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农门青云:全族赌我中状元 > 第134章 拜谢县尊

第134章 拜谢县尊


牛车驶入熟悉的景陵县城,相较于沔阳府的繁华,这里更多了几分亲切与安宁。

按照当下读书人需遵循的礼仪规范,取得功名归来,需首先拜谢本县的父母官。

在县城一家客栈好牛车和行李后,秦浩然在房间内换上襕衫。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简单礼物,两盒从府城特意带回的桂花糖糕与一口酥,以及一刀上好宣纸,用红色的绸带仔细系好,显得既不失礼数,又不过分奢华,这才步径直朝着县衙方向走去。

此时已近散衙时分,门前只有两名差役值守。一见秦浩然这身醒目的秀才襕衫,尤其是其中年长的那位差役眼尖,立刻认出他就是本县那位名声在外的“小神童”秦浩然时,态度立刻变得恭敬,脸上满是热络的笑容。

他们这些在底层摸爬滚打的人,最是清楚一个十岁秀才的分量,更何况是本县父母官都青眼有加的人物。

为首的差役快步上前,拱手问道:“原来是秦相公!您这是……”

秦浩然停下脚步,从容拱手还礼:“有劳差爷通禀县尊大人,便说学生秦浩然,自府城归来的,特来拜谢大人往日的栽培与指点之恩。”

那差役连声应下:“秦相公太客气了,您稍候,小的这就去通禀,县尊大人若是知道您来了,定然欢喜。”说着,脚步飞快地转身进了衙内。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秦浩然静静立于县衙门前,目光扫过门前那对历经风雨的石狮,心中思绪微澜。

不多时,那名差役便笑容满面地回来,躬身做出邀请的姿态:“秦相公,县尊大人在二堂花厅等候,请您随我来。”

秦浩然微微颔首:“有劳。”

跟随差役穿过戒石亭,绕过正堂大堂。一路行至二堂,环境比前面更为清幽雅致。

此次,知县柳文潇并未穿着正式的鸂鶒补子官服,只是一身靛蓝色的直缀便袍,正坐在花厅的主位上,手捧一盏清茶,神态颇为闲适。

见到秦浩然在差役引领下进来,柳文潇放下茶盏,脸上立刻露出了极为和煦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长辈对出色晚辈的欣赏,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满意。

上下打量着秦浩然,目光尤其在对方那身合体的襕衫上停留片刻,笑意更深。

秦浩然上前几步,在厅中站定,从容不迫地拱手,对着柳文潇深深一揖,腰背弯成一个恭敬的弧度:“学生秦浩然,拜见大人,谢大人昔日提携指点之恩,学生方能侥幸进学,特来复命拜谢!”

按照礼制,如今已是秀才功名,见知县已无需下跪,这躬身长揖,便是士人相见之礼,既显尊敬,又不失身份。

柳文潇抬了抬手,笑容更盛,语气亲切:“浩然不必多礼,快坐,看茶。”

待秦浩然在客位坐下,早有侍候的衙役奉上热茶。柳文潇这才接着说道,语气中充满嘉许:

“本官早就料到你有今日之成,十岁的秀才,好啊!府试榜案高悬,这不仅是你的荣耀,更是给我景陵县长脸了!本官闻之,亦是欣慰不已。”

秦浩然这十岁秀才的功名,正是他柳文潇在景陵知县任上的文教之功,是能够浓墨重彩写进考成录,作为将来升迁重要筹码的漂亮政绩。

只要稍加运作,在上官面前不着痕迹地提点一番,自己离那梦寐以求的升迁无疑又近了一步。想到这里,看向秦浩然的目光,更是充满了爱惜。

然而,人心总是不足。在由衷的欣喜之余,柳文潇内心深处又不免掠过一丝遗憾:

若是浩然此番能再下一城,夺得院案首,达成“小三元”的殊荣,那这份政绩将更加耀眼夺目,堪称完美无瑕,足以让同侪艳羡,让上官侧目。

不过,他终究是宦海沉浮多年之人,心念一转,便已释然。十岁秀才已是罕有,府城卧虎藏龙,能取得如此成绩已属难得,自己实在不能过于贪心。

若是期望过高,给这孩子太大压力,反而显得自己这个父母官气量狭小了。

心中念头百转,面上却不露分毫。

柳文潇亲切地询问起秦浩然在府城考试期间的种种细节,譬如住在何处,饮食起居可还习惯,府学政主持院试时的风格,所出试题的难易,言语间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真诚关切。

甚至主动提出:“你年岁尚小,家中若有何难处,或是族里、乡里有什么事需要县衙出面协调,浩然你尽管开口,本官与你做主。”  这既是示好,也是进一步的笼络。

秦浩然心知肚明,一一恭敬作答,言辞谦逊,既充分表达了感激之情,也并未因骤得功名而显露出半分骄矜之态。

柳县尊此刻的亲切与关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自身展现出的价值与未来潜力之上的。这份善意,需要珍惜,也需要清醒对待。

闲话过后,柳文潇神色稍正,从怀中取出一封早已备好的书信,信封是常见的青灰色函套,封口处粘着印泥。

将其递给秦浩然,温言道:“浩然,你既已进学,下一步作何打算?是继续在家苦读,还是外出游学,或是寻访名师?”

秦浩然双手接过书信,入手微沉,触感挺括。他并未立即拆开,而是恭敬回答:“回大人,学生正感迷茫,恳请大人指点迷津。”

柳文潇示意其打开书信。秦浩然这才小心地拆开火漆,取出内页略一看,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这正是一封写给院张山长的荐书,言辞恳切,对他褒奖有加。

此时,柳文潇端起手边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漂浮的茶叶,却不急着喝,继续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有志于书院,这是好事。但于经史根基,或仍需系统夯实。童生之学与秀才之学,其间难度差距,可谓天差地别。

府学,乃一府之最高学府,藏书之丰富,非寻常私塾可比,学官亦多是饱学博识之士,且规制严谨,于打牢根基最为相宜。

依本官之见,你不若先持此荐书,往府学潜心深造一二年。借府学之阶,将秀才阶段需精研的经义、策论、诗赋各项根基,打得牢牢的,待学问更为淹博,心性更为沉潜成熟,再去叩那书院之门,方是稳妥之道。

况且,要正式入院就读,通常还需经过书院山长或主讲先生的亲自考核,或面询,或笔试,绝非易事。

以你如今之龄与学养,直接前往应试,虽有才情,然于经史底蕴、世事见解,恐尚有不及之处,未必能有十全把握。

不若暂敛锋芒,借府学之阶,厚积薄发,潜心蓄力,待时机成熟,学问胸襟皆更上一层楼时,届时再持此荐书,一举通过书院考核,岂不更美?”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897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