语境的语言之中,或用“可酌情探访”、“宜逐步试行”等模糊化表述,避免被视为奇谈怪论或激进之言。

经解与律赋,也凭借扎实的功底和敏捷的文思,应对得从容不迫。经解力求考证详实,言之有据。

律赋则文采飞扬,既合规制,又意境开阔,将秋水长天的浩渺景象描绘得如在目前。

所有的考试终于全部结束了。

便是等待,学政周大人综合数场成绩,亲自核定排名。

三日后的贡院外再次聚集了人群,但规模已远不如前正场放榜,留下的多是真正的幸运儿和他们的亲朋,气氛中少了些焦躁,多了些期待与忐忑。

秦浩然没有再亲赴贡院看榜。而是与叔爷、大伯,在客栈中静静等待。

客栈掌柜早已机灵地备下了喜钱、喜饼,甚至一挂长长的红鞭炮放在门口,只等捷报传来。

秦德昌和秦远山坐立不安,时而走到门口张望,时而回来喝口早已凉透的茶水。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89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