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农门青云:全族赌我中状元 > 第150章 善学者

第150章 善学者


其上大量运用了他们从未见过的奇异符号、粗细不一的线条、以及或圆或方的框格!秦浩然巧妙地将现代“思维导图”的核心逻辑,与古代读书札记的形式相结合。

他以某个核心概念(如“仁政”、“性善论”、“王道霸道之辨”)为圆心,用清晰的主干和枝杈辐射开去,在关键节点标注精炼的关键词,并引经据典,标注出处,对比不同先贤观点的异同,甚至在侧边空白处附上自己的疑问、引申思考或与现实联系的批注。

例如,在“孟子论仁政”这一主题下,主干分出理论基础:连接性善论、民本思想。

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省刑罚等。

与霸术之别、历史实例验证、当下可行之思等数个分支,每个分支下又有更细化的关键词和经典引述。整个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将《孟子》中看似散乱的相关论述,有机地整合成了一个视觉化的、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网络!

“这……这是何种记录之法?”周子墨看得目不转睛,手指下意识地沿着一条线条滑动,喃喃道,“竟能将《孟子》七篇之要义,勾连得如此清晰透彻!我往日诵读,只觉字句精妙,却难成体系,今日观此图,竟有豁然开朗之感!”

王砚书也抚掌赞叹,眼中精光闪烁:“妙,妙极,以此法梳理经义,不仅便于记忆,更能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关联!温故知新,事半功倍,不外如是!”

陈逸飞兴奋地拍了一下秦浩然的肩膀:“秦师弟,你这胡思乱想,可真是想到点子上了!”

受到这秦氏札记法的启发,也有同窗拿出自己的札记相互对照。

传统的札记多是线性的文字记录,虽有价值,但在系统性和直观性上,远不如秦浩然的方法。

一时间,几人竟忘了时辰,围在廊下,热烈地讨论起各自读书方法的优劣、心得体会来。

直到其中一位学子的肚子不争气地咕噜响了一声,声音在讨论的间隙中显得格外清晰,众人才恍然惊觉早已到了午膳时辰,不由得相视哈哈大笑。

王砚书笑着招呼道:“走走走!同去膳堂,我等边吃边聊!”

秦浩然从善如流,与这几位新结识的同窗结伴而行,前往学宫膳堂。

食堂给各位生员提供的的午饭,一勺豆干炒猪肉、一碟清炒菠菜、一碗飘着几片冬瓜的清汤,配上管饱的糙米饭,气氛却格外融洽。

席间交谈,秦浩然也得知,像他们这样每日固定在膳堂用餐的学子,整个府学也不过十余人,大多都是来自寻常地主之家,家境并不宽裕的寒门士子。

那些家境稍好,多半在学宫外租赁了清净小院,自有书童小厮打理饮食起居。至于本身便是府城人士的,自然更是每日归家,享用更合口味的饭菜了。

自此,秦浩然的府学生活才算真正初步打开了局面。那本《读书札记》,经由王砚书、周子墨等人的口耳相传,名声迅速在与他身份相仿的寒门学子圈子里传开,成为了斋舍间争相传阅、誊抄的宝典。

起初,还只是与其交好的几位同窗小范围借阅、学习。但随着越来越多尝试采用这种思维导图方式整理笔记的生员发现,自己对于经典的理解速度,记忆牢固程度以及答问时的条理性,确实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后,消息便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生员中不胫而走。

“聪慧者必有其独到之法!”许多学子感慨,纷纷效仿。

有的想办法借阅秦浩然的原稿进行誊抄、研究。有的则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着在自家札记上绘制类似的图谱。

甚至连一些起初对秦浩然这个乡下小子不甚在意,或因其年幼得誉而暗中有些不屑的富家子弟,在注意到身边几位原本学问平平的寒门同窗,近来的课业表现、言谈见解似乎都更有条理、更显从容自信后,也渐渐坐不住了。

学问场中,终究是以实力和成效说话。

面子固然重要,但若因固步自封、碍于情面而落后于人,在未来的岁考、科考中失利,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于是,便陆续有衣着光鲜、神态各异的生员,带着几分尴尬与不自然,故作洒脱地提着些精致的点心、上好的笔墨纸,寻到秦浩然那间陈设简单的斋舍,开口便是欲借札记一观。

面对这些真诚求教,或半信半疑前来取经的同窗,秦浩然依旧秉持着最初的态度——大方,谦和,不藏私。

只要对方开口,便会爽快地将那本已是边角微卷的札记取出借予,并往往会在对方翻阅时,在一旁简单地讲解一下这种记录方法的核心思路,如何确定中心主题,如何发散分支,如何提炼关键词等,几乎是毫无保留。

秦浩然深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道理,知识的交流与碰撞,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极好的复习,梳理和促进。

而且,这种开放、无私的分享姿态,也为其赢得了人缘,无形中化解了许多因出身,年龄差距而可能产生的潜在敌意与孤立。

一时间,在这沔阳府学的生员之中,研习、模仿“秦氏札记法”竟悄然成为了一股小小的风潮。

秦浩然这个名字,也从他以龙蛇之论一鸣惊人的神童,逐渐转变为以独特学习方法引领风气的善学者。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8242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